孙书率军进入纪鄣城,严明军纪,对百姓秋毫无犯,全城百姓拍手称颂。孙书特别奖励了帮助攻城的织帛老妇人,发给她们丰厚的钱帛,安排她们安度晚年,对有功的将士,孙书列好名单,奏明景公后一并封赏。孙书留下一批人马驻守纪鄣,维持治安。待一切安排妥当,孙书择日班师回朝。
回到朝中,齐景公立即召见了孙书,对其功绩大加褒奖。为彰显其战功,景公把齐都临淄北境的乐安(今山东广饶县境内)作为食采之邑封赐给孙书。退朝后,孙书、孙凭兴冲冲赶回莒邑的家中。
家中早已得知孙书凯旋回朝的消息,自上到下欢天喜地。孙武更是早就等候在村外,迎接祖父回家。孙书、孙凭、孙武祖孙三人边走边聊,其乐融融。孙武迫不及待地问这问那,向孙书询问伐莒战役的每一个细节。孙武对祖父的足智多谋深为钦佩,同时也感到无比自豪。
孙书全家庆贺三日,然后举家北迁,乔迁到同属今广饶县地面的乐安。孙家迁出后,村中他姓人家都以孙姓自居,全都改姓孙氏。时间久了,人们干脆把村名也改成了孙庄。
乐安城(今广饶县城北二十五里的花官乡草桥村,有古城遗址)南距齐都临淄七十里,西南至利县故城(今博兴县利城村)二十里,东至齐桓公会盟诸侯的柏寝台八里。古济水流至乐安城西南,与时水、渑水汇合后,又折东而去,汇入大海。乐安城东临钜淀湖,属青丘地面。境内有淄水、阳水、时水、女水、凤水、渑水及济水等河流,土地肥沃,既有“鱼盐之利”,又有“农桑之丰”;交通便利,商旅辐辏,是齐国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这里既是齐侯巡游、打猎的地方,也是齐国称霸诸侯的重要粮食基地和养马基地。齐景公在乐安城西十里,建立“养马城”,专门为军队饲养马匹。景公还在淄水两岸营造桑林,用以养蚕织帛。
孙武到了乐安城,稍作安顿,就跑出来把整个乐安城巡视了一遍。乐安城规模不大,东西长约一里,南北略窄,不足一里,基本呈方形。城墙全部夯土筑成。墙基宽二十米左右,墙顶宽五米左右,可以跑马。乐安城有城门四座,东、西、南、北各一座,南门为主城门。城外挖有壕沟,与济水相连,水深可以行船。四个城门外,均有吊桥与城内相通。
孙武用了大约一炷香的时间,在墙城上走了一圈。南门外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大道,为土筑车马台道,是国家专用的“官墘”。城北不远设有关卡,驻有重兵把守,是乐安城,也是齐国通往燕国的必经之路。乐安城虽小,其地理位置和防御功能却非常重要。齐景公把乐安这一战略要地封给伐莒胜利、立有战功的孙书,其用意除奖励孙书外,更深一层的用意还是希望孙书能够给他守住齐国的北大门。
乐安城内虽说没有大型宫殿建筑,但也是店铺林立,人来人往,相当繁华。燕国的商贩,多以此为中转站。他们在此囤积海盐、布帛之物,然后再结队贩运到燕国赚取厚利。齐国的商贩也多把货物贩运至此,再转卖给燕商。乐安制定了鼓励工商业发展和吸引外商的优惠政策,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带动了乐安经济的繁荣。
从此,孙武一家在乐安城安顿下来。孙氏一族繁衍发展,后来成为乐安第一望族大户。
在乐安稳定下来以后,孙武的婚事开始提上了日程。这个时候的孙武已经到了成婚的年龄了。孙武在家庭的熏陶和师长的教诲中渐渐长大,从童年、少年很快进入青年时期。按照当时的礼制,男子20岁之后就要成家了。在那个年代,婚姻大事讲究门当户对,况且孙武家可是当时齐国的贵族家庭,更讲究这个。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少不了的,孙武的婚事父母早已为他选好了,妻子是当时齐景公朝中大夫鲍国的曾孙女鲍姜。
在齐国,田氏、鲍氏都是贵族,两家世代友好,彼此亲如手足。早在齐景公三年诛灭专权的庆封时,田家的田桓子就和鲍家站在同一战线上。在准备铲除庆封时,首先由田桓子邀请庆封在莱地打猎,然后有人故意送来密信,说田桓子母亲忽然生病,让田桓子赶快返回。田桓子在回城途中破坏了船和桥梁,以断绝庆封的归路。齐国都城内由庆封的儿子庆舍主持祭祀太公庙,庆封的甲士守卫宫殿。
田、鲍两家人商议后,让两家的奴隶演戏给庆封的士兵看。当庆舍遭到攻击的时候,他的士兵还把马拴得紧紧的,边吃酒边看戏呢!
庆舍被杀死后,庆封刚刚打猎回来,路上遇到了来给自己报信的家人,庆封知道自己现在已经不能控制局势,就逃跑了,后来在楚地被当地人杀死,铲除庆氏后,田、鲍两族的关系更加密切了。
公元前532年,田氏、鲍氏再次联合,打败了腐朽的旧贵族栾施、高强。从此,田、鲍两族更加强大,势力相当。此后,田桓子在请老退居时与鲍国议定,鲍国的曾孙女鲍姜许配给田桓子曾孙子孙武为妻。按照当时的礼制,男女婚姻大事,要遵从六礼文定,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和亲迎。
孙、鲍两家定亲不久,就进行了前四礼。就等着请期和亲迎了。这一年,在双方老人的操持下,行过请期、亲迎两个仪式之后,孙武便正式把鲍姜娶到了家中。
鲍姜从小在名门贵族家庭长大,自幼受到良好的家教,加上她聪明颖异,不仅知书达理,而且琴棋书画、女红针线,无所不能。
成亲后,鲍姜敬重丈夫,对孙武的饮食起居亲自过问,细心照顾。她深明大义,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和志向,因此夫妇二人互相恩爱,琴瑟和谐,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同时,孙武也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对祖父这次伐莒之战进行了总结,他认为祖父伐莒之战取得成功,主要归功于两点:第一,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在军与兵,而在君是否有道。君有道就能和将相百官,乃至天下万民同心同德,彼此同呼吸,共命运。只有这样,官民才能不畏艰难险阻,为君主出生入死。第二,两军交战,重在用闻,用间也就是使用间谍,探明对方虚实情况。率领军队进行千里征战,是劳民伤财的大事,如果仅仅为争一朝之胜,如果不肯用间,从而不了解敌情而导致失败,这就是不仁。孙武认为,明君贤将,之所以能够在战场上取得成功,最根本的一点,就在于事先了解敌情。要事先了解敌情,不能向鬼神祈求,不能用类似的事情,进行类比推测,不能用日月星辰运行的度数,去进行推证,因为这些与战争是没有关系的。要想取胜,就必须从那些熟悉敌情的人的口中去获取。
以上两点,构成了以后孙武撰著的《孙子兵法》中《计》和《用间》两篇的核心。
也就是从这时候起,孙武对自己的人生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认真研究兵法谋略,并把它们撰写出来。等到有一天自己也能领兵打仗、驰骋疆场之时,一定要像祖父那样,做一个顶天立地,保国安民的常胜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