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界著名表演艺术家侯跃文的突然死亡事件,发生在2007年6月末,可以说在我国的中老年人群中引起不小的轰动。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他去世时才59周岁。同是相声界的表演艺术家,马三立老先生,无论知名度和影响面,都要超过侯跃文,可他辞世,就未能引起那么大的轰动,道理就是马老先生辞世时已近百岁。拿我国目前的卫生医疗条件去衡量,像侯跃文这样的名人,活到80岁以上才算正常。第二个原因是媒体公布的死因不具有说服力。是医学界的人士按照正常的、能够造成人死亡的原因,经过“科学的推理”分析所得出的结论。
他死后有不少朋友问我,像侯跃文这样的人,从表面看,平时的身体很健康,心脏也没出过什么毛病,假如体内潜伏有某种能够导致心脏病突发的因素,利用自我检测的手段,究竟能不能查找出来?能不能避免侯跃文这样的死亡事件的发生?我可以郑重地回答各位朋友,可以。就连那些先进的现代科技手段都难以寻觅到的,能够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潜伏性因素,只要你懂些医学方面的常识,细心观察,都能够利用自我检测的手段,及时捕捉到心脏病变这方面的蛛丝马迹来。假如自己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医学知识掌握的比较扎实,甚至能够对自己的疾病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对医生的确诊和疾病的治疗则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我说这话的本意,并非想忽悠诸位,我说的以上这些话,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
有的朋友会提出质疑:“难道说,你那所谓的自我检测手段,甚至于比先进的现代科学仪器还厉害?”所以,这里有必要向诸位解释清楚,为什么说通过医生与使用现代科技手段的检查,也难以寻觅到心脏病变的蛛丝马迹,而利用自我检测的手段,就能够捕捉到呢?在没有具体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不妨先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
人的心脏是不停跳动的,仿佛发电厂的发电机在不停地旋转。发电机在旋转中,有时会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状态下出点儿小毛病。比如,有时候我们晚间家里的电灯泡正亮着,忽然闪了一下子,但马上又恢复了原来的正常状态;我们看的电视图像,突然消失或由于电压突然不稳等原因,引起画面由明变暗后,在瞬间又恢复了正常等。这类现象的发生,除了电灯泡和电视机本身的毛病以外,还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发电机在工作当中临时出现一些小毛病所造成的,比如导线虚接、转速突然下降引起的电压不足等。由于它是在一瞬间发生的,时间很短,因而不为人们所注意,还有可能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是在偶然间发生了一两次。像这样的小毛病,是很容易被人们忽视的。
其实,人的心脏和发电机是同一道理,也会发生小毛病而被人们忽略。现代化先进的科技手段,对于心脏在一瞬间发生的小毛病之所以有时会显得束手无策,道理和电机工程师对于电机的临时故障感到无能为力是一样的。因为这种现象的发生,是偶然的,时间是短暂的,就像一个高血压病人,当医生为他测量血压时,他的血压正好处于波动阶段的低压状态,或处于24小时血压周期性变化偏低的那段时间。类似于这样的情况,医生就很难确诊一个病人是否真的患有高血压病。
利用自我检测,为什么能够捕捉到心脏出现问题的蛛丝马迹来呢?因为身体偶然发生异样时,有时会赶上医生和现代科学仪器都不在病人的身边,这样的忽然不适感他们很难捕捉到。对于中老年朋友来说,由于人的躯体与心脏朝夕相伴,谁也离不开谁,所以,心脏的一举一动无论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都不会逃脱由于神经作用带来的不良感觉。假如你的心脏偶产生不适感,即便时间非常短暂,哪怕只是像电灯泡那样闪了一下子,也肯定会给人体器官带来某种不舒服的感觉。这种现象的发生,必然能够引起您的警觉、引起您的重视。这就等于您利用自我检测的手段,捕捉到心脏出现问题方面的蛛丝马迹了。自我检测很重要,这样才能到医院及时就医,进行诊治。
中国人有句老话,叫做“没病不死人”。侯跃文的家人说侯跃文的身体一直很好。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他的家人,甚至是他本人,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不了解;更为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由于他们缺乏自我检测这方面的常识,心脏偶有不适时发出的危险信号,他未能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假如他知道自己的心脏不是十分好,身边常备有急救药品,那天在他感觉心里难受时含上一片,就有可能使他化险为夷,使他的生命延续十年、二十年不等。个别朋友也许对我的观点抱有怀疑态度:“哟,就这么简单地把一个人给救活了?”是的,其实就这么简单。
据媒体报道,侯跃文病故不久,作为一母同胞的侯耀华先生,有一次在参加铁道部文工团专门为侯派艺术举行的研讨会上,中途却一个人悄悄地离开了会场。至于侯先生离开了会场究竟是去了哪里,媒体方面虽未作报道,但有小道消息称:大概与本人的身体突然感到不适有关。我以为,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是去医院还是采取什么样的措施,都不失为聪明之举。手足之情是其他感情所无法替代的,在这样的氛围当中,难免会引起亲人心灵深处的伤痛 泣极而生悲。对于中老年朋友来说,在这样的场合,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事件并不鲜见。
有这样一个问题,类似于心脏性猝死这类急症,为什么极少听到发生在医护人员的身上?为什么那些患有心脏病卧床多年的七八十岁的老人反而高寿?其实道理很简单,俗话说“久病成良医”。他们之所以有时候能够轻而易举地躲过疾病的突袭,就是因为他们在久病当中逐渐摸索出了某种应对措施,当碰到心脏偶有不适的情况的时候,他们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知道如何正确地处理,把自己从死亡边缘拉回来。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方法也很简单,关键看你能否使用得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