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人在理财的时候,不仅注重理财的结果,而且对一些金融理念有着自己非常独到的见解,而这些金融理念对于你来讲,是必须要掌握的。
货币拥有时间价值
货币拥有时间价值,这个理念可以说是西方金融理念的根源,也是金融发展到今天所倚仗的最为根本性的原则。理解了这个原则,对于我们熟悉金融产品、学习理财有决定性的帮助。在理财行业当中,有一种充分利用时间的“时间的复利”效应。可能会有人到现在仍不明白,为什么说货币拥有时间价值呢?
以两个理财方案为例,我们来发现“时间的复利”中所蕴含的秘密。需要说明的是,这两个方案的理财目标都是一致的,即每年存款,在60岁的时候能够取出作为养老金,所不同的是存款的时间不同。
第一个理财方案:从20岁时开始存款,本金10万元,每年存10000元,一直存到30岁,60岁的时候取出作为养老金;
第二个理财方案:从30岁时开始存款,本金30万元,每年存10000元,一直存到60岁。同样,在60岁的时候取出作为养老金。
如果没有阅读过理财的相关书籍或对理财知识知之甚少,相信绝大多数人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第二种方案。很明显,第一种理财方案的本金只有10万元,且只存了10年,而第二种方案的本金却有30万元,而且存了30年。按照普通人的想法,本金越多,收益越大;同时,存的时间越长,收益也越大。
然而,据专业理财公司公开的计算数据结果来看,在年理财收益率为7%不变的情况下,以第一种方案,即从20岁时开始存款,每年存10000元,一直存到30岁,那么在60岁的时候可以领取的金额为70多万元;而以第二种方案,即从30岁开始存款,每年存10000元,同样一直存到60岁,同样在60岁时能够领取的金额却只有60多万元,而后者的本金比前者多了3倍!
这就是在理财行业当中被称之为“时间的复利”效应,或者我们可以简单地说成是“利滚利”,而且时间越长,回报越多。
复利的计算公式为:本利和=本金×(1+利率)×期数。如果单纯从投资的角度来看,以“时间的复利”计算的投资回报相当惊人。从公式中可以看到,我们会运用本金所获取的利息或赚到的利润再次加入本金,继续赚取报酬。所以,如果我们选择复利的方式进行投资,最后的回报将是每期报酬率加上本金以后,不断相乘的结果。当然,期数愈多,获利也就愈大,期数在这里是一个时间概念,也就是说,我们投资得越早,所获得的报酬将会越多,而且是成倍的增长。
如果你今年30岁,那么今年在股市中投入10万元,我们假设每年可以赚到20%,那么在你60岁时,你会拥有多少金钱?
答案是:2373万元!
这就是以上所述的复利的力量。
实际上,我们已经有所了解,复利产生力量的源泉一般而言无外乎收益率和时间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收益率越高越好。投资的金额同样是10万元,投资的时间同样是20年,如果每年赚取10%,那么到期后的金额是67.28万元;如果每年赚取20%,到期后的金额是383.38万元。由此可以看出,收益率不同,差额相差也很大。
另外就是时间,通过以上公式也可看出,投资的时间越长越好。投入的金额同样是10万元,如果按照每年赚取24%来计算,投资时间以10年计算,那么到期后的金额是85.94万元;如果投资是20年,到期后的金额是738.64万元;如果投资时间长达30年,到期金额是6348.20万元。可见,时间越长,到后期赚得也就越多。
机会成本
我们在结合货币时间价值的同时,还应当考虑投资的机会成本。那么什么是机会成本呢?
百度百科对“机会成本”词条的解释为: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商务印书馆《英汉证券投资词典》对机会成本一词的解释是:进行一项投资时不得不放弃另一些投资,这些投资的最大获利就是该项投资的机会成本。
通俗点说,就是在作出一项选择的同时所放弃的机会中最高的那个成本。更加简单地讲,就是指你为了从事某件事情而放弃其他事情的价值。
投资的时候,经常遇到这样的选择问题:是该买基金还是买股票?是否提前还贷?投资黄金还是债券?投资自己继续进修还是找个工作?等等。在面临这些选择的时候,机会成本是一个很好的衡量标准,它能帮助你更好地判断。比如选择投资和放弃投资之间的收益差是可能获取收益的成本。如投资者仅有一份资金,投资股票时必须放弃国债与基金。假如国债投资收益为1万元,基金投资收益为2万元,而股票投资收益为3万元,则股票投资的机会成本是2万元,国债投资的机会成本为3万元,基金投资的机会成本也是3万元。
同样,从人生角度来讲,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不断选择取舍的过程,有选择就会有一定的成本。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面临着种种的选择,都有一个机会成本是大还是小的问题。仅仅就面对理财来说,你需要做的就是放弃自己空闲的时间,来学习一些理财的相关知识,然后再用这些知识去投资,然后你才会获得人生的财富。
也就是说,在人自身与理财之间的机会成本,实际上是财富和人生的关系。同时,理财方法有助于人生的规划,在得与失之间寻找自己的人生平衡点。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你对人自身的机会成本有一个更加明确的认识。
风险与收益是孪生兄弟
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无论在哪个行业,这一对孪生兄弟总是会如影随形,而在投资领域更是如此。对于投资者而言,一般风险越大的项目,要求的投资回报就越高,风险与投资收益有着直接相关性。一般来说,风险指的是损失的不确定性,投资的风险是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预期收益损失的可能。具体表现为实际收益率和预期收益率之间的离差。
在投资市场中,最常见的两种状态为高风险高收益和低风险低收益,高风险的额外收益实际是投资者需要承担更多风险的报酬。
投资者对风险的接受程度是各自不同的,这就是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大多数理性的投资者不会选择高风险低收益的投资。其实,在收益相同的情况下,我们都希望承受的风险越小越好,除非投资收益率提高到能够补偿我们所能够承受的风险。作为普通的投资者,无论我们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投资,总是不可避免地带有风险,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财富的损失,就必须要具备一些能够规避风险的意识。
所以,规避风险是积累财富的基础。如果毫无根据地冒大险,那么得到的很有可能是大损失而不是大盈利。正如20世纪最出色的两位投资家所言:乔治·索罗斯认为在金融市场上生存有时候意味着及时撤退;沃伦·巴菲特则断言,如果证券的价格只是真正价格的一个零头,那购买它们毫无风险。
事实上,在“少冒风险”上我们的确做得不错。具体表现在:嗅到一丝风险便马上撤出;绝不沾染带风险的游戏;理财顾问随时可能因为3%的损失被骂得无颜存于世。正是因为“避免赔钱”深入人心,所以当大多数投资者被问及“如果将保有资本放在第一位会怎么想时”,不少人表现出的都是一种消极的态度,也就是“我最好什么也不做,因为我有可能赔钱”。但问题是,如果你什么都不做,又如何赚到大钱呢?
大多数人其实正在进入一个理论的怪圈。常识教导我们:一份风险一份回报。利润和损失是相关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要想得到赚1000元的机会,你就必须承受失去1000元的风险。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有风险是因为你不知道你在做什么。而有钱人之所以能够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取得平衡,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1992年,当索罗斯用100亿美元的杠杆做空英镑时,他是在冒险吗?对我们来说,他是在冒险。我们容易根据自己的尺度来判断他的风险水平,或者认为他的风险是绝对的。但索罗斯知道他在做什么。他相信风险水平是完全可管理的,他已经算出,即便亏损,损失也不会超过4%,“因为其中的风险真的非常小”。
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肯定不可能像索罗斯一样,对投资风险有如此精确的估计。然而,是不是这就意味着如果我们不能有效控制风险就不进行投资了呢?如果我们换一个方式,在通往投资的流程上控制风险,比如找一个可靠的顾问,把对投资的模糊认识转移到对人的把控上,委托他们去寻找低风险的投资,同样是对这条铁律的活学活用。
信用影响现金流
在西方,“信用”(CREDIT)这个词是纯经济学上的概念。它表示的是价值交换滞后产生的活动,信用主要体现为商业领域和个人流通领域的赊销行为。现代经济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因此可以称为“货币经济”或“信贷经济”。比如在美国,通过购买房产即可证明:一个好的信用,至少值2万美元。因此,在西方国家中,信用是一笔看得见、算得出的现金。
在东方的传统思想中,信用更多地被引入社会学概念,用来表示道德的厚薄。日本著名跨国公司“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曾经说过:“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因此,同样是信用,一旦成为“无形”的资产,就容易幻化为每个人心中不同的标准。
所以,我们需要看一看西方国家是如何使得信用变化成价钱的。在美国,帮助银行作贷款决策的有一个“费伊公司信用分”(FICO),这种统计模式中包括五项基本信息评定分数:付账历史(包括按时或延误、破产记录等)、有待偿付的债务(包括信用卡额度的利用率)、信用历史(开账户时间的长短)、新贷款申请的查询次数和使用的信贷种类,打分范围在325分至900分之间。
信用分对消费者的用处显而易见——开设账户、安装电话、签定电话、签发个人支票、申请信用卡、购买汽车和房子,都需要这个信用分。比如说购买房产,买主一是要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二是要交首付款,信用分高不但可以轻易获得贷款,利率也低一些,而且可以只交10%或不交首付款。信用差的利率要高一些,首付款可能要交30%甚至40%。
当然,这样的事情并不只可能发生在西方国家。在国内,全国统一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自2006年1月起便开始正式运行,这一数据库当年已收录的人数已达到3.4亿人,其中有信贷记录的人数约为3500万人。数据库中已收录的个人信用报告主要包括:个人的基本信息,如姓名、身份证件、住址、工作单位等,还有个人在银行的贷款信息、信用卡信息、信用报告被查询的记录等。今后个人信用报告还将记载社会保障信息、银行结算账户开立信息、个人住房公积金缴存信息、是否按时缴纳电话、水、电、燃气费等公共事业费用的信息,以及法院民事判决、欠税等公共信息。
这就意味着,不久后,你可能通过信用获取贷款,无需抵押就能获得你梦寐以求的现金流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