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阶级往事
美国人的形象实际上是美国中产阶级的形象,让世界记住美国文化的是好莱坞,尼古拉斯·凯奇伊丽莎白·泰勒它是美国精神最有说服力的输出者,而好莱坞电影实际上是美国中产阶级的代言人。迪斯尼、华纳兄弟、派拉蒙、20世纪福克斯、环球、哥伦比亚、米高梅和梦工厂8大制片巨头,不断推出一部部风靡世界的美国电影,从《乱世佳人》到《美国丽人》,从《毕业生》到《雨人》,从《阿甘正传》到《美丽心灵》,不断展现出一个个经典的美国形象,从奥黛丽·赫本到费·雯丽,从伊丽莎白·泰勒到朱莉娅·罗伯茨,从马龙·白兰度到肖恩·康纳利、从格利高里·派克到尼古拉斯·凯奇,他们的个人魅力深入人心。好莱坞确实不愧为全球最大的电影生产基地,但更多的是美国中产阶级的忠实记录者,他们推销的是中产阶级心目中经典女性和魅力男性,他们展现的是不同时代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他们赞颂的是中产阶级的优秀品质与卓越成就。从某种意义上说,好莱坞的历史,无疑就是“美国中产阶级精神史”。这是因为美国是一个中产阶级国家,据统计,中产阶级占到了美国人口的80%,他们是美国的中流砥柱。源于好莱坞电影的自恋,美国中产阶级形象深入世界的人心,他们随意的生活,他们浪漫的求婚,他们充满了机智、勇气和善良,电影变成了一种手段,宣传美国中产阶级的工具,电影中被描述得如诗如画,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追随,电影是环游世界的行吟诗人,更是旅行商人。“商品跟在影片后面,凡是美国影片深入的地方,我们一定能够销售更多的美国货物。”——清教徒、共和党领袖威廉·海斯和欧洲不同,美国最初的中产阶级并非城市里的贵族,而是诞生于散居在空旷农村的自由农夫,“殖民时代”的维吉尼亚美国人,每个白种人授田300亩土地。无怪乎历史学家唐德刚说:“美国佬天生就是中产阶级。”
而且从一开始就数量巨大,他们的生活方式是绝对的个人主义,没有欧洲式的封建羁绊,因此从一开始他们就最最热度推进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19世纪自由经济刚开始发展,至19世纪后期,资本开始集中,中产阶级赖以自立的手段被剥夺了,这也就意味着他们个人自由的基础被剥夺了。但是工业化机制制造了中产阶级赖以生存的诸多职业,按照现在的说法,这些职业就是白领,他们的人生计划和心理发生了改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飞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一倍,白领阶层队伍迅速壮大。到1956年,美国职业结构中白领工人的数目竟然超过了蓝领工人,这在工业文明史上也是第一次,并且还在稳步增加。到1970年,白领工人与蓝领工人的比例超过了5:4,人数上始终占优。19世纪诗人惠特曼写道:“中产阶级是任何社区中最有价值的阶级。”美国中产阶级生来自由,衣食无忧,作为一个社会群体,他们不会对任何人造成威胁,而是感染他人,让他们成为生活于美国之外的人的模仿对象。他们讲究生活品位,但是杜绝糜烂,崇尚社会的非官方的法国式的文化力量,《Yesterday Once More》、《Say You Say Me》是他们的心声,也拨动了所有人的心弦;《毕业生》、《绝望主妇》等是他们的影像,在异国他乡也被广为流传;《纽约客》、《名利场》、《国家地理》等是他们的读物,更是影响国际的范本;第一个芭比娃娃面世,世界随着他们的脚步前进;1955年,迪斯尼乐园开业,全世界的孩子都雀跃不已。作为社会中的个人,他们通过优雅漂亮的外形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和价值,俭朴与奢侈并存,奉行独立的生活方式,他们穿戴一丝不苟,在去往Starbucks的路上谈论塞尚和凡·高;他们偏爱名牌,偏爱大理石,用丝绸覆盖客厅的沙发,家中挂满了高级艺术复制品,继续着先辈们的细致、优雅、体面、端庄、富有、奢华、高雅、华丽、尊荣、奢侈的做派,同时,更注重彰显不同气质与精神的真实、自然、诚实、独特和感性。为什么美国中产阶级会让人格外印象深刻,大概是因为无论他们的阅读习惯、行为特点还是居住要求,似乎都可以“概念化”,这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他们。深入人心的小熊维尼就是一只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熊,他有自己独立的住宅,生活起居相当讲究品位,比如他会精心选择窗帘的图案、睡觉一定穿睡衣、戴睡帽。还有一些典型的中产娱乐,比如野餐、远足和生日聚会。具有典型的中产阶级品性,比如努力工作、诚信态度。在百亩森林中,维尼的伙伴们也有不同的阶层,比如驴子伊尔就典型的属于低收入阶层和弱势群体,独自住在山坡上,远离百亩森林的住宅小区,同时笨拙而又善良的它也成为小熊维尼心连心活动的慈善对象。中产阶级是一个以1620年“五月花号”契约为基础形成的阶层,他们改变了美国的社会结构、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影响了美国的文化。无论他们的国家主体是按照什么标准划分,中产阶级始终是经济上的“大多数”,是政治上的“保守派”和社会矛盾的“缓冲器”。美国保持中产阶级的主流特点与其组织结构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力量各方面力量的消长,例如,竞争的市场经济制度,民主的政治制度和相对自由的社会力量等密不可分,此外,政府公共政策的调整和鼓励也起到支持作用。正是由于这一原因,美国避免了社会过度两极分化,从而形成永久的特权阶级和贫民阶级。美国的中产阶级也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人群,他们不是生活的挥霍者,而是在他们自己的历史中以一种纯粹的态度、积极的精神让美国逐渐成为一个“梦”的国度。
●中产阶级困境
美国人大多都以中产阶级自居,无论餐厅服务生、工厂工人、老师、企业主管、股票经纪人,都可以坦然自称为中产阶级。这是因为中产阶级更多的是一种观念,而不是财富。这种乐观的想法源自于他们的乐观主义精神,大众普遍认为,任何人只要有能力过安适的生活、支付各种生活费用,还有余钱做一些休闲娱乐,都可以称为中产阶级。美国国家结构的特殊性使得这种广泛的中产阶级定义大受欢迎。试想,在这样一个包含多民族、教义和历史的国家,如果不是中产阶级的观念将形形色色的群体凝聚在一起,保持政治的平衡,拥有共同努力的目标,不知道会乱成什么样。注重阶级的划分,只会让国家因为意识形态的变动而纷扰不已。想想,自己和80%的人都是属于同一阶级,站在同一个队伍里,这是多么鼓舞人心的一件事,再没有比这更让人安心的了,正是这种模糊中产阶级概念,美国能够成为人们今天所看到的那样一个强大而统一的国度,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梦想、共同的文明,其精神包括追求社会安定、宗教包容、家庭完整。满意的工作,安适的生活,买一栋房子,拥有一辆汽车,全世界各国的移民涌到美国,所追逐的美国梦其本质就是取得美国中产阶级的身份,在这其中也包含着自由平等的意味。美国按照收入也可以分为三个阶层:富人、穷人和中产阶级。一般将年收入在4万到20万美元之间的家庭视为中产阶级,低于4万美元的为穷人阶级,高于20万美元的为富人阶级,但美国是一个中产阶级的市民社会,区别于上流社会、工薪阶级和下层阶级泾渭分明的欧洲。富足自得造就了美国的中产阶级,但是,要刨根问底,会发现,美国中产阶级其实活得并不轻松。美国中产阶级的典型生活是怎样的呢?有一套住房和两部车、供两个孩子上大学、过体面的退休生活。而在现实生活中,美国中产阶级要实现这三大人生目标着实不易,苦苦打拼一辈子也不一定能达到。
据美国官方统计,美国占绝大多数的白人家庭,年中等收入为5.2万美元,其中1/3用于交税,剩余3.5万美元,约合每月2900美元,中产阶级的第一笔大开销莫过于房子,现在一户中产阶级的住宅,在全美一般地区价格在7.5万~20万美元,首付10%~15%,长达30年的每月分期付款,同时还要加上7%~8%的利息。另一个支出大头是孩子上大学的费用,州立大学上四年大学要耗资18万美元,而在哈佛、斯坦福这样的私立大学要30万美元甚至更多,再扣除生活必需品、汽车贷款以及医疗保险费用,一个月下来能存下几百美元就算是个奇迹了。2005年,美国PARADE杂志在“美国人赚多少钱”的年度调查报告中指出,尽管美国的经济持续增长,美国雇员的周薪中间值是659美元,经通胀调整后比2004年减少了1.9%。员工的退休和医疗保险福利也在缩水,2005年的医疗保险费上涨了9.2%,是通胀率的2.5倍。超过80%的美国雇员经过通胀调整后的收入连续第二年下降。比起两年前,美国的雇员对自身的财务保障却更加没有信心。尽管这一年的失业率较低,但是很多上班族仍然感到焦虑不安。中产阶层是美国社会的“脊梁”,有人担心,若这根“脊梁”被折断,美国社会将走向没落。“工资收入赶不上通胀的水平,很多雇主以提高保费和员工自掏腰包的共同支付额(CoPay)的形式把医保费用推回给雇员承担。另外,油气价格的上涨也使生活费用更高。”——Challenger,Gray&Christmas的首席执行官约翰·查林杰还有一项不得不考虑的就是养老,从前很多中产阶级无暇考虑,或者不愿考虑。随着美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这个问题越来越多地被提出来。若想晚年还能过上这种富足优雅的生活,政府给老人提供的社会保险金肯定是不够的,需要用自己的储蓄来补充,大多数美国人在这方面的储蓄很少,部分原因是他们没有意识到退休养老的费用会有多高。
专家为中产阶级算了一笔账,65岁退休之后,养老金必须能够维持20到30年,而且在这段时间里生活费用将会上涨一倍,以退休后每年支取1.6万美元到2万美元来计算,最少需要储蓄40万美元。一辈子都要为房子孩子养老奋斗,中产阶级开始觉得危机四伏,他们工作努力,情绪有些紧张,由于担负着按月提取的支出账单,他们必须不停工作。而且就像电影里表现的那样,他们不愿意比其他邻居生活得差,还要把孩子送进更好的私人学校。为了这一切精打细算,钱不敢乱花,捂紧钱包过日子,精致优雅、无忧无虑的生活如同空中花园,只是看上去很美。赋税沉重加剧了美国的中产阶级的困境,中产阶级始终如一地抱怨国家的税制不公平。《纽约时报》在对美国联邦税收机构国内税务署公布的最近一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布什总统推动的投资收入减税政策的最大受益者是美国最富有的人,对中产阶级、自谋职业者和小型企业没有什么好处。美国著名的财经网站公司Economy。com的首席经济师马克·赞迪指出,虽然美国经济从2001年以来一直增长,但是经济增长的好处都流向了公司利润。艾普索斯公司民调(Ipsos Poll)发现,将近六成的民众认为美国税制不公。2003年收入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纳税人在投资税上人均少缴纳50万美元税款;而总体上看,这些人因为各种减税政策节省的税款几乎翻了一倍,人均节省税款超过100万美元。最近在美国报刊上不止一篇文章说,美国的中产阶级正在消失,社会贫富差距正在拉大。
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因为现在的美国政府以牺牲穷人的利益取悦富人。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研究白领阶层的经济窘迫状况,他们都认为政府应该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改善中产阶级收入上来。普林斯顿的经济学教授克鲁格曼说,二三十年前,美国的中产阶级占据社会重心位置,可是最近几年来,经济增长的收益却流向了富人阶层,而且是富人中的富人阶层。从1979年到1997年,1%的家庭的税后收入增加了157%。在这1%的家庭中的1%的收入等于社会底层2000万人的收入总和。美国现在的贫困状况比别的工业国家严重。而且普通美国人也对自己的经济前景缺乏信心。路易丝·奥尔汉女士在撰文中形象地说,过去美国的社会结构像维多利亚时期女人穿着的上小下大的裙子,而现在则更像是一个两头大中间小的沙漏。关于美国中产阶级是不是在消失,或者消失以后是进入富裕阶层了还是下降到低收入阶层了,美国报业认为进入富人阶层的是少数,而下降到低收入阶层则是多数。纽约州立大学的财经学威廉·雷诺教授指出,全球化使得美国人失去了很多工作机会。不但蓝领工人深受其害,白领也一样,很多白领工作,如工程师、会计、建筑师等,都承包给外国了。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有所提高,但是国内就业机会却越来越少。这不难理解。美国公司在外国的收入,当然要算做美国的国民收入,但是这些收入使什么人受益?就是美国公司的老板。他们得到的当然是大头,肥水大部分流入自己的腰包。美国国内的那些失了业的人当然得不到全球化的好处了。即使夫妻双方都属于中产阶级,依然免不了有破产的风险,双方在财务上都像走钢丝一样,精心把自己置于很微妙的平衡点上,但是这种平衡是极为不稳定的,只要稍有风吹草动,就难免陷入难以自拔的困境。
●未来何去何从
1996年参加总统候选的布坎南提出蛊惑人心的口号“把世界停下来,我要下车!”,得到民众的拥护和欢呼。这个世界越来越疯狂了,让人摸不着头脑。过去的几十年里,市场经济急剧发展,经济收益和福利也因此迅速扩大,西方人逐渐获得最高水准的生活,没有一个国家想要放弃市场,断绝对外贸易。但是,当革命革到自己头上时,美国的中产阶级深受其害,陷入经济窘迫的泥潭无法自拔,战后的资本主义带来的福音可能消失殆尽,最开始人们把这一切归咎于管理者的无能、政府的管制失当以及工会的过分保护工人。很少人意识到美国正遭受到全球化的突袭。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教育和技术最低水准的劳工薪资开始下降。到80年代,随着科技兴盛,服务业工作逐渐减少,教育和技术水准稍高的员工待遇也逐渐走下坡路,被迫和没有技术的工人争夺最低劣的工作。就连热心拥护全球化的人都承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身受全球化之害的人会远多于享受其益处的人,由此导致社会分裂。庞大的中产阶级是美国贫富差距的缓冲器。随着代表富人利益的共和党上台执政,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富人,而且是富人中的富人的经济政策,再加上全球化浪潮的冲击,这个美国社会的基石,即将产生分裂。根据《芝加哥论坛报》资深国外财经记者、杰出的专栏作家查德·隆沃思(Richard C。Longworth)的理论,美国社会结构不是像路易丝·奥尔汉女士认为的那样,分成两部分,而是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亲身经历了美国梦,现已垂垂老矣的传统中产阶级。
他们在经济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生,在美国有史以来经济最繁荣的时期成长、成家,很早就买了房子,顺利养大孩子,终生拥有安稳的工作。在他们眼中,生活就像一列火车,他们只需上车,就可以到达理想的地方。这些中产阶级生活富足,浑身散发着安全感、信心和宽容大方。他们或许是历史上的异数,刚好碰上了美国的黄金年代。他们的中产阶级价值,形成了美国看待自己的方法,而且到现在还以此自诩。第二部分中产阶级是他们的子女,受骗的一代。这些人在舒适的环境中出生,在越战闹得最厉害的60年代成年,大多数仍秉持旧式的中产阶级价值观。他们自幼即认为经济会持续扩张,为社会带来稳定繁荣,结果碰到的却是企业裁员、全球竞争以及恐惧。他们有许多人原来担任待遇优厚的中级管理职务,现在却碰到裁员,很可能再也不能恢复原有的地位。他们习惯了富足的生活,现在却可能永远失去这种生活。第三部分中产阶级是现在才成年的焦虑的一代。他们比上一两代的人更难找到或保住好的工作。即使谋得差事,也买不起房子,无力结婚、生子,至少无法像父母那一代人那么早成家立业。事实上,他们能发现自己可能成为历代美国人中第一批生活比不上父母辈的一代人。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们能接受生活的不安定和缺乏保障,而且似乎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他们拥有富足生活的必需品,如录像机、健身房会员证、高级咖啡。但是,他们没有真正的富足表征,如房子、积蓄或社区地位。本来,中产阶级一向是美国最强大的社会支柱,而现在美国普通民众对个人财务空前的缺乏安全感,已经成为美国重要的社会现象。中等家庭之所以还能大致维持原有的所得水准,只是因为有数百万名家庭主妇返回职场。这个阶层正遭受全球化经济风暴的无情凌迟。90年代的美国人,绝对比50年代的同胞拥有更多、更新奇的物质享受,可是他们却不像以前的人自觉那么有福气,那么安全,那么有信心。严重的不平等,挥之不去的不公平感受和一度凝聚着美国人责任的社会契约初露瓦解端倪。过去,美国工会的力量强大,而现在,只要企业主放出风声,可能移居海外,无论是工人还是工会都会老老实实。产业工人和中产阶层,选择性却远没有企业家和资本拥有者那么多,他们不得不面对日趋贫困化的问题,这样看来,美国人排斥外来移民的行为也就无可厚非了,谁让你们抢了人家的饭碗了。中产阶级的困境必然会带来对美国社会的长远影响。新移民来到美国,带着对美国梦的向往,但是这种梦想只是虚无缥缈,以成为美国的中产阶级为奋斗目标?他们自己还自顾不暇呢,在美国生活单调,为了生活得好一些,上班起早贪黑,忙得半死,慢慢地就成了工作的奴隶,忽然怀念起国内呼朋唤友、“纸醉金迷”的生活,难怪不少移民都选择了海归的道路,只有“打回老家去”才有机会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