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神的名义
美国社会最深层的根基和最繁茂的枝叶都是宗教的。一方面,宗教与科学、有神论与无神论、神创论与进化论水火不容。但另一方面,宗教又出于社会道德的需要被保留。可以说宗教是美国的精神支柱,没有宗教,就无以区分正义与邪恶。近几年的美国,宗教非但没有衰落,反到有增强之势。对美国人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信仰,而且是一种精神,渗透在美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他们坚持传统的祷告生活和信仰活动形式,是因为他们发觉,千变万化的现代社会里,坚持传统的信仰生活方式,反而可以使生活变得稳定与平和。作为个体,向上帝祈祷或忏悔,获得心灵的慰藉,政府可以找到神圣的理由采取内政或外交的措施,“以神的名义”,没什么比这更好的了。“美国是一个受信仰指导的国度,曾经有人称呼我们为教会之魂的国度,美国有95%的人说他们信神,我便是其中之一……信仰为我们指出一种道德的规范,这超越人们的法律,也号召我们承担比物质利益更为崇高的使命。”——小布什华盛顿国家大教堂《圣经·创世纪》中记载,古时候天下人都说一种语言,出于骄傲,他们计划修一座高耸入云的塔直达天庭,这塔名叫巴比塔。耶和华从天上下来查看,便说,“看哪,他们现在属同一个民族,讲同一种语言,就已经开始干这种事。如果继续下去,就要为所欲为。好,让我下去搅乱他们的语言,使他们不能彼此交谈。”巴比塔无法继续建立,最终坍塌,从此人在地下,上帝在天上,人必须仰望上帝。美国各派教徒众多,宣称自己不信教的人只有3%,每100个美国人中就有63人是教会成员,其他人尽管不属于某一固定宗教组织,但也都有宗教信仰。《圣经》始终是美国最畅销的书,年销量900万册左右。大部分美国人的一生都充满着宗教色彩,从出生到死亡,各种重要活动都要举行宗教仪式。7月4日的独立日和5月26日的阵亡烈士纪念日都通过宗教仪式来纪念;国会会期中的工作日都从牧师的祈祷开始;婚礼、葬礼或总统的就职典礼都采用宗教仪式。
每当美国遇到危机时,美国人都会一同祷告来寻求慰藉。在美国遭遇9·11时,布什总统也是用一句“上帝保佑美国”结束其慷慨激昂的演说词。参加宗教仪式时,一贯大大咧咧的美国人也会衣着整齐,表情庄重,态度严肃,不交头接耳,更不能吃东西和随便出入。最近一次的盖洛普民意测验中,66%的人把上帝看作他们一举一动的“法官”,87%的人每天都向上帝祈祷。以往通常一般都是年老多病或是被贫穷饥饿折磨的人才向上帝祈祷。现在大批高级白领、企业骨干、社会精英,生活富足、年轻有为的人也会虔诚地向上帝祈祷,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和精神上的充实。75%的美国人每周至少祈祷一次,其中52%的人每天至少祈祷一次。美国人把自己所获得的一切,成就、地位、财富等都视为是上帝对他们保护和恩赐的结果。大部分美国货币上都印着:IN GOD WE TRUST。美国教堂建筑的数量在现代社会中也是惊人的,多得好像国内大城市里的超市,已经足以容纳2/3的美国人。新教堂的建筑几乎同住房建筑齐头并进,传统教堂与颇具现代感的新式教堂相映成趣。随着道旁企业的兴起,汽车教堂也开始出现。有了汽车教堂,人们只需把汽车开进去,不必下车,便可以做礼拜。美国的教堂不仅是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还是人们互相交往的一个重要场所。对大多数人而言,这就是宗教在生活中之所以占有重要地位的另一个主要原因。这里常常是教育、文化和社交中心,宗教举行教友聚餐会、座谈会、运动会、舞会、社会活动和青年活动等。不管人们信仰如何,教会团体总是欢迎他们参加这些活动。一个新教徒迁居之后,常常要把附近几个教堂挨个去了解一遍,并非出于宗教方面的原因,而是希望能够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最后才能挑选一个他认为最为合适的教堂去做礼拜。许多教堂在星期日上午做完礼拜后,会有一段休闲的“咖啡时刻”,大家不拘礼仪,边喝咖啡边拉家常,气氛轻松随意。美国法律规定人们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实际上这种自由会被社会上盛行的自发的笃信宗教的风气所压制,不信教可能会受到人们的某种非难,被视为有怪癖和不易接近的。反之,一个美国人如果参加某个宗教组织,他便在社会上获得了某种身份认同,在行动上和思想意识上同自己周围的人保持一致,周围的人也不会再对他另眼相待。他自己会因意识到自己在社会团体中拥有一席之地而感到安全,更加虔诚地按上帝的标准做人。
美国人传统价值观中的许多成分,都源于宗教信念中所提倡的价值准则和处世哲学。美国人非常乐于为教会捐钱,每次去教堂做礼拜,总要带些钱以便捐献,在经济繁荣的地区,美国教会的经费相当可观,因此不仅神职人员的工资高,建造教堂和开展其他活动也财力雄厚。美国政府不会付给教会直接的补助金,但是豁免教会的所得税和财产税。在美国宗教和民族自身自然地融为一体,宗教和美利坚自由精神并行不悖,这让人觉得有些奇怪,美国人带有对民族命运的宗教看法,即,美利坚民族是上帝造就来创造人类历史新开端的。因此,美国总统宣誓就职,要把手放在《圣经》上,美国小学生宣誓忠于美国时也要对上帝宣誓。甚至那些有意入主政府的候选人,也常常会竭力表现自己对宗教的虔诚,以博得占选民大多数的教徒们的好感。美国前总统卡特在参加1976年民主党竞选时,曾频繁地提到宗教问题,说他信奉新教,甚至说起他每天都要向上帝祷告20多次,后来的竞选成功也许和他对宗教的虔诚态度有一定关系。“在法国,我看到的是宗教精神与自由精神几乎总是背道而驰的;而在美国,我却发现两者是紧密结合,共同统治着国家。”——法国政治学家托克维尔美国并不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相反他们非常注意把教会与国家,宗教与政府分开。美国宪法规定政府不得对任何一种宗教给予优惠待遇。因此,美国没有教会税,没有官方的国家教会或受官方资助的宗教,也没有任何法定的宗教节假日。例如,圣诞节是基督教徒的重大节日,但国会并不宣布它为假日。美国没有一个政党的名称中含有“基督教”这个词,好像宗教与政治不沾边。但政治和宗教从来也没有完全分离,美国人对民族命运的宗教看法,让他们觉得是虔信上帝的乐善好施者,是自由和正义理想的源泉,“美国将作为仁慈的霸权,或父亲般的权威来发挥作用”。
●信与不信之间
前些时候,一位没有宗教信仰的家长状告美国政府,指责他们不该把宗教信仰强加给公民,理由就是因为他的女儿在宣誓时包含有上帝字眼。这一下可引起了轩然大波。国会议员们群情激动,表示一定要齐心协力打赢这场官司。在社会经济和科技高度发达的北美社会,感受到的是扑面而来的笃信基督之风。从小受无神论教育的新移民,备感困惑不解的是,美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对宗教如此虔信,如此充满热情?神难道真的存在吗?有人说过,没有信仰的人是最可怕的,因为他们无所畏惧。信仰在许多美国大学生未来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时。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大部分的美国学生喜欢和朋友一起讨论宗教和属灵问题,孩子们离开父母开始寻找自己的价值和目标时,他们进入大学就会探索有关信仰的事情,他们里面必须有根基让他们能渡过生命中的起伏,在同龄之间传福音成为一项交往的利器。虽然上大学后继续上教堂的大学生人数减少,但对信仰的坚持却未减弱,这让神职人员无不欢欣鼓舞。许多基督教机构在全国州立大学中推展更多新计划,让大学生能更多参与基督徒的群体生活。也许,我们每个人都过于渺小,需要相信有一种更强大的力量与我们同在。苏格拉底说过:没有思考过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信仰,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自从宗教诞生以来,世界就被分为有神论和无神论两大板块,截止到2000年,世界总人口约为60.55亿人,信仰宗教者约为51.37亿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4.8%,也就是说,世界上绝大多数人信仰宗教,你是属于多数派,还是少数派?其中人数最多的当属基督教徒,把天主教、新教、东正教全部加起来有19.99亿人,伊斯兰教徒有11.88亿人,印度教徒有8.1亿人,佛教徒有3.59亿人。美国人主要信奉的是新教,宪法规定政府不得制定法律确立国教,不得对任何一种宗教给予优惠待遇,为了避免政教合一。
政府应该是世俗的政府,和教会分离,平等地对待有信仰者和无信仰者,在信仰者和非宗教信仰者之间保持中立。美国曾经一度过分强调政教分离。有一位正在大学念书的学生,决定听从上帝的呼唤,毕业后做一位传道人,但是州里有关部门却以政府的钱不能用于宗教人士的训练为由,停止了这位大学生的奖学金。有意思的是,反对停止奖学金的人理由也是“政教分离”的原则。他们认为既然政府不能干涉宗教,当然就不可以禁止向有意成为传道人的学生提供资助。此事闹上最高法院,结果九位大法官中,持正反两方意见的势均力敌。尽管美国人宗教热情很高,但他们一般都不注意或很少特别注意教义,宗教信仰对他们来说越来越成为一件很个人化的事情,他们看中的是个人寻求救赎、个人精神,大部分美国人都不能接受诸如非天主教徒或非浸礼教徒会直接下地狱之类的思想。9·11让很多人变得惶恐,从而转向了上帝。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认为美国应该是一个宗教国家。以小布什为代表的美国保守派和宗教势力关系密切。1999年8月,保守派占主导的堪萨斯州教育委员会通过投票做出决议,“把该州所有论及进化论的科学课程全部取消”。
尽管堪萨斯的选民最后把教育委员会中的保守者赶下了台,这场小波动发生的时间仍然令人震惊。在欧洲出现这种冲突是难以想象的,之所以会有这种差异,因为美国原本就是清教徒建国的,存在强烈的宗教狂热,这种宗教烙印在欧洲相当罕见。欧洲国家永远不能容忍神创论,因为科学家反对,欧洲的精英、知识分子和专家比他们的美国同行拥有更多的发言权。在2005年11月,进化论被堪萨斯州教育委员会正式地标明为一种有缺陷的理论,历史仿佛重演,进化和物种起源问题再一次被争论得热火朝天,而在最近一期的《Science》上,学者已经发现了一直被基督教所攻击的达尔文进化论中生物进化缺失的一环存在的证据,但是有谁知道有多少学生已经因为这场争吵带来的困惑而放弃学习生物学呢?回顾人类历史,就会发现原教旨主义只会带来停滞和灾难。古代以色列由于受到狂热分子的影响,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都落后于周边的文明。他们惹恼了罗马人,被罗马人屠杀、驱逐,开始了为时两千年最大规模的民族大逃亡;罗马帝国时期的基督教原教旨主义带来了五百年的黑暗时代,到了12世纪人们重新发现了亚里士多德后才宣告完结;1067年左右,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兴起,它带来的是一千年的落后、偏执、狭隘,直到今天仍然困扰着伊斯兰世界。
●撒旦的诱惑
9·11惊世骇俗的一撞,不仅带走了数千条鲜活的生命,影响了美国乃至世界的政治格局,也动摇了美国人信仰的根基,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信仰唯一的神,因此宗教界都认为,基督教所信仰的“上帝”与伊斯兰教信仰的“真主”其实是同一位造物主,但是这种一神论天生具有排他性,阿拉伯帝国扩张,穆斯林奴隶主杀害地中海东岸的基督徒男子,将女子贩卖作奴隶,把孩子掳去训练成敢死队;十字军东征;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消灭拜占廷帝国,占领东南欧,一度侵入中欧;欧洲对阿拉伯国家实行殖民掠夺;美国福音派基督徒号召将福音工作重点放在穆斯林国家……9·11之后,两种宗教的对抗甚嚣尘上,美国人一提起本·拉登就恨得入骨。布什的一位密友、美国基督教的领袖之一富兰克林·格雷厄姆最近则强烈抨击了伊斯兰教,称整个伊斯兰宗教是“邪恶暴力的,并且与基督教崇敬的不是一位上帝”。他的言论得到了很多基督教界的其他领袖和政界朋友们的一致赞同。“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和平的宗教。当你阅读《古兰经》的时候,当你阅读那些句子的时候,你会发现它教导你去杀害异教徒,杀害不信伊斯兰教的人。”——富兰克林·格雷厄姆为了表明政府的态度与格雷厄姆的不同,白宫11月16日发表声明称,布什总统“认为伊斯兰教是一个倡导和平的宗教,恐怖分子不能代表整个伊斯兰教”。在CNN的电视新闻中,美军抓获的塔利班战俘中有一个金发碧眼的美国人。他名叫约翰·沃克尔,在父母的影响下,从小就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在母亲看来,他可爱、害羞、仁慈,立志学医,将来去巴基斯坦那样的国家帮助穷人。16岁的时候,他做出了一个让人惊诧的选择,出生于天主教家庭的他要皈依伊斯兰教。四年后,父亲收到沃克尔的最后一封电子邮件,说他在专心学习《古兰经》,他说要到一个凉爽些的地方避暑。再次见到沃克尔,他已经是一名塔利班战俘,留着络腮胡子、伤痕累累、衣衫褴褛,改名为阿卜杜杜·哈米德。沃克尔在巴基斯坦学习伊斯兰教时结识了塔利班人员,他被塔利班的“正统”教义深深吸引。之后他前往阿富汗,希望“帮助建立一个纯伊斯兰教国家”,此后一直在为塔利班作战,自称是“圣战战士”,并且他支持给美国人造成巨大创伤的“9·11”恐怖袭击。沃克尔等人一直躲在一个由堡垒改装的监狱的地下室负隅顽抗,北方联盟士兵先用烟熏、发射火箭炮,最后用冷水浇灌,才将他们逼出来。父亲和母亲从电视上看到被媒体称为“美国塔利班”的就是自己的儿子。他们哭了,不敢相信这是事实,母亲坚持认为他肯定是被撒旦洗脑了。
美国学生走上街头抗议
人们首先对宗教核心观念中“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在”的上帝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怀疑,与此同时,祸不单行,有史以来最大的教会性丑闻被公之于众。美国的“信仰产业”特别是天主教会,正卷入一场历史上最大的丑闻而不能自拔。然而这只是其犯罪的冰山一角,教会参与地方社会犯罪、涉及帮助国际恐怖活动筹集资金、提供庇护方面的问题也越来越触目惊心,更加深了美国人对宗教的忧虑:我们的公民道德和社会信任还能建立在对上帝和神职人员的信赖之上吗?全美国的15个大主教区、主教区,一件件丑闻被揭露出来。这些信仰下的罪恶并非局限于个别神甫的个人行为,更不是最近突发的案件,而是众多的神职人员在教会权威的庇护下干了几十年的勾当。越来越多的受害人站出来指证,竟涉及有数百件牧师或神甫“不能自控对儿童的性侵犯”,对成年女性教徒的性伤害。而过去教会当局处理教徒受性伤害的投诉往往是赔钱了事,动辄数万、数十万、上百万美元,然后将被投诉的神职人员安排到其他教区,而这些人仅仅是换了一个教区继续作恶。在CNN的电视访谈节目中,新泽西州的马克·塞拉诺向著名华裔女主播宗毓华讲述了他的遭遇。天主教牧师詹姆斯·汉利是马克家所在社区的“精神领袖”,与马克家人非常亲近。汉利并没有急于下手,而是花了很长时间解除了马克所有的本能防备,性侵犯长达七年之久。上了大学的马克不堪精神折磨,向他心目中的“最高权威”——教区主教揭露了此事。但主教大人仅仅是将汉利换了一个教区而已,还要求马克与教会签订不向外界泄露此事的协议。美国公众也不断掀起抗议浪潮要求罢免涉嫌渎职的大主教。教皇保罗二世终于打破沉默,对最近美国天主教会性丑闻给予严厉谴责。他说,对儿童进行性侵犯是“世界上最严重的罪恶”。美国天主教会不得不承认世俗法律对神职人员也具有强制约束力,与司法机构合作,将犯罪的神职人员绳之以法。过去天主教的神甫们排斥妇女,因为他们把妇女看作是一种污染。两年前,由一些终身信仰天主教的女性组成的“美国麻省妇女教会”主张委妇女以圣职,结果被大主教查禁。如今在性丑闻的围困下,天主教的大男权主义已越来越难维持,美国天主教中的女权主义者们,也借机挑战神甫们的男权。性丑闻已大大动摇了人们对天主教传统的信心,教会已承诺向受害者赔偿10亿美元,每天仍然有新的诉讼不断被提出来,已导致其财政发生危机。如此下去,也许整个美国教会在财政上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