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场化与所有制结构的演进
经济利益主体多元化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必要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制结构多元化是市场经济的前提而不是结果,似乎是所有制结构的演进推进市场化改革,而不是市场化改革推进所有制结构的演进。其实,这只是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面是市场化改革与所有制结构的演进是一种互动关系。对于转型国家来说,市场化进展的快慢及其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所有制结构演进的实质性绩效。
市场化是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目标。自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以后,中国的市场化进程迈出了更大步伐,经历了理论创新和改革实践相互促进的生动过程。从党的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涵和框架,到党的十五大、十六大,都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市场化改革的理论创新。大的方面有: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提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国有经济的作用既要通过国有独资企业来实现,更要大力发展股份制,探索通过国有控股和参股企业来实现。国有大中型企业尤其是优势企业,宜于实行股份制的,要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和企业互相参股等形式,改为股份制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重要的企业由国家控股。提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提出要发展资本、劳动力等要素市场,等等。理论的突破大大推动了市场化改革的进程,而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极大地促进了所有制结构的演进。
二、加快市场化进程
近10多年来,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在不少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推动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
第一,通过调整所有制结构和改革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体系初步建立,市场竞争机制和市场价格机制对调节商品供求、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日益明显。
第三,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已在较大程度上相互沟通。
第四,国民收入宏观分配格局和居民个人收入分配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积累机制和收入分配制度。
第五,政府机构改革、职能转变和经济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体系和法制体系基本框架初步建立。
以上情况表明,市场化改革明显提高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但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是不完善、不成熟的。当前经济体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农村土地制度不够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尚未形成,制约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产权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妨碍着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和多种所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尚未完成,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收入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国有单位激励机制不够健全,社会再分配调节不够有力,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扩大;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地区分割、行业垄断仍阻碍着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社会信用体系有待健全,市场秩序比较混乱,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滞后,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比重低,风险过分集中于国有商业银行;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越位、错位、缺位”现象仍很普遍,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比较薄弱,宏观调控方式和手段仍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等等。以上这些问题如果不通过深化改革逐步加以解决,不仅已有的改革发展成果难以巩固,而且会成为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尽快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此,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措施。这里,笔者不准备全面探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途径与办法,只就如何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构建与完善相关市场化制度,促进所有制结构演进的角度,对推进市场化改革中的如下几个重点作些简要的提示:
第一,加快金融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金融体制和投融资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为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总体来看,这些方面的改革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一是金融体制仍存在较大缺陷,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国有金融企业尤其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和经营机制不健全。直接融资发展不足,证券市场的制度设计缺陷相当突出。金融体系不适应多种所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迅速发展的需要。金融业不良资产比例较高,金融监管比较薄弱。金融业在日益扩大对外开放的情况下,潜伏着较大的金融风险。二是投融资体制改革进展缓慢。投融资活动中的行政干预仍然过多,地方政府通过动用财政性资金,指令国有企业投资和国有银行贷款等不同方式,频繁介入一般竞争性领域的投融资活动,往往是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局部投资过热的直接诱因。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投融资领域,仍然欠缺风险约束机制和竞争机制,导致资金流失(包括挪用、侵吞等)和投资效率低下。保护私有财产的法律制度不健全,非公有制经济融资困难,面对的投资审批过于繁琐,相关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和投资服务体系也不完善,制约着国内民间投资的进一步扩大。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一是要对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充实资本金,创造条件上市。同时要大力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机制改革,强化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二是要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中小金融机构的重组改造,并在加强监管和保持资本金充足的前提下,稳步发展各种所有制金融企业。三是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逐步把农村信用社改造成为农村社区服务的地方性金融企业。四是要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一是要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严格限制投融资活动中的行政干预,扩大大型企业集团的投资决策权,放宽社会资本投资领域,进一步拓宽企业投资项目的融资渠道。二是要完善政府投资体制,简化政府投资项目审批环节,规范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标准,严格政府投资项目的概算审核工作。三是要完善出资人制度。这是国有投资改革的核心。四是要加强和改善投资的宏观调控。
第二,大力培育市场,健全和完善市场体系。
当前,在继续发展商品市场、特别是生产资料市场的同时,要积极培育和发展要素市场,如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房地产市场、信息市场等,以此促进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择优重组,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
健全和完善市场体系,一是要加快资本市场化步伐,加大资本的市场配置力度,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二是要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规范各类市场的经营交易规则、程序以及商品的质量标准,并建立相应的市场管理、协调及监督组织,以维护和保证市场秩序。三是要打破自我封闭体系,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消除进入壁垒和退出障碍,进一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大市场。四是要建立和完善各类中介组织,在企业与市场、企业与国家之间建立起有联系的纽带。五是要完善价格机制之外的其他市场机制,如利率、工资、竞争、供求、风险等机制。通过做好上述工作,进一步促进市场体系的健全和完善,为所有制结构的演进创造更好的市场条件。
第三,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我国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在计划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劳动者的就业及各种福利保险采取了由国家和企事业单位全部包下来的办法。这种全额负担、分散管理的社会保障制度,一方面成为企业发展的沉重包袱;另一方面又因负担极不平等而使企业之间难以展开平等竞争。特别是由于失业保障机制没有建立,企业职工下岗后生活无着落,给企业改革带来后顾之忧,直接影响到企业转机建制的顺利进行。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效果。但是,总体而言,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的要求还相差甚远。因此,必须继续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总之,只有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才能为所有制结构的演进创造更为宽松的外部环境,保证所有制结构演进的顺利进行。
§§第六章 我国所有制结构演进的目标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