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相信孩子,如果让孩子从小就失去自信心,长大了我们对他还能抱什么希望呢?”
居里夫人曾说:“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自信心是宝宝成长不可缺少的重要心理素质。一个人如果缺少自信,认为自己干什么都不行,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卑心理,没有自信心。
自卑心理与性格内向是有区别的
存在自卑心理的宝宝与性格内向的宝宝,在表现形式方面虽有相似的地方,但他们也存在明显区别。这两类宝宝的相似之处是都害怕在公开场合表现自己。
区别:在心理上,存在自卑心理的宝宝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而性格内向的宝宝并没有这种感觉。
在行为上,存有自卑心理的宝宝不仅在公开场合不能大胆表现自己,而且在父母和其他亲人面前也不能大胆表现自己;而性格内向的宝宝则不同,在父母和其他亲人面前并不胆怯。
在交往上,存在自卑心理的宝宝不愿意与所有人交往,包括自己的父母,而性格内向的宝宝在家庭里还是比较活跃的。
父母不要诱发宝宝的自卑感
教育专家指出,绝大多数宝宝的自卑感是由父母诱发的。如果父母坚定自信,那么宝宝对未来也是充满信心的。被自卑感“传染”的宝宝,会认为“连爸爸妈妈都没本事,我又能干什么?”父母将宝宝的发展当成自己惟一的指望,是一种丧失自我的表现。这样的父母经常患得患失,对宝宝不断催逼。当宝宝渐渐长大,会越来越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强烈期望,宝宝在潜移默化中就会变得非常不自信,还经常喜欢推卸责任。
“妈妈没本事,你是妈妈惟一的希望了”
杨杨妈39岁“高龄”产子,把杨杨视若掌上明珠,也把自己对生活的全部希望寄托在杨杨身上。杨杨妈经常在表达母爱时不经意间对杨杨说:“妈妈没本事,你是妈妈惟一的希望了”。未满三岁的杨杨此时只能似懂非懂地看着妈妈。
不提倡自卑的鼓励
事实上,两三岁的宝宝就开始注意自己的长相了。到了五六岁,他们会同别人比较,然后会抱怨:“我的脸太黑了。”“我是不是太丑?”可能令他怀疑自己的判断力,他会用父母告诉他的标准去看周围的人。宝宝也可能觉得父母不理解他的伤心,会一个人把不快压在心底,不再对父母说什么,这在宝宝以后的社交中可能出现心理障碍。
正确做法是,如果宝宝觉得自己哪里长的不好看,父母可以先问问他,是不是在和谁做比较。然后可以同宝宝讨论,看看能不能帮助他。
自卑的鼓励不恰当
芳芳从幼儿园回来闷闷不乐,因为同伴嘲笑她有个大蒜鼻子。妈妈说:“你的鼻子挺漂亮啊,妈妈就喜欢你这个样子。”
芳芳妈妈采用的安慰方法是告诉宝宝无论长得什么模样,妈妈一样爱她。但是这其实等于告诉宝宝——她担心的东西是真的。
努力强化宝宝的自我肯定
许多自卑的宝宝心中的自我肯定往往是脆弱、不稳定的,因而非常需要得到外界的经常不断的强化。强化宝宝自我肯定的方法很多,例如,为宝宝设一本“功劳簿”,让他每周至少一次写出(或画出)自己的“功劳”,并告诉他,所谓“功劳”并不一定非得是很大的成绩,任何一点进步,以及为这种进步所做出的任何小小努力,都有资格记载入册。
自我肯定也不宜过度滥用
切忌不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使用自我肯定,也就是说自我肯定也应有个度,要分时间、场合和具体事情,更要提出一定的原则、标准和尺度。不要让宝宝的自我肯定用过了头,那就可能变成一个没有自知之明、惟我独尊的“小霸王”。
亲子心经
父母如果发现宝宝自卑了,不要心急,要想办法积极补救。父母可以和老师深入交谈,分析宝宝日常的表现,查找出宝宝自卑的根源,然后才可以对症下药。在帮助宝宝树立自信的时候,不要心急,可以先找出宝宝的优点,慢慢引导他认识到自己的优点,让他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然后再逐渐提高宝宝在弱项上的表现能力。这样,宝宝自信心得到强化,自卑也就离他越来越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