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奥运会
时间:1936年8月1日至16日
参赛代表团:49个
参赛人数:3963人(含女运动员331人)
人数最多的代表团:德国(406人)
观众总数:3770000人
最引人注目的超级明星:杰西·欧文斯(田径,美国)
1936年柏林奥运会,是奥运史上充满争议的一届奥运会。一方面,它以空前的规模、辉煌的庆典和优异的成绩、完善的组织工作给奥林匹克运动增添了光彩,成为奥运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但另一方面,它又因被纳粹政权利用而蒙上了浓重的阴影。如何客观地评价柏林奥运会,成为国际奥林匹克史学界的一项重要任务。简单地将柏林奥运会称为“希特勒奥运会”或“欧文斯奥运会”,是一种轻率的做法,因为奥运会无法摆脱当时的历史背景。
1931年5月13日,国际奥委会在巴塞罗那举行第三十届全会。会上,国际奥委会委员将投票决定第十一届奥运会的主办城市,当时的竞争者是柏林和巴塞罗那。此前不久,西班牙国王阿尔冯斯八世谢世,东部的加泰罗尼人试图独立,以致引发数次流血冲突。巴塞罗那局势的动荡,使得17名国际奥委会委员没有出席在那里举行的国际奥委会全会。为此,国际奥委会决定分别采用邮递投票和现场投票两种方式确定1936年奥运会的主办地点。
发生流血事件之后的巴塞罗那,局势混乱,人心惶惶,与正在全力申办奥运会的德国首都柏林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在这样的情况下,压倒多数的国际奥委会委员,支持把1936年奥运会的主办权授予柏林。当时,希特勒尚未上台。
为柏林争回1936年奥运会主办权的,是国际奥委会委员雷瓦尔特博士。这位出生于科尼希堡(原属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划归苏联,改称加里宁格勒)的法学博士,1900年作为德国政府官员率队参加巴黎奥运会。1924年,他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1925年,他出任德国奥委会主席,柏林获得1936年奥运会的主办权之后,他又担任了组委会主席;另一位著名的体育领导人卡尔·迪姆担任了组委会秘书长,他们通力合作,开始了柏林奥运会的筹备工作。
为兴建一个高水平的奥林匹克体育场,柏林组委会在全国招标。建筑师马赫兄弟推出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设计方案:主体育场能容纳10万观众,气势磅礴,造型新颖。主体育场旁边还有一个带跳水设备的标准游泳池、一个赛马场及一个雄伟的钟楼。主体育场与游泳池、赛马场一起,构成了一个漂亮的体育建筑群,堪称是当时体育建筑史上划时代的杰作。马赫兄弟的设计方案得到组委会的青睐,一举中标。70多年过去了,由马赫兄弟设计的柏林奥林匹克体育场不仅依然是柏林最大的体育场,承担着田径黄金联赛、各项目的世界锦标赛、德甲足球联赛等大量比赛任务,而且始终是柏林的一个旅游景点。后人在体育场四周加修了一圈纪念碑:每个纪念碑都记载着一届奥运会的概况,上面刻有比赛时间、地点及冠军的名字。杰出的设计,使马赫兄弟在该届奥运会的艺术比赛中夺得了建筑艺术金牌。
不仅柏林的体育场设计方案令人耳目一新,柏林奥运会组委会的诸多策划方案都在奥运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深深景仰古希腊文化的组委会秘书卡尔·迪姆,提出了一个历史性的创意:在希腊奥林匹亚古奥运遗址上点燃奥林匹克之火,尔后举行大规模的跨国火炬接力活动,以传播奥林匹克理想,并扩大奥运会的影响。在奥运会开幕式上,由最后一名火炬接力队员在奥运会场点燃圣火,它将燃烧到奥运会结束。
迪姆的创意得到奥林匹克世界的热烈响应。柏林奥运会开幕之前几个月,组委会在希腊奥林匹亚组织了隆重的点火仪式——身着古希腊盛装的希腊大司仪,借助太阳的紫外线引燃火种,交给最优秀的希腊运动员。奥运火炬经雅典、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匈牙利、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到达柏林,行程长达3075公里。成千上万人参加了1936年的火炬跨国接力,它大大地促进了奥林匹克理想的传播。迪姆伟大的创意受到国际奥委会的高度评价,并将其固定为奥运仪式的一个组成部分,写进了奥林匹克宪章,成为此后每届奥运会开幕前最为激动人心的序曲。
与历届奥运会组委会相比,柏林组委会格外注重传媒的作用,理顺了各种不同形态媒体之间的关系。随着黑白电视的诞生,柏林奥组委历史性地引进了电视实况转播,使奥运会的新闻传播达到了新的境界;同时,柏林奥组委还向41个国家进行了电台实况转播。借助跨国的电台直播,已卸任的国际奥委会主席顾拜旦在瑞士洛桑向奥林匹克世界发表了讲话。
此外,柏林奥运会组委会还修建起一个现代化的奥运村。这个位于柏林郊外的奥运村,在软硬件方面都比巴黎和洛杉矶的奥运村有了很大的改善。客观地讲,柏林奥运会组委会的组织工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