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伦敦奥运会
时间:1908年4月27日至10月31日
参赛代表团:22个
参赛人数:2008人(含女运动员37人)
人数最多的代表团:英国(721人)
比赛项目:22个
最引人注目的明星:M。谢泼德(田径,美国)
面对陷入困境的奥林匹克运动,国际奥委会委员们失望至极,个别激进的委员甚至提出要顾拜旦引咎辞职。奥林匹克运动处于生死关头。倘若1908年奥运会重蹈巴黎和圣路易的覆辙,奥林匹克运动将就此走向灭亡。
这年夏天,顾拜旦来到大音乐家瓦格纳的故乡,德国南方的拜洛依特小住。聆听着瓦格纳深沉、辉煌的音乐,徘徊在绿水青山之间,顾拜旦对奥林匹克运动短暂的历史进行了严肃的反思。他清楚地意识到:历史与现实都不允许下一届奥运会再有任何闪失,否则多年的努力将前功尽弃。经过反复权衡,他选择了罗马为1908年奥运会的主办地点:只有古罗马文化的辉煌和庄严才能消除巴黎、圣路易奥运会的丑闻和闹剧阴影,以重振奥林匹克运动的尊严。
从拜洛依特休假回来,顾拜旦在英国伦敦召集了国际奥委会全会,商讨1908年奥运会的主办地点。会上,两名德国委员提出了柏林的申办请求,但顾拜旦坚持提名罗马,并在最后得到一致通过。意大利人为此欣喜不已,表示一定要办一届隆重的奥运会。
一年多过去了,罗马的奥运筹备工作看不到任何进展。1905年,顾拜旦为慎重起见,前往罗马进行了长达3个月的考察。罗马之行,使敬仰古罗马文化的顾拜旦痛苦地认识到:意大利人既缺乏组织奥运会的能力,也缺乏相应的经济实力。他必须紧急选择一个替补城市来承担举办1908年奥运会的重任。此时,51岁的英国击剑明星格伦菲尔向他表示,伦敦可以担负起这个重任。地位显赫的格伦菲尔实际上是在代表英国体育界向国际奥委会主席提出主办奥运会的申请。顾拜旦闻讯大喜,立即把目光转向了现代体育的发源地英国。1906年,格伦菲尔继位,成为第二十六代德斯巴勒勋爵,并出任伦敦奥运会组委会主席。1908年,他被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
英国人接受了一项非同寻常的使命,因为时间距奥运会开幕仅有两年了。要想在两年时间内完成所有基建工作和浩繁的组织工作,必须付出超常的努力。骄傲的英国绅士们相信自己的能力,他们要给现代体育的发源地增添光彩,要以大不列颠的辉煌给尚未开化的美国和后起的暴发户德国及北欧国家一点颜色看看。英王爱德华七世亲自过问奥运筹备事宜。
不料英国政府不买英王爱德华七世的面子,拒绝给伦敦奥运会以任何财政资助。关键时刻,一个博览会向奥运会组委会伸出援助之手,投资44000英镑修建了一个能容纳68600名观众的大型体育场,它包括一条周长536.45米的煤渣跑道、一个100米长的游泳池、一个跳台和一条666米长的自行车赛跑道,中间还有一个巨大的体育场。就当时的条件来看,这个体育场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体育建筑了;而且它还第一次向观众提供了钢结构的看台,气势颇为恢宏。
这个博览会之所以给伦敦奥运会组委会以资助,是因为珍惜大不列颠民族的荣誉。博览会的义举和壮观的奥林匹克建筑群的落成,唤起了英国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他们以现代体育发源地主人兼东道主的身份,用挑剔的眼光审视着奥林匹克世界。虽说当时还没有专门处理技术问题的国际体育联合会,但英国人并不在意,他们有自己的尺度和规则。他们甚至破例地使用公制,将码改为米,将英里改为公里,惹得美国、加拿大、法国和意大利人十分恼火。
按照国际奥委会的规定,英国人十分严格地审查了选手的业余身份。加拿大的马拉松选手,印第安人汤姆·隆波曾被美国业余体联定义为职业选手。为此,组委会不同意他参赛,加拿大却坚持让他参赛。争执再三,组委会作出让步。但隆波却在跑了31公里之后自动弃权。
伦敦奥运会不但要面临技术规则问题,而且还要面临政治问题。在隆重的开幕式上,俄国人强迫芬兰人在沙俄的旗帜下入场。芬兰人不愿意,与俄国争执不休。最后,芬兰人找到了特殊的处理方式:他们既不举自己的队旗,也不走在俄国的队旗下,而是在百米开外跟在俄国队的后面,如同一群散兵游勇。组委会无力解决这样的争端,因为英国和爱尔兰之间也正在闹着政治矛盾,尚未完全独立的爱尔兰的选手被迫为英国比赛,他们也气愤不已。
不过,这些小小的麻烦不足以影响伦敦奥运会成为奥运史上粗具规模的大赛。从1908年4月起,2000多名运动员聚集到伦敦,开始了长达半年的马拉松式角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