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有情,并且懂得报答。如果你是诚挚喜爱,由衷眷恋,手不释卷,缠缠绵绵,他就会与你心心相印。文字很公正,你付出多少,他会还给你多少。
文字是会唱歌的,文字是会舞蹈的。只不过他并非对待所有的人都唱歌跳舞。你不理他,他不理你;你忽略他,他忽略你。只有当你懂他爱他,愿意和他亲密接触,与他建立了相知默契的时候,你才可以指挥他,他才会驯服地随着你需要的韵律和节奏起起伏伏。笔是指挥棒,你的手优美地颤动,文字在你的笔下滔滔奔涌,妙语连珠;键盘也是指挥棒,一阵噼里啪啦,文字便鲜活生动,神采飞扬。
怎么才能算是爱他懂他呢,或者说如何才能做到爱他懂他呢?
首先你心里得有他,有他你就经常去看他,去读他,去关注他,去探究他。看和读是接近,关注和探究是进一步了解,直到你真正走进他的心里去。
文字有情,并且懂得报答。他知道你是否真心喜欢他,如果你只是做做样子,肤肤浅浅,敷敷衍衍,他清楚得很,他不会与你深交;如果你是诚挚喜爱,由衷眷恋,手不释卷,缠缠绵绵,他就会与你心心相印。文字很公正,你付出多少,他会还给你多少。
很多学生羡慕古人的才华和雅兴。兰亭集会,曲水流觞,翩然诗就;滕王旧阁,登高作赋,四韵俱成;陶潜隐居,把酒东篱,诗传万代;曹操英豪,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就连易安小女子,也才气逼人,文词绝妙,鬼斧神工,空前绝后。他们是怎么让文字按个人意愿,连缀成不朽华章的呢?
其实道理只有一个:学习!学习的过程就是:去读,去背,去理解,去感悟,去操作。文字有他特有的习得方法,也许不等同于数理化,读、背是学好语文,学会运用文字的不二法宝。
唐代诗人杜甫留下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汉代扬雄说:“能读千赋,则善为之”。清代唐彪则在《读书作文谱》中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作文时吾意欲所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古往今来的许多大家,哪个不是从这种学读和背诵里得到受益终身的功力呢!茅盾、钱钟书能将《红楼梦》倒背如流,莎士比亚也是在背诵中开始他的文化积累的。背的多了,积累的多了,写作时才有米下锅,才能旁征博引,才能得心应手,才能融会贯通。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你能够把许多文章熟读成诵,那烂熟于心的佳作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久远的影响,作品的神韵、意境、语感都会渗入你的心灵,化为你自己的东西。有了这些素材的积累,自然能够招之即来,运用自如,左右逢源。那些佳作名篇的营养会推动你的文气和笔调,形成一种自然的涌流,直达你的笔尖。
我的学生好多怕写作文,一提到写作就头皮发麻,不知道如何下手,不懂得布局谋篇,不会用技巧方法。那天课堂上我就说了上面的话,给他们讲了上面的道理。
我说学习写作没有捷径,如果硬要找出捷径,那就是大量阅读和背诵。假如你熟记散文三百篇,你还愁写不好文章?说不定想写不好都难呢!那些语言,那些文字,出口成章,下笔千言绝对不是梦。
对于中学生一般性的写作来说,还可以降低要求,只要熟读熟记一百篇好文章,那些语感、优美语句、篇章结构、写作技巧烂熟于心,何愁作文堂上“临题嗟悼”,考试时“长吁短叹”呢!
在一个崇高的目的支持下,不停地工作,即使慢,也一定会获得成功。
——爱因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