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3.1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首先,尽管目前不少国有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步履艰难,但与改革前相比,其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抓大放小”战略和“三改一加强”的举措得到有效实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正在积极进行。公司制、兼并、联合、租赁、承包、股份合作制和破产、出售等改组、改制的具体形式灵活多样。国有资本正从一些低效领域和不宜进入的领域向基础性、战略性、关键性产业领域转移,从而大大提高了国有经济的素质和质量。这不仅有利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而且有利于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不少国有企业正在从工厂制向公司制转变;产品经营正在向资本经营转变;单一投资主体正在向多元化投资主体转变;分散化、小型化的企业开始转向联合化、集团化。
同时,公有经济占主体、国有经济占主导的地位基本实现。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外商等不同经济成分在市场竞争中共同发展的局面初步形成。所有制的这种格局,不仅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要求,有利于经济发展,而且有利于形成多家竞争、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市场机制,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培育了良好的微观基础。
5.1.3.2 投资意识和投资需求的提升
2009年4月22日,由商务部和中国贸促会举办的第三届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发布了《2009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现状及意向调查报告》(以下简称《调查》)。此《调查》是中国贸促会历时4个月对1100多家外向型企业对外投资的现状、发展趋势、存在问题等进行的深入剖析,旨在了解中国企业在国家促进企业“走出去”战略背景下的对外投资现状及意向,了解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发展动态、企业对中国政府“走出去”相关政策和服务体系的评价与需求。从《调查》中,可以对企业的投资意识和投资需求有清楚的了解。
《调查》显示,在1104家受访企业中,有315家企业进行过对外投资。在所有受访企业中,位于环渤海地区的企业进行过对外投资的比例较高,有接近半数的企业曾经进行过对外投资,其次是长三角地区,珠三角排在第三位,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都仅有20%的企业有对外投资。《调查》认为,虽然几年来企业对外投资规模有所上升,但是总体对外投资规模仍然较小,在所有进行过对外投资的受访企业中,约有2/3的企业表示现有对外投资规模小于500万美元,其中超过1亿美元的仅达到6%;东亚和东南亚是目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首选之地,其次是北美洲、西欧和非洲,根据对企业未来对外投资意向的调查,这一趋势基本保持不变;扩张市场是中国企业目前对外投资的目的,居于第二位的是获取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虽然各行业对外投资的目的差异较大,但是对外投资时基本遵循了发挥优势、取长补短的原则,说明中国企业已经把对外投资作为一个长期战略。据《调查》,在海外建立销售办事处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最常见的形式,紧随其后的是与当地企业建立股份制合资公司,并购还没有成为对外投资的主流方式。这种格局未来3~5年内不会发生大的改变;对外投资的融资渠道呈现多元化趋势,自有资本成为企业未来对外投资的最重要资金来源,少部分企业选择发行债券融资;超过90%的企业对现有对外投资状况表示非常满意或基本上满意;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意向产生明显影响,超过半数的企业表示,金融危机后将减少对外投资的金额,仅有7%的企业表示会增加对外投资的金额。根据《调查》,受访企业对世界各国(地区)投资开放程度总体是满意的。以5分制打分,所有国家(地区)的分数均超过了3分,而北美地区成为中国企业认为最为开放的地区,其次是东南亚和澳大利亚。受访企业总体上对中国政府现有的鼓励“走出去”发展的政策表示基本满意,在各项政策中,对财税政策和投资管理政策满意程度最高,而对信贷保险和外汇管理政策的满意度最低;在各项公共服务中,企业对信息服务表示出了最高的满意度,满意度最低的是人才培训服务,其次是技术服务。
促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潜力发挥的对策建议以要素优势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对我国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和参与国际竞争,对政府管理层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都有所启示。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消费者对产品差异化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世界主要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安排已经将我国纳入世界产业分工体系中,这将极大地促进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和专业化大规模投资生产的发展。同时,这也要求我国的对外贸易和投资政策作出灵活的调整。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贸易—投资—生产一体化的方式将成为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主流。如何利用跨国公司来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参与国际分工,拓展贸易和投资规模,形成贸易—投资互相促进的发展模式,将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抉择,只有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调整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政策和战略,发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潜力,才能实现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均衡发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