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三弄》是中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曲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谱中解题称此曲前身为晋代桓伊所奏的笛曲《梅花落》。
《梅花三弄》中的“三弄”是指同一段曲调反复演奏三次。这种反复的处理旨在喻梅花在寒风中次第绽放的英姿、不曲不屈的个性和节节向上的气概。
梅花三弄的典故
《梅花三弄》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曲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谱中解题称此曲的前身为晋代桓伊所奏的笛曲《梅花落》,这和狂生王徽之有密切联系。相传王徽之应召赴东晋都城建康,所乘的船停泊在青溪码头。刚好桓伊在岸上经过,王徽之与桓伊并不相识。这时船上一位客人说道,“这是桓野王(桓伊字野王)。”王徽之便命人对桓伊说:“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伊此时已是高官贵胄,但他也久闻王徽之的大名,便下车上船,拿出笛子吹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吹奏完毕,桓伊立即上车走了。宾主双方都没有交谈一句话。由此,也可以看出晋人之旷达不拘礼节。
音乐史上的“梅花三弄”
郭茂倩《乐府诗集》记载了《梅花落》,现存的唐诗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说明南朝至唐间,笛曲《梅花落》较为流行。关于《梅花三弄》的乐曲内容,历代琴谱都有所介绍,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现怨愁离绪的情感。
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节操与气质为表现内容,“桓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后人入于琴。”“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三弄之意,则取泛音三段,同弦异徵云尔。”(明《伯牙心法》)从这里可看出,它首先是一首笛曲,后来才改编成古琴曲,至于作者的情况,目前尚无定论。值得注意的是,唐以前所称的“笛”其实是现代的箫。《梅花三弄》在清代又被改编为琴箫合奏曲,或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晋代笛曲的风格。
现今《梅花三弄》
现代演奏用谱有虞山派《琴谱谐声》(清周显祖编,1820年刻本)的琴箫合谱,其节奏较为规整,宜于合奏;广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谱》(清秦淮瀚辑,1868年刊本),节奏自由跌宕,更显梅花刚健挺拔的气质,特别曲终前音乐突然从F调转入a角调,令人耳目一新。
情趣高雅的《梅花三弄》,以它鲜明的音乐形象和特有的艺术魅力,也为今天人们所喜爱。其演奏形式,除古琴独奏、琴萧合奏外,还被改编为钢琴独奏、民乐合奏、琵琶独奏、琴与编钟合奏等广为流传。这些演奏形式,也甚为悦耳动听和具有古情古意。
延伸阅读
桓伊
桓伊,东晋前期名将桓宣的族侄,也是一名军事家。最初担任大司马参军,后来授淮南太守,371年与谢玄共破王鉴、张等,以功封宣城县子。后为豫州刺史进督豫州十二郡和扬州之江西五郡军事,任建威将军、历阳太守等。又进都督豫州诸军事、任西中郎将、豫州刺史。在前秦坚率军队大举南下时,桓伊与谢玄、谢石带领府兵迎战,史称“水大战”。桓伊以军功封侯,进号右军将军。太元九年(384年)后,迁都督 江州、荆州十郡、豫州4郡军事,任江州刺史,征拜护军将军。此人虽身居高位,但是却丝毫没有架子,颇有晋代人的名士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