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僧繇,南朝萧梁时期绘画成就最大的画家,他和东晋顾恺之、刘宋陆探微以及唐代的吴道子并称为“画家四祖”。张僧繇擅作人物故事画及宗教画,所绘佛像,自成样式,被称为“张家样”,为雕塑者所摹仿,后人将其画法与唐吴道子并称为“疏体”。
画家生平
张僧繇是吴中(今江苏苏州)人,一说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生卒年不详。梁武帝天监(502~519)中,张僧繇为武陵王国侍郎、直秘阁知画事,后来又担任右军将军、吴兴太守。
艺术成就
张僧繇的绘画艺术,是在继承传统艺术和借鉴外来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善于吸收传统艺术的优点,融合形成自己的风格。此外,他还善于向其他艺术门类借鉴,如他的“点、曳、斫、拂”四个基本技法,是从卫夫人的《笔阵图》中得到的启发,是书法艺术在绘画艺术上创造性的运用。张僧繇善于接受外来艺术形像,从他的画题里可以看到胡僧、番奴形象,例如《扫象图》和《二胡僧图》。这不但表明他与外域使者的往来频繁而且意味着张僧繇还通过他们来丰富佛教画艺术形象的创造。
张僧繇在艺术修养上有坚实的基础,他最主要的艺术成就,就在于他创造了独具风格的疏体画法,突破了从顾恺之、陆探微以来密体画法为惟一技法的局面。疏体的形成,为我国绘画艺术奠定了疏与密的两种表现手法的基石。
张氏画的传说
传说,张僧繇的绘画大多入神,甚至具有灵性。关于他的名画《天竺二胡僧图》就有一个故事,南朝萧梁王朝,侯景举兵叛乱,在战乱中《天竺二胡僧图》从中撕开,两僧被拆散。后来,其中一个胡僧像被唐朝右常侍陆坚收藏。不久陆坚病重,梦见一个胡僧告诉他:“我有个同伴,离散了多年,他现在洛阳李家,你要是能找到他,把我们俩放在一起,我们就会用佛门法力来帮助你。”陆坚到洛阳李家果然找到了另外半幅画,他买下了另一个胡僧的画像,并把这幅画拼接在一起。没过多久,陆坚的病果然痊愈了。
江陵有天皇寺,齐明帝命张僧繇画佛像,他在殿内画卢那舍佛和孔子等十人,明帝责问:“佛门怎有孔子?”张氏说:“以后还须孔圣人。”果然,周世宗柴荣灭佛,天下寺多毁,天皇寺因孔子像而保存。
艺术风范
张僧繇创造了不用轮廓线的“没骨”法,全用色彩画成,改变了顾恺之和陆探微以来的瘦削型的形象,创造出比较丰腴的典型。张怀瓘评价道:“象人之美,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后来把他的这种画法和唐代的吴道子并称为“疏体”。张僧繇的“疏体”画法,到了隋唐时期才兴盛起来。后人论其作画用笔多依书法,点曳斫拂,如钩戟利剑,点画时有缺落而形象具备。
张僧繇的作品有《二十八宿神形图》、《
武帝像》、《汉武射蛟图》、《吴王武图》、《行道天王图》、《清溪宫怪图》、《摩纳仙人图》、《醉僧图》等。已无真迹流传,多为摹本,唐代梁令瓒的摹本《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卷》最为出名,目前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延伸阅读
张僧繇与“画龙点睛”
有一年,张僧
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这些龙画得惟妙惟肖,如生。游人纷纷前来观看,赞不绝口。但美中不足的是,这四条龙都没画上眼睛。于是,大家请求张僧把龙眼睛点上。张僧
说:“如果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的!”人们认为他的说法十分荒唐,一再要求他画上眼睛。面对恳求,张僧难以推辞,只好挥舞画笔,把其中两条龙的眼睛画上。刚刚画完,只见雷鸣电闪,风雨交加,两条巨龙撞毁墙壁,腾云驾雾,飞向天空去了。没有画上眼睛的那两条龙,依然留在墙壁上。由此,人们用“画龙点睛”这个成语来比喻画画或写文章时,一两笔关键的话(画)能为之增色,遂把画作或者文章中的妙笔称为“点睛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