疹所最忌者寒战也,如发热之时,憎寒壮热,身体振振战动,其毒欲出不出,留于腠理之间,邪正交争,故发振振战动也,宜服柴葛桂枝汤。
口中臭气(七十一)
口中之臭气,勃勃冲人,是肺胃中火所致,此症多有失声,喘呕,兼吐脓血,皆其候也。药宜清金汤、泻火汤主之。
疹痒(七十二)
疹出遍身作痒,爬搔不宁者,此毒瓦斯火邪传于肌肤之间,不能发出,与伤寒汗不出而作痒者,同也。况诸疮痛痒皆属心火,《经》云∶痒者,火之变也。又肝木主风,爬搔不宁者,风使然也。肝主筋而运乎爪,皆心肝二脏之症,药宜清风化毒汤主之。荆芥、防风、升麻、羌活、大力、干葛、麻黄、桂枝。
头目肿(七十三)
毒瓦斯发越,聚于三阳,故掀肿也,宜解毒汤(羌活、防风、荆芥、大力、条芩、连翘、柴胡、桔梗、石膏各二钱),如 未透时去石膏。
鼻掀口张,气喘气粗,胸胁吸动(七十四)
鼻掀者,肺气绝也。口张者,脾气绝也。气喘胸闷者,肺火盛极而难下也,不治。服清肺饮重加石膏、黄芩一两余,或冀挽回于万一,然必要胸中、鼻尖不动,乃可用药耳。
余毒不清(七十五)
气高而喘息作声,掀胸抬肚者,余毒在于肺脏也。痰涎稠粘,切牙戈齿,泄不止,口臭者,余毒在于脾胃也。盗汗身热不退,渴盛者余毒在于心经也。梦中多惊,摄手振动,目赤者,余毒在于肝胆也。耳 手足尖热者,余毒在于肾脏也。身肿不消,壮热不退,郁闷不舒,诸经皆有未尽之余毒也。
寒战(七十六)
心火亢极,上灼肺金而孔窍闭塞,故寒战不止,宜发汗以去表热。如大便闭,宜下之,小便不通,宜利之。论火性甚烈,喜散而不喜郁,则拂其性矣。欲达而不达,气血与火毒,五内搏激,其能免身之不战乎?火郁固战,每过郁而反似寒者,是热极反见水化,如嗜强酒,若不胜其所寒矣。惟用麻黄为先,毒火松透,自必炽热火性得顺而寒战自止矣。
气短倦怠口干出汗(七十七)
火气熏赫,肺金受制而寒水生化之源已绝,故气短、倦怠、出汗,皆本经症,宜麦冬清肺饮以濡肺金之枯燥。
紫红白三泡(七十八)
紫红泡起于化肌传肝,表里不解,致血鼎沸,以黄连解毒汤加犀角、紫草、生地、丹皮、山栀、木通治之。白泡者,乃气有余而血不足也。化肌传肺,热毒注于皮肤之间,其津液亦随气而泡也。白而空者,其气虚也;白而有清水者,其气实也,用川连、石膏、丹皮、黄芩、生地、僵蚕、连翘、玄参。又云∶白泡亦热之故,《经》云∶血热则斑,气热则泡。又云∶皮湿之故,肾水盛耳,总有热毒未出而热邪先为所害也。论气盛则泡,气盛者毒瓦斯盛也。冲突处毒锋如射膺,锋者囊随毒瓦斯而发也,则泡之有自来矣。气血关锁之极者,色白而囊空也。气得浮动者,内含清水;血得浮动者,水若腌鱼。总为毒瓦斯所致。又云∶血热则枯,血凉则生洵然。
遍身紫黑纹(七十九)
热邪内外熏蒸,遇风寒辄与内热相拒而不得入内,热为风寒所闭而不得出,毒瓦斯壅于肌表,故形如痕点,其色青紫者有之,宜用生地、紫草、凌霄花、丹皮、玄参、连翘、黄芩、红花、全蝎、石膏、川连,如大便秘结加生军。
连出不收(八十)
连出不收者,热毒太甚也。不能一时发透,宜重表之。如回后用化斑解毒汤治之(玄参、知母、升麻、力子、人中黄、连翘、石膏),大便闭结加生军、生地、红花、紫草。
疹后牙根血出肿烂(八十一)
牙根血出胃火并,宜投天麻枳花粉,麦冬生地黄连入,重用石膏生条芩。此因积热毒火入胃,宜用清胃饮、凉膈散(薄荷、山栀、连翘、桔梗、黄芩、生地、甘草、川连、升麻、丹皮、石膏)。
齿腮肿痛口角流涎(八十二)
齿颊肿痛口流涎(宜用川芎、防风、石膏、黄连、玄参、黄芩、甘草、牛蒡子),不投阳剂痛连绵。
疹后红斑作痒,疹后发热一二日,红斑作痒遍身散出,愈爬愈痒,状如细粟,或成云片,一涌而出,此因回后不禁辛辣、油腻之味,放心纵食,以致风热寒湿之气外感而成也。急宜三花斑汤加防风、黄连,以除风热,免生泻利。倘泻痢日久不已,此余毒移入于大肠也,切勿妄投止涩,以致内毒上攻,转成呕吐,噤口不食,而莫可疗生也。如滑泄不止,或下鲜血,或如屋漏尘水者,急服三黄汤加槟榔、枳壳、六一散,治之可望愈矣。
五经热症(八十三)
五经热症病原分,热气熏蒸上冲心,谵语妄言神志乱,犀角黄连可定神。热蒸于肝,则搐搦如惊,治宜天麻、羌活、胆星。热蒸于脾,则腹胀,渴饮,目肿,大便闭,宜投枳壳、山栀、大黄。热蒸于肺,喘嗽鼻涕,兜铃、贝母、桑皮。热蒸于肾,玄参、知母。
瘟毒发疹(八十四)
瘟毒发疹者,由小儿感冒风邪,藏蓄于肌肉之间,阳气发动,潜形于皮肤之外,一年之中,屡受不正之气,而出于两腋之下者,气之道路也。瘟邪随气道而出者,肺之瘟毒发疹也,治宜清肺饮主之。
疹后癖积(八十五)
疹后癖积,麻既回,饮食不谨,惊唬不忌,以致积久成病而痰气包裹,遂成癖疾,故令小儿面黄肌瘦,项细脚软,腹如胀鼓,身热口疮,治宜痞气丸、褐子丸,二药消之。
疹后遍身糜烂(八十六)
疹后遍身糜烂者,发在 子已收,饮水过多,嗜食不节,致使食伤脾胃,至于肌肉、背心、两胁间发出小水泡,其形光明,此水晶 也。一日之间变成浆泡,如汤沸然,而溃烂成糜,法当胃苓丸治之,外用白云散敷之。
疹后痧疳(八十七)
后痧疳者,乃脾胃虚热上炎,熏蒸于口,涎流清水,是为口疮,口疮日久,遂流血水,血聚成脓,黑烂臭秽,是为痧疳,治宜丙金散、 散敷之。
疹后****肿痛(八十八)
回后****无故赤肿,明亮如灯笼,痛不可忍,此乃余毒邪热流注于膀胱,宜用导赤散治之。
疹后疟疾(八十九)
疹后疟疾,乃肺腑娇嫩,洗之太早,湿热水气客于皮肤,卫气不守,邪气潜乘,阴阳交争,虚实更作。
阴胜阳则内外皆寒,阳胜阴则内外皆热,以截疟丹治之。(方见《金镜录》。)
疹后生风(九十)
疹后生风,疹没而荣卫俱虚,虚极则生热,热极则生风,其症手足螈 ,目直项急,角弓反张,口吐白沫,是脾虚为肝木所制,治宜平肝散风。
胃烂发斑(九十一)
胃烂发斑者,热甚血复,里极表虚则发斑,轻如疥子,重如锦纹。紫黑者,热极而胃烂也,十有九死。
如赤斑烦痛宜犀角大青汤化之。若后有因伤寒者,或当下不下,宜汗不汗,以致热毒蒸于内,胃受热毒而发于皮肤之间。赤者为斑,以化斑汤解之;黑者为胃烂发斑,十无一生也。
余毒论(九十二)
论余毒是血热毒重之症,或凉解不早,或寒冷太过,二者均失于调剂。或误投温补,辛酸燥辣之味,带火收结,故余毒仍留,且血热毒重,其症非虚,凉泻则气复矣。所谓凉泻而成其补者,此也。
摘要(九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