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 网络财务的出现
网络财务是未来财务管理的发展方向。互联网的发展,将所有的信息集成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将所有的信息提供得十分全面,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企业外部的各个机构、个人可根据授权,通过Internet进入企业内部,直接调阅信息,即提供定时的信息。外部使用者也可及时了解企业的财务变动情况。另外,企业的货币形态与非货币形态的信息都可接受处理,包括从数字化到图形化到语音化都是提供信息的方式。基于网络收集处理,提供信息的上述优势,网络这一工具的应用和普及使得会计目标的传统内容显然已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1.1 网络应用使得股东可以很容易从企业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
企业的股东只需直接登录公司网页或到相关搜索引擎进行搜索,即可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而不像在传统形式下,必须找到公司财务报告和某些重要的申明等书面资料才能获得信息。因此潜在投资者必将成为网络时代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
2.1.1.2 可提供给企业决策者大量的会计信息
网络时代的会计目标更倾向于决策有用学派,由于潜在投资者的增多,会计信息使用者和决策者更需要的是能为其提供决策依据的信息,进而来决定是否采取某一行动或决策,所以网络时代提供的会计信息具备决策相关性,面向未来,实时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等特征。
2.1.1.3 网络提供会计信息的方式
有了网络技术的保证,会计信息的提供方式不再拘泥于纸质载体的财务报告形式,而是以光电和网络为载体,以在线交流的方式向使用者提供信息,使用者可随时登录企业网站读取网页上的信息。因此,可随时了解企业的每项活动,解决了信息及时性问题。还有就是信息不再单纯地使用文字而是与图形、图像、声音并存,以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2.1.1.4 定期举行网上会议、及时发布信息
企业发布信息的方式根据投资者的性质不同而加以区别,对持有企业大部分股权的投资者定期与其进行网上交流,以示企业的重视程度,遇有重要事宜更应召开网上会议,共同探讨企业决策。而对于一些持有企业少数股权的单位和个人,可以采取网上公众公告或电子邮件的形式发布信息以提高他们的兴趣,发展潜在投资者,通过上述方式达到稳定和改善公司现有股东结构的目的。
2.1.1.5 注意搜集反馈信息,增强呈报优势
这就要求公司注意财务信息的双向交流,将财务信息使用者感兴趣的信息及时送给他们以助决策,这样可增强信息的专用性,加强企业网络的建设,完备其功能,可通过超链接方式,与其他相关领域相联系,以满足投资者的进一步信息要求。
2.1.2 网络财务的发展
2.1.2.1 国内财务管理系统的发展
从1979年我国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进行财务管理系统开发探索始,经过软件开发和使用者20多年的奋斗,我国的财务管理系统无论从业务方面,还是从技术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这为今后我国财务管理系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我国的财务管理系统应用发展历程
1)非商品化的开发过程我国的财务管理系统发展始于1979年,但由于当时受技术、应用、人才等诸方面因素的制约,从1979年到1988年的10年间,在应用和技术上我国的财务管理系统都处于探索和积累阶段,在推广应用上普遍采用的是非商品化的定点开发方式,这种方式造成了大量的低水平的重复开发,未能形成良性发展,同时,由于缺乏统一的开发标准和评价标准,对开发的软件在合理性、合法性和软件质量等诸方面也难以鉴定。可以说,这一阶段财务管理系统的发展带有很大的探索性。
2)单一模型财务管理系统阶段1988年是我国财务管理系统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一年财政部首次组织了对先锋通用财务软件的评审,使先锋CP800成为我国第一个通过财政部评审的通用财务管理系统,使我国财务管理系统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阶段。但这一时期的财务管理系统也主要以单一模型为主,一般都是账务、报表、工资、固定资产等。这种单项模块的财务管理系统每一模块只能实现单一功能,资料共享性差。
随着先锋财务管理系统的推出,其他众多的软件公司也陆续推出了通用软件,如用友、万能、安易等,这为以后的财务管理系统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3)核算型财务管理系统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财务软件也从账务、工资等单项处理,过渡到深入全面的会计核算,如往来、存货、成本等,形成了以核算为体系的财务管理系统。目前国内主要财务管理系统,都具有这些功能。但核算型财务管理系统缺乏管理思想,很难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融为一体。
4)管理型财务管理系统为适应市场经济和提高企业自身管理水平,许多企业迫切需要财务管理系统能具有资金管理、核算、项目管理核算、财务分析、辅助决策的功能,这就形成了管理型财务管理系统。管理型财务管理系统突破了财务管理系统只局限于会计核算的界限,向全面参与管理决策发展。
5)ERP财务管理系统(战略型财务管理系统)随着我国企业从重视内部管理,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为核心的生产管理时代,到面向市场的,以建立全面竞争优势为核心的新管理时代,财务管理系统将从管理型发展到战略型,实现企业内部物资、资金流与信息流的一体化管理,实现管理与决策有机统一,并将适应在Internet/Intranet/Extranet上,实现与外部资源的统一,财务管理系统将从离散的部门级应用走向整体的企业级应用。
(2)财务管理系统的技术发展我国的财务管理系统技术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
1)操作接口的技术发展我国的财务管理系统的接口技术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从DOS接口发展到Windows 图形接口,目前已转向Browser接口发展。
基于DOS平台开发的财务管理系统,具有对计算机硬件要求低,便于维护的优点,但由于美观性差,不易操作,已经赶不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潮流,因此正在逐步退出舞台,财务软件公司基本上已停止DOS版的发展。
基于Windows 平台的财务管理系统则采用图形化接口并结合鼠标应用,使得软件功能的表现力增强,操作上非常直观和易于使用。因此这几年来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平台的财务管理系统已成为主流。
最新的浏览器接口,与Windows接口相比,不仅直观和易于使用,更主要的是基于浏览器平台的任何应用软件其接口风格一致,用户对操作培训的要求大大下降,软件的可操作性大大增强。
2)数据库技术的发展我国的财务管理系统所采用的数据库技术已经历了:从大众数据库,到小型数据库与大型数据库并用的过程。
最早的财务管理系统一般均采用大众的数据库,即Dbase的dbf数据库,这种数据库对数据处理能力弱、安全性、网络性差,不适合大量资料的处理。较dbf晚的Access数据库虽比dbf数据库有些优点,但其也同属于小型数据库,有着小型数据库不可避免的弱点。为适应企业大信息的管理,一些以Power build,Delphi等为开发工具,可以连接像SQL Server,Sybase,Oracle等大型数据库的财务管理系统应运而生,采用大型数据库可以进行大量信息的管理,具有安全性、保密性好的特点,因此已越来越被大型企业采用。
2.1.2.2 国外财务管理系统的发展
在管理应用和信息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国际财务管理系统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即MRP(物料需求计划)、MRPII(制造资源计划)、ERP(企业资源计划),现分述如下。
(1)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MRP(物料需求计划)1957年,美国生产与库存控制协会(APICS)成立,并随后推出第一套MRP软件,这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开端。
MRP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时段式MRP和死循环式MRP。
时段式MRP,从主生产计划出发,一是将物料需求区分为独立需求和非独立需求并分别加以处理;二是对库存状态资料引入时间分段的概念,从而解决了何时订货以及订货数量问题。
在此基础上,一方面把生产能力作业计划、车间作业计划和采购作业计划纳入MRP。同时,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加入来自车间、供货商和计划人员的反馈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进行计划的平衡调整,从而围绕着物料需求计划,使生产的全过程形成一个统一系统,这就是死循环式MRP。死循环式MRP将物料需求按周甚至按天进行分解,使得MRP成为一个实际的计划系统和工具,而不仅仅是一个订货系统,这是企业物流管理的重大发展。
(2)20世纪80年代的MRPII(制造资源计划)死循环MRP系统的出现,使生产计划方面的各种子系统得到了统一。只要主生产计划真正制订好,那么死循环MRP系统就能够很好运行。但这还不够,因为在企业的管理中,生产管理只是一个方面,它所涉及的是物流,而与物流密切相关的还有资金流。这在许多企业中是由会计人员另行管理的,这就造成了资料的重复录入与存贮,甚至造成资料的不一致性。降低了效率,浪费了资源。
于是人们想到,应该建立一个一体化的管理系统,去掉不必要的重复性工作,减少资料间的不一致性现象和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资金流与物流的统一管理,要求把财务子系统与生产子系统结合到一起,形成一个系统整体,这使得死循环MRP向MRP II前进了一大步。
最终,人们把制造、财务、销售、采购、工程技术等各个子系统集成为一个一体化的系统,并称为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 Resource P1anning)系统,英文缩写还是MRP,为了区别物料需求计划系统(亦缩写为MRP)而记为MRP II。
MRP II具有如下特点。
1)MRP II 把企业中各子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面向整个企业管理的一体化的系统。其中,制造和财务两个子系统的关系尤为密切。
2)MRP II 的所有资料来源于企业的中央数据库。各子系统在统一资料环境下工作,从而保证了资料的一致性。
3)MRP II具有模拟功能,能根据不同的决策方案模拟出各种未来将会发生的结果。因此,大大提高了原MRP系统的应用效果,与此同时,它也是企业高层管理机构的决策工具。
4)MRP II可在周密的计划下有效地利用各种制造资源、控制资金占用、缩短生产周期、降低成本,但它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管理。它最显著的效果是减少库存量和减少物料短缺现象。
(3)20世纪90年代的ERP(企业资源计划)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现实社会开始发生革命性变化,企业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竞争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创新过程的变化、取得竞争优势的变化、需求的迅速变动与生产过程的调整和竞争空间的扩大。
在此情形下,企业管理一方面要在现有基础上,考虑进一步提高效率,以适应市场竞争并取得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还要适应持续创新过程造成的市场需求的变化及其对企业生产流程不断调整的要求。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面世的。在ERP系统设计中考虑到仅靠自己企业的资源不可能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还必须把经营过程中的有关各方如供货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客户等纳入一个紧密的供应链中,才能有效地安排企业的产、供、销活动,满足企业利用一切市场资源快速高效地进行生产经营的需求,以期进一步提高效率和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同时也考虑了企业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不仅组织“大批量生产”,还要组织“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在这两种情况并存时,需要用不同的方法来制定计划。
ERP系统在MRP II的基础上扩展了管理范围,给出了新的结构,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制造活动以及供货商的制造资源整合在一起,体现了完全按用户需求制造的思想。ERP的基本思想是将企业的运营流程看做是一个紧密连接的供应链,其中包括供货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和客户等;将企业内部划分成几个相互协同作业的支持子系统,如财务、市场营销、生产制造、人力资源、质量控制、服务维护、工程技术等,还包括对竞争对手的监视管理。ERP是一种面向企业供应链的管理,可对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这些环节包括订单、采购、库存、计划、生产制造、质量控制、运输、分销、服务与维护、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实验室管理、项目管理、配方管理等。
首先,从管理功能看,在ERP中增加了一些功能子系统,但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子系统的紧密联系以及配合与平衡。正是这些功能子系统把企业所有的制造场所、营销系统、财务系统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多任务厂、多地点的跨国经营运作。
其次,传统的MRP II系统把企业归类为几种典型的生产方式来进行管理,如重复制造、批量生产、按订单生产、按订单装配、按库存生产等,对每一种类型都有一套管理标准。而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企业为了紧跟市场的变化,纷纷从单一的生产方式向混合型生产发展,而ERP则能很好地支持和管理混合型制造环境,满足了企业的这种多元化经营需求。
最后,MRP II是通过计划的及时滚动来控制整个生产过程,它的实时性较差,一般只能实现事中控制。而ERP强调企业的事前控制能力,它可以将设计、制造、销售、运输等通过集成来并行地进行各种相关的作业,为企业提供了对质量、适应变化、客户满意、绩效等关键问题的实时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