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也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功能不全。主要症状是心脏当时不能搏出同静脉回流及身体组织代谢所需相称的血液供应,往往由于各种疾病引起心肌收缩能力减弱,从而使心脏的血液输出量减少,不能够满足机体的需要,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其主要表现是呼吸困难、喘息、水肿等。
本病在中医学中属于“心悸怔忡”、“水肿”、“喘证”、“痰饮”等范畴。一般分为心肾气虚、阳虚、气阳两虚或心肾阴虚、阴阳两虚等。
验方一:黄芪粥可治心力衰竭
王某,男,45岁。4年来心悸气短反复发作已经影响到了工作,严重的时候会呼吸急促,不能行走上楼。而这几个月以来不但心慌气短、下肢也水肿,种种症状加剧。来到中医院进行诊治,老中医给开了一方子。用生黄芪、薏米仁各30克,橘皮3克,粳米100克,同煮为粥,每天吃1次即可。王先生吃了1个月,症状明显好转,心悸、气短、咳喘的毛病都减轻了不少,下肢水肿也好了。
验方二:龙眼治心衰有疗效
戴某,女,48岁。于今年元旦开始感冒,后出现咳嗽、气短、下肢水肿、心悸等症,后经中医诊断为心力衰竭。医生开方——龙眼汤。用新鲜的龙眼肉30克,配丹参、远志各15克,煮汤,食用即可。每天1次,1个月为一疗程,她坚持了两个月,结果病情真的得到了控制,人的气色也好多了。
验方三:鲤鱼赤豆汤防治心衰
郭某,男,55岁。在这2年里,经常出现胸闷、气短等症,3个月前,心衰的症状逐渐加重。而几天浮肿加重,胸闷气短,全身乏力。经邻居介绍用鲤鱼汤进行饮食调养将近1个月,身体好了不少。方法:用新鲜的鲤鱼肉250克和赤小豆50克,煮汤,每天吃1次。现在,心衰的症状明显减轻了,人也精神了许多。
专家提示
心力衰竭发作期需要严格地限制体力活动,必要时要卧床休息。以下是日常调养的方法适用于轻症患者:
1.少食多餐。心力衰竭的患者不宜吃得过多,每日总热量需要分4~5次摄入,以减少餐后胃肠过度充盈及横膈抬高,避免心脏负荷过重。晚饭应早些吃,宜清淡。
2.限制食盐、钠的摄入。应根据病情选用低食盐、无食盐、低钠的食物。轻度心衰患者每天食盐不要超过5克,中度心衰患者不要超过2.5克。宜选用含钠低的蔬菜,如豆浆、豇豆、鲜豌豆;水果中,尽量少吃含安息香酸钠的罐头水果果汁。
3.少饮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一般饮水被限制在每日1000~1500毫升,但也可根据病情有所不同。对于伴有肾功能减退的患者,由于排水能力减低,在采取低钠的同时,更应控制水分的摄入,否则可能引起稀释性低钠血症,加重病情。
4.适度补充维生素。多吃一些鲜嫩蔬菜、山楂、鲜枣、香蕉、草莓、橘子等,必要时应口服补充维生素B或C等。如果缺少维生素B 1可引起脚气性心脏病,并诱发高排血量型的充血性心衰竭;而缺乏叶酸可引起心脏增大伴充血性心力衰竭。
5.多吃含钾高的食物。如果钾摄入不足,会导致低钾血症,引起肠麻痹、心律失常,诱发洋地黄中毒等,这时应摄食含钾高的食物,如干蘑菇、紫菜、荸荠、红枣、香菜、香椿、菠菜、苋菜、香蕉及谷类等。
6.预防感冒。在感冒流行季节或气候骤变的情况下,患者要减少外出,出门应戴口罩并适当增添衣服。患者还应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若发生呼吸道感染,会导致病情恶化。
7.调节情绪。要保持心情的平和舒畅,避免过度激动、紧张等不良情绪。
8.适量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动,以有氧运动为宜,如散步、练习气功等都是很好的活动。但切忌活动过多或活动量大,必免心力衰竭加重。
9.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一定要戒烟、戒酒,同时还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可以适当地参加一些文艺活动,陶冶性情。
10.积极治疗原发病。心力衰竭是由多种心脏疾病逐渐发展而形成的,如果原发的心脏病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治疗,就可以控制心力衰竭的发生和恶化。
相关偏方
食疗偏方:4种食疗偏方治心衰
【偏方一:香菇炒油菜】
原料:油菜100克,香菇20克。
制法:将油菜洗净切好,香菇洗净泡软后去蒂备用。待锅内油热后爆香蒜末,放入香菇、小油菜及食盐、味精、香油炒熟即可。
用法:佐餐食用。
功效:常食可增进心脏健康,缓解心力衰竭。
【偏方二:莜麦糊】
原料:炒好的莜麦面40克。
制法:将莜面粉用开水冲泡,并用勺子不断搅拌成糊状,即可食用。
用法:每天1次。
功效:适用于心绞痛、心力衰竭等症。
【偏方三:红枣炖冬菇】
原料:干冬菇20个,红枣8个,调味料适量。
制法:将冬菇洗净泡发待用。用有盖炖盅1个,加入清水、冬菇、红枣、食盐、味精、料酒、姜片、熟花生油各少许,用牛皮纸封好后,大火炖1小时左右,出笼起盅即可。
用法:佐餐食用。
功效:适用于心力衰竭等症。
【偏方四:山楂红枣汤】
原料:山楂50克,红枣100克。
制法:将红枣山楂去核洗净,一同放入锅内煮熟即可食用。
用法:早、晚餐服用。
功效:活血,温阳,安神。可缓解心力衰竭等症。
中药偏方:3种中药偏方治心衰
【偏方一:黄芪党参煎】
原料:黄芪10~15克,益母草10~12克,泽兰、制半夏、党参各10克,灸附片6~10克,北五加皮4~10克。
制法:用水煎服待温。
用法:分3次服用。
功效:益气活血,温阳利水。可缓解心力衰竭等症。
【偏方二:党参附子煎】
原料:党参24克,附子(先煎3小时、赤芍各15克,桂枝、炙甘草各9克,川芎、葶苈子各12克,红花6克,车前子30克(包煎)。
制法:将上方所有药材一同煎煮。
用法:每日1剂,分3次服用,7~10日为一疗程。
功效:温阳益气,活血利水。可用于缓解充血性心力衰竭。
【偏方三:茯苓粥】
原料:白茯苓粉15克,粳米100克。
制法:将粳米、茯苓粉放入锅内,加入适量的水,大火烧沸后,在转用小火炖至米烂成粥即可。
用法:每日两次,早、晚餐食用。
功效:适用于心力衰竭。
外用偏方:2种外用偏方治心衰
【偏方一:敷贴养心法】
用大戟、芫花、甘遂等研末,取少量敷于膻中穴,可用于心衰尿少浮肿者。
【偏方二:艾灸疗法】
用艾条灸心俞、百会、神阙、关元、人中、内关、足三里7个穴位20分钟左右,每天1次。如有喘憋,加穴肺俞、肾俞、膻中;如有水肿,加穴水道、三焦俞、阴陵泉。
生活偏方:2种生活偏方治心衰
【偏方一:熏吸疗法】
用桃仁、红花各10克,当归15克,川芎6克,用水煎服,去渣取汁(300毫升),兑入热水中,调温到40℃左右,洗浴时,用鼻子吸10分钟,以无不适感为度。
【偏方二:推拿疗法】
点按内关、神门、足三里,患者取坐式,用拇指抵住穴位,用力揉按,每个穴位1分钟。或按揉心俞、肝俞、肾俞,患者取坐式,用掌根揉动,每个穴位1分钟,每天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