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辩论就是运用一些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事物作比拟的一种辩论艺术。大凡优秀的辩论家,不会在辩论过程中枯燥无味地翻来复去重复自己的观点,强迫对方接受,而是常常从平时掌握的各种知识中,随手撷集精华,用生动形象的事例作出巧妙的比喻,以增加辩论的文采和说服力。
林乔丰在《贸易保护主义可以抑制》的辩论中有一段精彩的发言:“……让我们来看看詹金斯法案的例子吧!里根总统他虽然是一方面否决了詹金斯法案,但是呢,美国政府同时却提议要把新的多种纤维纺织品的条文修改得更加强硬,而且甚至连丝、麻非多种纤维纺织品也要纳入限额的范围内,这不就证明了贸易保护主义。一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给抑制了,但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却又兴起。就好像脸上的一个暗疮给消灭一厂,但是另外一边脸上的暗疮却又生了叶来。当人们看么你脸上的暗疮时还不是说:‘啊呀!非常可惜,长得那么漂亮,但是你脸上还是有暗疮呀!’对吗……”
好一个暗疮理论!比喻既形象生动,又恰到好处,使辩论大为增色,观众骤然为之喝彩。
北京大学队李玫在论证《发展旅游业利多于弊》这一辩题的反方观点时,曾谈到旅游业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关系。她说:
旅游业的兴衰,完全依赖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好坏。打个比方,如果世界经济打个喷嚏,那么旅游业也会感冒,甚至是肺炎……
复旦队罗洁在论述《儒家思想可以抵制西方歪风》这一辩题反方观点时,曾形象地说:“从事实上看,儒家思想并没有抵制西方歪风,我们说抵御是指有效的抵御,就像穿一件棉袄可以御寒,当然是以不感到冷为前提。可是儒家思想是一件美丽的丝绸衣服,但在西方的冰天雪地里人人自危的时候,它是起不到抵御作用的……”
像这类信手拈来的晓畅明白的比喻,把本方的观点揭示得更通俗和鲜明,较好地增强和喧染了辩论的表达效果。
一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生僻为通俗,同时能启发人们丰富的联想,使自己的论证如虎添翼,效果倍增。
加里宁是俄国布尔什维克一位杰出的宣传鼓动家。一次,他向某地农民代表讲解工农联盟的重要性。尽管也作了详尽严谨的论证,但听众似茫然不得要领。有人问:“什么对苏维埃政权来说更珍贵?是工人还是农民?”
加里宁乘机反问:“那么对一个人来说,什么更珍贵,是右脚还是左脚?”
全场静默片刻,突然暴发雷鸣般的掌声。农民代表们都笑了。
一个大篇抽象论证没能说服农民,一个浅显的比喻却说尽深蕴之理。
比喻辩论,辩者可以从正面设喻,说本体是什么,像什么;也可以从反面设喻指出本体不是什么,不像什么,这就是反喻,使用反喻同样铿锵有力。
贴切的比喻在辩论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能使辩论具有形象性、生动性、逻辑性,增加对手反驳的难度。
比喻辩论,是通过巧妙的比喻来说明真理。辩论中,辩者适当地采用巧妙的比喻既能形象和生动地说明观点,又能显示自己的幽默口才,较好地调节气氛,帮助人们明确或加深某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