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做到淡薄名利谈何容易?熙熙攘攘的芸芸众生,不都是“皆为名来,皆为利往”吗?人类的欲望永无穷尽,不思进取固然不对,但过于看重名利,就会让自己背上沉重的包袱。任何时候,当你对名利过于在乎看得太重时,一颗心就会忽上忽下不得安宁,把心情的起落交给外界人、事,这颗心将会非常孤独。
当然,我们所说的淡薄名利并非让你无所作为。名利是人类发展的助推器,是你提升自己的动力,这是毋庸置疑的。只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希望一个个追求名利的孤独者,在拥有财富地位的同时,也能有充实的心灵。
春风得意的时候,不要有“高处不胜寒”的孤独;失意落魄的时候,不要有“众人皆醉我独醒”、“怀才不遇”的孤独。不论什么时候,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孤独境地中不失君子风度。无论命运之神如何作弄你,无论别人怎样玩弄心计权术,无论得势小人如何窃窃自喜,只要你能安详且微笑着接受命运的挑战,就不会陷入孤独之中,终将笑到最后,成为真正的胜利者。
中国道家学派一直推崇的便是这样一种思想:逍遥游。权力、财富,地位不过都是过眼云烟、身外之物,如果因为它们而扰乱了自己的心绪,那绝非智者所为。追求成功、名望本身并没有错,不过对于成败要以平和之心待之,这样才不会被成功迷失心智,被失败挫伤勇气。
追求权位的人希望有一天一掌遮天,力挽狂澜;追求财富的人希望自己富甲天下,纵横商场;追求名望的人希望自己高高在上,一世英名。然而庄子却说道:“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追求这些浮名利禄不如追求一颗平和之心,任何东西皆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倘若能够看到生命的真谛,想必定能够真切地理解生命的意义,明白世间之事可以追求,但不可强求,才是聪明之人。
公元前237年,秦国宗室贵族利用各种借口,要求秦王下令驱逐六国客卿,长史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李斯不甘这样离开秦国,于是他写了《谏逐客书》,劝秦王收回成命。
秦王看后深受感动,于是取消了逐客令,恢复了李斯的官职,他佐助秦王政,用了仅仅十年的时间,先后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大业。李斯当上丞相以后,利用权职,大肆改革。
秦始皇死后,李斯害怕自己的权贵地位因先帝的去世而受到影响,为了保住他的利益,他和赵高狼狈为奸,伪造遗诏,立少子胡亥为帝。他一生精明,却万万没有想到赵高篡权后又施展阴谋,诬陷李斯谋反。
李斯就是因为私心而一时糊涂,从而落了身死族灭的下场。他临刑前和他儿子抱在一起痛哭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试想,倘若李斯早就有一颗平和之心,淡然地看待声名和地位,能够做到每天牵着黄狗打猎这点要求就满足了的话,又岂能被赵高蒙骗,卷入一场黑暗的政治陷阱中呢?
平和之心,贵在淡然。《道德经》中对于平和之贵也有过如此评价:“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古代的圣人告诉我们,如果对于荣华富贵和屈辱不能淡然对之,就不是圣哲之人的举动。要做到荣辱不惊,必须首先在心态上放平稳,不能仅仅为一些得失而迷失了心智,做出一些事后后悔的行为。这些不明智的行为,小则影响一时,重则影响一生,可谓得不偿失。
有一颗平和的心,就永远不会怀着一颗失败者的悲凉之心,在孤独的角落里痛苦。有一颗平和之心,哪怕是暂时的孤独,也是理性的,是成就大业之前的短暂黑暗。生命是否快乐或幸福是人的主观感受,一颗平和的心比一颗计较利益得失的心更容易看到幸福。不管是该适时满足还是该锐意进取,从容地对待生活,不因一时的名利而孤独,才是智者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