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鼓楼折而东曰新街。今称按司前街有庄嘉公祠,祀元闽海道廉坊使庄嘉。嘉字子敬,至正中莅闽剿群寇,救荒有法。闽人家置香几,每出罗拜,即去,肖像祀之。今改为里社之神,曰依仁帅正境。嘉庆闽,郡人以其地创文昌阁。
按察使司署 本宋试院地。元为福州路总管府。明洪武初,改为福州卫;八年,更为福建都指挥使司署。国朝康熙十三年都司缺裁,改为按察司署。旧署在宣政街,即今总督署也。署之前有巷,达东衙巷。又有小巷绕而出于署之东辕门,俗名五显后巷,其中有五显庙也。
都司巷 亦宋试院地。元为总管府司狱司故址。明为福州右卫。《闽都记》:断事司、福州右卫使司署皆在其内。今其中有军器局、督右参将署,皆其址也。有委巷通城隍街巷。
卫 巷 即明三卫地。
宝福局 在卫巷口。原为观风整俗使署,乾隆间改为宝福局。达于开元寺街。其东为旧钱局,明万历五年,以旧兵营及芝山寺余地置局,其后为屯盐道署,今皆废。俗名屯道里,又名射圃里。有径达于经院前桥。其南接三牧坊河沿,即子城安定门地。《闽都记》所称东龙须河址也。东折为卫前街,宋为太平寺地。洪武中创为左卫。今犹称太平街。东达于井楼门街。北即开元寺。在芝山之南,旧隶怀安,今属闽县。梁太清三年建,名灵山,寻改大云。唐初更名龙兴。开元二十六年,以年号改今名。复扁其门曰芝山。会昌汰天下寺,州存其一,即此。北宋天禧中灾。庆历二年复创,合开元、庄严二寺为之,为祝圣之所,有辟支佛像、戒坛。唐天复二年建,王审知于此开坛,奏度僧二千人,乞保昭宗銮辂回京。《闽都记》:南为灵源阁,东西有钟鼓楼,其东平怀堂。后唐同光初为太平寺,闽王审知建。以铜三万斤范弥勒像于灵、芝二山之麓。下有古井,深不可测,糜金银万余两;又造木塔七层。按:灵源阁坐坎向离,额“灵源”二字,书文作水形。阁上祀罗索星像,以压南离;背为藏经院,闽王审知糜金钱无算,作金银字《四藏经》,各五千零四十八卷,旃檀为轴,玉饰诸朱,宝髹朱架,纳龙脑其中。翁承赞为这碑铭。宋时屡灾,并入开元。建炎中,西京围急,留守孙昭远奉七祖御像,间道走扬州,迁福建。于寺内建启运宫居之。《三山志》:政和六年,更为神霄宫。建炎元年,复为太平寺。三年,敕奉濮安懿王神;遂以其寺之半,为嗣王行府。绍兴五年,因以为西外宗正司。明为祝厘之所。国朝顺治四年毁;十四年重建。康熙三十年年重建,御赐“开元寺”额。嘉庆间又毁,赐额独存;寻重建大殿,余皆非其旧矣。郡志案,辟支佛像,据《三山志》谓:闽王审知于城西南,张炉冶十三所,备铜蜡三万斤,铸释迦弥勒像,置太平寺。庄宗题为“金身报恩之寺”。宋政和间,移置开元戒坛。《闽都记》:其东平怀堂云云,亦同。惟《万历府志》:平怀堂北有经院,铁辟支佛高数丈。唐御史黄滔记之。下有古井。独云铁像与二书异。今观现存佛像,实铁非铜,《万历府》为得其实矣。第其云黄滔记之,则非也。考滔碑云:“天祐三年丙寅秋七月乙丑,铸金铜像一丈有六尺高。后二十有三日丁亥继之,铸菩萨二丈有三尺高,铜为内肌,金为外肤。”又云:“公登坛之三年已未秋,梦天之西际,彩云罅裂,大佛中坐,岳岳以觏止,乃命自宾席逮众庶,许一以金投将椟于肆,俟以铜易。而后鸠工卜境择日,铸斯佛于九仙山足、定光多宝塔之右。公礼阅之,乃与梦一类。于是迎入府之别亭。冬十有二月丙申,引归于开元寺灵山之塔院,独殿以居之,翼二菩萨于左右。”是滔所记者,正审知所铸之铜像。与《三山志》合,非铁像也。然则,铜像之亡久矣,今像要是宋后冶铸无疑,特不审其年耳。其曰下有古井,访之寺僧,谓在铁佛座下,周砌以石,盖不可见云。今按铁佛殿在寺之东,有楼甚广。明曾异撰榜其楹曰:“古佛由来皆铁汉,凡夫皆说是金身。”又按《闽都记》:芝山之麓,有灵山堂,旧为开元经院。嘉靖间,高侍御世魁丐为别业,入方序班家,增构亭榭。侍御殁未数十年,已易数主云云。今亦失其处,惟寺东民居丛杂,中有委巷,颇有园林隙地,想即其址也。寺右有庙,俗人祀瘟神,称芝涧殿,法堂后微存冈阜,今地亦入宦家。迤东一带,犹称经院巷云。唐周朴《开元寺》诗:“开元寺里七重塔,遥对方山影拟齐。杂俗人看离世界,孤高僧上觉天低。惟堪片片紫霞映,不与蒙蒙白雾迷。心若无私罗汉在,参差免向日虹西。”明王恭诗:“城里青山闻梵音,灵源高阁影沉沉。鸟边祗树人烟近,象外云花野照深。苔色满廊行履迹,月明空界印禅心。自怜人代多氛垢,未得焚香礼遁林。”寺东折为经院巷,达于井楼门街。
自卫巷折而北,内有按察司,经历、照磨二署。皆国初建,亦明时卫地也。巷中东折者为灵山巷,俗称龙山巷,即开元寺后。达于七穿井。通井楼门卫巷东折至于横街口,皆曰贡院前街。其西有:
督标副将署 《闽都记》:都督府,在将军山之西,指挥钱贵宅。后创军器局,又为清军御史府,称东察院。明嘉靖四十三年,总兵戚继光建牙于此。委巷内建坐营司。按当即今署地。
广节营 《三山志》:熙宁六年,改教阅康节指挥为广节指挥营,即其地也。内有巷,东通丽文坊,西出城隍崎下,北抵将军山。
丽文坊 在广节营东。宋名丽景。明移贡院于此,改名丽文。为贡院之通衢。《闽都记》:内有东山楼,宋时建。郡守元绛更东泰门为康泰门,创楼其上,面东山,故名。按:今址失,惟贡院云路坊边有里社,名东山境。其东称大楼铺,或即其旧地。丽文坊北沿贡院墙隅,达于前所营及小古楼等处,西通广节营。
贡 院 在丽文坊之东。宋时文场在今按察司署。明洪武十七年,命布政使薛大昉改建于城南郡学之北,今提督学院署地。成化七年,布政使朱英移建今所,旧钱局地也。翰林学士柯潜为记。其时门巷由丽文坊入,甚湫隘。正德十一年,巡按御史胡文静购民居益之,东西各八丈,南倍之,更为正门南出。万历五年火,六年重建。中为至公堂,后为衡鉴堂、为抡才堂,后为主考官房。中为洗心亭,东西为五经考官房。外东为监临公所,西为提调监试公署。又东列四所:曰对读,曰受卷,曰弥封,曰内供给。西二所:曰誊录,曰巡绰。至公堂前为东西文场,中为明远楼,西隅有了望楼。出大门为“天开文运”坊。东西各有坊:一曰“明经取土”,一曰“为国求贤”。又东为三司公署,西为外供给所,中有桥曰登瀛。有坊曰天衢,曰云路,曰龙门,达于通衢。巡抚耿定向记。国朝康熙十九年修。三十八年学使汪薇、四十四年巡抚李斯义、四十七年巡抚张伯行、五十六年巡抚陈瑸,先后增辟文场。乾隆九年,赐御书扁联各一,扁曰:“旁求俊乂”;联曰:“立政待英才,慎乃攸司,知人则哲;与贤共天位,勖哉多士,观国之光。”十八年,总督喀尔吉善、巡抚陈宏谋重修,宽展号舍,增高墙垣;又另筑夹道,疏通沟渠,拓至公堂而新之,各房所堂舍俱加增建。改龙门坊于二门内,移天开文运坊于旧龙门地,天开文运坊改署“为国求贤明经取士”坊,改为天衢。旧“为国求贤”坊改为云路。道光六年,总督孙尔准、巡抚韩克均同绅士重修。市东西民房,益广号舍千余间,撤旧砖石而新之,增拓高广,公署堂所悉加增拓,规制益宏肃矣。坐营司。在贡院之东,北通黄院天衢坊,东通赛月亭边。
自贡院天衢北折为文笔书院。背负平山,旧有石如笔卓立,故名。内有朱子祠、六子祠、文昌祠,或云即怀北社学故址,未知然否?书院北折达于平山,地名北院后。有里社曰延远境,即旧罗城延远门址也。自文笔书院南折为赛月亭。又南过贡院前街东口达于七穿井,皆曰横街。七穿井东出即井楼门。
自井楼以南,狮桥以北,皆称井楼门大街。井楼门东折,沿城隅而东,有巷曰八角楼,名未详所自。内通庆城寺河沿。又有横巷通治澄巷、通天境巷等处,会于井楼门街。
通天境巷 旧名延善庵巷,内有通天夫人庙,故名。旧有育婴堂,雍正二年建,后移光禄坊。今地为江西会馆。巷之西口,与经院巷接,通化民营。
冶澄巷 在通天境巷之南,亦通八解楼。按:巷名未详所自。或曰冶澄,亚澄之讹。考《三山志》:闽王作东西二宅,为诸子居。今八角楼、化民营诸处,皆东宅地也。故忠懿王祠,传为王故居,庆城寺亦为王延羲宅。亚澄,闽王子,当是以所居地得名耳。
庆城寺 在狮桥北。东折临河,本闽王延羲旧宅。晋天福七年,舍为永隆金身罗汉院。宋祥符三年,赐今额并高丽铜佛;又二石笋木塔,皆高丽所献。《万历府志》;今俱无存。
忠懿王庙 在庆场面寺之左,本王故宅。有唐季侍郎于竞撰《琅琊郡王德政碑》竖庙内。晋天福二年,闽地入吴越,钱氏命即王故第,立庙祀之。宋开宝七年,刺史钱昱新其庙,立石以纪,并塑故都押衙程赟、建州刺史孟威等二十六人配食。政和中郡守罗畴、绍兴中郡守张守相继修。明万历二十九年、四十年、国朝康熙元年并重修。按《闽都记》:历代以来,每岁有司必牲醪,取祠下土为春牛。昔人诗:“马从太守分骖去,牛向前王乞土来”,即谓此也。明徐熥《元夕》诗:“庆城灯烛夜辉煌,照见丰碑字几行。此是先朝汤沐邑,年年歌舞祭闽王。”曹学佺《谒忠懿王庙》诗:“翔鲲祠貌古,磔兽石文斑。作镇犹兹土,招魂自故山。文章窥逸韵,戎马得愁颜。一代兴亡地,唯存梵宇间。”
义 仓 在忠懿王祠东,国朝道光间建。
由此接汤水关河沿。
由狮桥东河沿通庆城寺前桥,南折出豆芽菜巷,达于将军前西河沿,达经院前桥。直南接旗汛口,为秀实铺,旧有秀实坊,后改名升秀,今废。内有旧闽县治。俗称旧闽县,古净业尼寺故址也。先是宋元闽县治在闽都坊内,明洪武二年移于此。国朝顺治十八年,又移于成南,其地废为民居。中有里社曰大蚶境,有委巷通三牧坊河沿。以上属城之东北隅。
自鼓楼折而西,属郡之正西隅者,为鼓楼西铺,按《闽都记》:谯楼之西,旧有唐都督府、儒学。大历八年,观察使李椅考古泮宫之制于此,独孤及撰记铭。今其址已失,而碑犹存。又其西有关帝庙,创建年月无考。后有里社曰遵义境,与鼓楼东之依仁境东西对峙。案《治平坊》:东定巡坊,以其坊有定安门之名。后改依仁。西宜兴坊,以其坊之名,名后改遵义。《三山志》:坊名仁义,表东西也。盖皆晋子城厢地也。故今东西里社,犹仍其旧名。
都转盐运司署 在鼓楼西,即宋西外宗正司址。旧记;宋转运司,在威武门西南:东为运判司,西为转运使。熙宁中,既筑子城,并为一。致和中,并入提刑司,而迁转运行司于迎仙馆。靖康初,又以廉访使衙为之,在试院之西,即旧驻泊厅治。而迎仙馆遂为转运东行司,寻废。元更置福建等处盐课市舶转运使司于福星坊。皇祐元年移今所。明为福建盐运使司。国朝仍之。
忠毅侯祠 在盐道署大门内东偏,祀元都元帅陈君用。至正十四年建,寻废。明永乐十四年重建。俗称明王庙。案:君用字子材,本南平人,后徙浮流镇。少负气,勇猛过人。至正末,红巾贼乱,阃府授君用为南平县尹,使募兵,克服建阳、浦城等县。累官权同知副都元帅。至正十二年,贼围福城,率兵败之,城获全。复追贼于北岭,贼围复合,遂转战而死。事闻,追封颖川郡侯,谥忠毅,入祀乡贤祠。见《永安县志》。
自盐道署西直福州府治前,为府东铺。折而北为府直街,前为十闽首郡坊,坊左右有井二:东曰青龙泉,西曰白龙泉。正德间,郡守王子言所凿。街之半有巷二:一曰新丰巷,以内旧有新丰庵也。今庵废,而里社犹称新丰境。一曰存德巷。二巷相通,合而出于土街,今皆称府巷。
福州府署 即安抚司忠义堂春台馆之地。元为毫州万户府。洪武初,改为福州府治。《万历府志》:先是州治皆在今布政司地,历晋、唐、宋,元始置总管府于谯楼东。明洪武初建今所。《闽都记》:辟廨宇于东者二:曰总捕,曰清军海防。于西者一:曰理刑。按:雍正十二年,海防同知移驻南台,署废为民居,称东廊顶。理事同知、粮捕通判署,皆在西偏。有小巷达于北门夹道坊。道光初,粮捕通判缺裁,其署今为公馆。复市民居,辟坦途出北街。
附旧迹:
忠义堂 在消遥堂南,宋治平初建。东西壁绘周公一人,并社稷忠臣张良以下十六人,节义忠臣申包胥以下十九人,练诤樊咐以下十一人画象。按:逍遥堂详见“布政司署旧迹”下。二署旧通。
甘棠院 在忠义堂西,会稽亭南。开宝九年钱昱自记云:余自下车数月,适因巡城,观隙地高下,景趣俯倚郡斋。乃命芟其荒芜,开辟基址。至是车书既同,戈甲皆罢,乃卜筑处花心者,曰梦蝶亭;瞰水际者,曰枕流亭;近爽气者,日临风亭;眺夕照者,曰绮霞亭,云云。又别创小斋,介于四亭。其南为门,榜曰:“甘棠”。天圣中,郡守陈张重修。熙宁中,元积中更名春台馆,后废。绍兴十年,郡守张浚,理梦蝶亭故址,为偃盖亭。郡守张俊元,又更为秀野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