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寺。
天玄王朝西南边陲一间古庙,古香古色,环境清幽,空气清新怡人。
晨曦的曙光刚洒落一抹白色。
一个十二三岁的小沙弥,叽里咕噜的起床,叽里咕噜的出门,叽里咕噜的在打扫院子,如此这般的持续了三年,尽管老和尚们也没有理他。
他还是每日这般的叽里咕噜。
其实老和尚们也不是有意不理他,而是他问的问题老和尚们也答不上来。
就好像昨晚他问了主持一晚上的,是鸡生蛋呢还是蛋生鸡?
主持告诉他:“这是个因果循环的关系,有因才有果,有果必有因。”
小沙弥于是问道:“那蛋是因呢还是果呢?”
如此这般,一直循环,主持年迈,一直被小沙弥纠缠到鸡鸣,才休息片刻,小沙弥总是想不明白,他明明可以好好念书,将来可以考个状元。
但是父亲却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于是他又说:“那我去蒙山宗习武,也可以考个武状元,光宗耀祖。”
但是父亲却又说:“武状元是要领兵打仗,报效朝廷的,太危险,不许去。”
于是他又说了:“那反正我们家富裕,那我便在家做个少爷,等长大娶几个孝顺的媳妇,孝顺爹娘,当爹娘老了,给你们送终。”
父亲又说:“那岂不是太没出息。”
于是他便被送到了天龙寺,当了个小和尚,不过还算不上是小和尚,主持要给他剃度的时候,他骂了人:“老秃驴,出家人不是说要四大皆空,六根清净,断了尘缘方可出家,可是我四大不空,六根不净,烦恼多的跟天上的星星一样,怎么可以逼我出家呢?”
主持当时就愣住了。
那年他不过十岁,到这天龙寺里,已经三个年头。
三年里,天龙寺里的经书,他都看完了,那管着藏经楼的中年老僧数过,一共有两千多册,多的如千字文,少的也有几十字,很多的经书他背的滚瓜烂熟。
别看他小,干起活来却不慢,偌大的寺院,前前后后,在早课前,他都会扫完,此时正在如秋风扫落叶般,飞快的扫着落叶,主持老和尚其实根本没睡。
此时正从窗户的缝隙间,看他挥舞着扫帚,如疾风般,卷席着落叶,随着他扫帚的劲力,他让落叶落在那里,落叶就会落在那里。
老和尚渐渐有些明白,为什么他的爹娘,非得把他送到天龙寺来,因为小沙弥的天赋,实在太匪夷所思,这一身俊俏的功夫,几乎是无师自通。
主持研读藏经楼的经书数十载,也未能从那经书中领悟出一招半式,终日也不过埋头苦读,打坐禅悟,渐渐的除了,阿弥陀佛,施主如此这般,讲些道理。
随着年岁老迈,连后面未曾读过的经书,没读上几页,便有些昏昏欲睡,甚至在早晚课的时候,弟子们没打瞌睡,他自己倒先打起瞌睡来。
”咚”
那是晨钟的声音。
小和尚刚好把最后一片落叶扫完,欣然的笑了笑,走向主持的房间,路过杂物间的时,随手一扔,那扫帚便稳稳的落在它该呆的地方,没有激起一丝的响动跟灰尘。
然后打了清水,叩响了主持的门。
“主持”
那稚嫩的声音呼唤了一声,便径自进来主持的房间,他初来时很有礼貌的,只不过主持说,方外之人,没有俗世的那般多繁文缛节,他初时不太懂得。
主持告诉他,就是不需要客气。
可是此时主持的脸色,他又开始搞不懂了,既然说了不客气,可是他每次径直进来,主持脸色总会有些不好看,可是今天他明明敲了门。
可是主持的脸色还是不太好。
广智和尚是天龙寺的主持,他一看小和尚又在思量着什么,脸色就不由得紧张,在他还没有开始问那些“问题”之前,麻利的接过清水,洗了把脸。
然后笑笑,大步流星的离去.....
小和尚摸着脑袋,自言自语的说道:“老和尚平日走路都是慢腾腾的,为什么一见到自己就大步流星了呢?是高兴了还是不高兴呢?”
说着就追了出来,小和尚看见广智的背影,喊道:“广智主持,你等等我。”
广智一听小和尚的声音,应了一声:“徒儿,佛祖也有三急,你就别跟着老僧了。”
说完更加加快着脚步,小和尚停了脚步,暗自思揣:“佛祖不是在西天吗,他们三急的时候,是不是就是放屁就会刮风?尿尿就会下雨,臭臭就是打雷呢?”
刚好两个比他年长的僧人,迎面而来,他拉着那年长的僧人就问道:“大能师兄,大贤师兄,你们也三急吗?”
那大能笑答:“临风师弟,茅厕又不在此处,若要三急应当是去那边,今日是不是又有问题想不明白了?”
那大贤急急扯拉大能的衣袖,大能不解,大贤轻声道:“这小家伙脑子每日都不知道装的什么,你看看大家躲开都来不及,你还故意去招惹他。”
大能看看不远处本来要去经堂的好几个师兄弟跟长老,都绕了道,他也有些后悔,想到临风这小家伙定然又要纠缠不休了,临风倏然歪着脑袋说道:“大贤师兄真是不客气,你明明知道不管你说的再小声小和尚都能听到,佛曰:.......”
大能大贤先是一阵懊恼,继而一阵脸红,倏而.......如兔子溜的无影无踪。
而临风小和尚的曰还在酝酿之中........
临风特别的能联想,或许是这般的年纪,将如此多的经书,记在脑海,总是能把许多不相干的地方串联起来,从生说到死,在从死说到生,从天到地,在从地到天。
天龙寺的僧侣也都领教过,一日一夜听他讲经,要么不说,要么就说起来,孜孜不倦,如滔滔江水,川流不息,对于天灵寺的僧侣来讲,最安逸的日子,就是临风的爹娘来接他回家的那几天。
而明天,就是爹娘来接临风的日子。
所有人想着明天之后,便会有几天的安逸,脸上都不自觉的露出笑容。
早课本来是每个僧侣都需要参加的,也是佛门的规矩,可是广智主持说,临风尚未正是落发剃度,还算不得是正式的佛门弟子,早晚课,不需要参加。
以前临风总会问,那为何以前师傅总会跟他说规矩,早晚课是佛门必修的功课,师傅无言以对,不过临风后来也很少去早晚课,他给自己安排了早晚课、
师兄们早课诵经的时间,他的早课便是练功,站桩,打坐,练呼吸,以及广智师傅,因为经不起他的折腾,去别的庙宇借来的经书,。
天龙寺是不习武的,只做帮人祈福,做法事之类的.....所以早课之后,师兄,师傅们都很忙,有的要去帮别人家做法事,有的要准备迎接那些虔诚礼佛的人前来烧香,祈福。
不过他也有任务,万一来的人里,有小孩子不乖,或是别的他负责陪他们玩耍。
毕竟他还很小,他帮大人们做法事或是念经祈福,大人们会觉得奇怪,所以大人们也只喜欢听师兄,师傅们念那些有时候连临风都听不懂的叽里咕噜的话。
闲的无聊,就学会了师兄师傅们叽里咕噜的那些花,然后在请教师兄师傅,其中的真意,很多时候,师兄师傅们都会哭笑不得。
最近一年,偶尔听到师傅们都劝爹把临风领回家,可是因为玉家是天龙寺的大施主,临风的爹不愿意,师傅们也就只好作罢,就这样等明天的生辰之后,临风便在天龙寺呆满了整整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