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他在这种帮与不帮、救与不救之间痛苦的徘徊,只因他不敢将自己的心交给任何人,不敢和任何人坦诚,他害怕。
痛苦的他只好暂时躲在一个荒山深处,企图让自己冷静下来,在山洞里看日出日落,感叹人生,每到那铅华洗尽的漆黑深夜,重重的孤独感铺面向他袭来,砸的他直喘不过气来。
直到有一天,释迦牟尼祖师带着忘苦师伯、忘悲师伯外出宣传佛教真意,准备踏遍大好河山的每一个角落,将善与信传递到每一个角落,让世上的人少些痛苦,多些快乐,因缘巧合,释迦牟尼祖师来到了冷成风所躲藏的山洞,冷成风的世外桃源,四人见面,三人剑拔弩张,因为看透一切的释迦牟尼祖师淡定的找了块石头坐下。
“你是什么人?”
“你们是什么人?”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忘苦、忘悲,不可无礼,过来,为师饿了,去前方给为师找点斋饭来,记住,我要吃米饭。”
“啊?师傅,这荒郊野岭的,去哪找米饭啊!”
“就是啊,师傅,这方圆百里,连人气都见不到。。。。。。。”
“不不不,我不是说你!”
“闲话少说,饭自在心中,如果午时三刻,你们还寻不来,直接回来便可。”
“是,师傅。”
师傅啊,您老这么任性,您父母知道吗?
“施主,打扰了,你不坐下吗?”释迦牟尼祖师见冷成风分外顾虑的瞪着他,眼里若多的愁绪,丝丝缕缕,让善良的释迦牟尼祖师有点于心不忍。
冷凌风找了个地方自己坐了下来。
“施主,我看你这么多年过的一点也不快乐,可否给贫僧说说,或许贫僧可以帮你一下。”
“不用。”
“长久将心事压在心里对精神不好,容易神经衰弱,即使我帮不了你什么,但是你倾诉一下心里会好很多。”
“不用了。”
“施主,贫僧看你心事太重,再继续放在心底,你身体会垮掉的!”
“我说了,不需要。”
???????????????
“施主,莫要动怒。”
???????????????
“我没有。”
“你有的。”
“我没有。”
“你有的。”
“我没有。”
“你有的。”
“我没有。”
“你有的。”
“我没有。”
“你有的。”
“我没有。”
“你有的。”
“施主,请容贫僧再多说几句话,俗话说,分享快乐,会获得双份的快乐。分享痛苦,会减少一半的痛苦。你知道,我就在这里,有什么事情你可以跟我讲,说不定我可以帮帮你呢?如果是我能帮上忙的话,你又何必自寻烦恼呢?有一个人为你解忧难道你不觉得是件很高兴的事?就算我帮不上忙,至少你讲出了心里真正担心的东西,你会觉得轻松很多的。”
“施主,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
如果你有5个苹果,你会怎么做呢?一位老人问一位前来拜师学艺的后生一个奇怪的题目,后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我会自己吃掉一个,另外四个分给朋友,老人来了兴趣,“为什么?”老人似乎对这答案很满意,“我吃一个苹果,能品尝出苹果的味道,吃5个苹果照样还是品尝出苹果的味道,不如与别人分享,倒不如让别人也品尝苹果的味道,5份苹果的味道变成1份苹果的味道与4份快乐,何乐而不为呢?”就这样,这位后生被这位艺术精湛的大师留下了。
与别人分享快乐,并不是你在减少快乐,而是在增加快乐。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佛说:“与人分享,是谓大心;不图回报的分享,收获到的将是不可预知的。“在这个慢慢过程中,无论生活中有多大的困难,有多大的挫折,有多深的痛苦,都将会变成一缕云烟,随风飘去。
曾经一位老禅师在院子里种了一株海棠花。经过长时间的精心照料,在几年后的秋天,院子里开满了海棠,香味一直传到了山脚下的村子里。凡事经过这家禅院的人都忍不住赞叹:“好美的海棠啊!“
一天,山下有位青年慕香而来,开口向老禅师要几株海棠花苗种在自己家的院里,老禅师愉快的答应了。之后他便亲自动手挑了几株枝干较粗的海棠花苗送到那位青年的家里。消息传开后,前来要花苗的人接踵而来,络绎不绝,老禅师满足了每个人的愿望。但这样一来,没过几天,院里的海棠花苗就被送得差不多了,只剩下寥寥无几的几株。有弟子看到满院的凄凉,忍不住说:“太可惜了!这里本来应该是满院的香味啊。“老禅师微笑着说:“这样不好吗?因为几年以后就会是满村花香了啊!“弟子听老禅师这么一说,脸上的笑容立刻如沐春光一样灿烂起来。老禅师告诉弟子:参佛的人都应该知道把美好的事物与别人分享,只有让每个人都感受到这种幸福,即使自己一无所有了,心里也是感觉幸福的。
“师傅,我想说出来,我想和别人亲近,想为周围的人带去快乐,但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做!”
“快乐是什么?如何与他人分享快乐?快乐其实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是一种清澈明确的内心感觉。
人的一生中,每个人都在追求着快乐,都在找寻着快乐的方法,但何谓快乐之道?生活中人们总是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快乐与欣喜,成功的喜悦,胜利的喜悦,收获的喜悦等等,快乐总是充满在人们的周围。佛说:‘我们要慈悲,慈悲缘于我们的内心,慈悲会布及每一个生灵。’”
“?你要记住,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静心听佛语,佛渡有缘人。谓“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来也未曾来,去也未曾去。”与山水亲近,受自然洗礼,像梅花初放,似水滴轻贱;此情此境,以分不清那是山水那是人心,山水就是我,我就是山水;心底唇边微笑中发出愿望:“愿将山色供生佛,修到梅花伴醉翁。“佛曰: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有佛心的人不去看众生的错,只看到众生的过错却看不到自己过失的人,枉谈“佛”字。须认清自己的言行,明白事情的后果,因为你要对那个后果负责。不要把生命浪费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对己对事负责,便是与佛有缘。
“师傅,我向往自由,我想要抛却红尘但是又放心不下,我想和周围的人打成一片,但是我怕被伤害,别人说一句话,就会让我内心的某一根线发生迁移,随后凌乱的一发不可收拾,我觉得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牢笼,让我束手束脚,想飞却怎么也飞不高。”
“谁说年华是无效信,谁说情怀会过期。你说这是个充满牢笼的世界,但是谁不想成为一匹脱缰的野马?这么多个漫长的日子,这悠悠的岁月、辗转的年华,而我们都一样,不管再怎么样的思绪,也要继续走在这风风雨雨的人生路上,和人打交道是我们怎么也避免不了的。”
“有时左手握住右手,不安;右手握住左手,不安,面对这红尘人世,汹涌人流,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其实,你就是太过于孤单,把你自己孤立的太严重了,其实你可以试着交个朋友,无论结果怎样,你都要试一下,俗话说友情就像有一把伞雨,撑了很久,雨停了还不肯收。有一束花闻了很久,枯萎了也不肯丢。即使青丝变白发,也能心底保留。”
“师傅,我可不可以有一个不情之请。”
“施主,请说。”
“我想拜您为师,随您传播善念,和您在一起,您的这番谈话,让我茅塞顿开,心里抑郁多年的思绪随风飘散,感觉您很亲切,可不可以收我为徒?”
“我此次就是前来度你的。”
“啊?”
“啊什么啊?还不快拜师。”
“师傅,我们回来了。”
“师傅,我们没有化到米饭。”
“傻孩子,没化到就没化到吧!这是我刚收的你们的师弟。”
“师傅,请受徒儿一拜。”
“好,以后你法名忘心,为师希望你可以忘记你闭塞的心,重新开始,接受他人,向他人传递你的快乐与忧伤,师傅希望你永远幸福!”
“谢谢师傅。”
“这是你大师兄忘苦、二师兄忘悲。”
“大师兄好,二师兄好。”
就这样忘心师伯成了释迦牟尼祖师的第三个徒弟。忘心师伯现在过的怎么样我们谁也不知道,自从师傅羽化之后,忘心师伯神龙不见首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