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投资总量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制造业的投资结构也在不断变化。改革开放后,最初以纤维为中心的轻工业显示了较高的增长,但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重工业开始领导中国的工业化。其结果是劳动集约型产业、资源加工型产业等轻工业的份额下降,而化学、机械产业的比重上升,重工业的产品构成也逐渐多样化。特别是电气及电子产业增长惊人,它已成为中国的新主导产业。本章将从制造业的总量投资结构入手,逐步分析在制造业内部的投资结构变化过程中,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以及制造业自身的演变情况。因此,我们将首先分析制造业投资结构的构成概况,然后利用统计资料实证研究不同制造业的细分行业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投资结构作为宏观投资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指“一个社会的投资总量由哪些部门的投资组成以及它们各自所占比例之间的相互关系。换句话说,就是投资总量中各分量之间的比例关系,或经济系统中各部门投资间的数量比例关系”。根据投资学的一般原理,投资结构的种类包括:投资主体结构、投资的项目性质结构、投资的来源结构、投资产业结构、投资用途结构以及投资的项目规模结构等。因此,就制造业投资而言,投资结构是指制造业投资内部的不同细分行业之间的投资构成情况,以及不同种类的制造业投资构成(包括投资主体的构成情况,也包括不同细分行业的投资数量比例。关于不同的投资资金来源问题对制造业投资的影响,将在第六章进行单独分析)。
经济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投资结构决定的。目前,产业结构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是投资,社会资源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是通过投资来实现的。可以说,投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由投资结构塑造出来,并由投资结构决定的。今天的产业结构现状是由过去的产业投资结构形成的,而未来产业结构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这一段时间的投资结构,所以投资结构的动态发展是实现产业结构演进的最基本动因和手段。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投资结构变动的实质是在推动经济增长的部门配置越来越多的投资,形成技术水平更高、数量更多的资本,从而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变。无论引起经济结构转变的初始原因是什么,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结构转变都必须通过投资来实现。”投资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投资结构通过市场需求结构影响产业结构。投资结构是构成市场需求结构的重大要素之一,投资总量在不同产业、部门间的分布将直接改变已有的产业结构格局。一方面,投资总量会在总体上影响生产投资品的产业。投资总量增长加快时,对投资品的需求就多,从而拉动生产投资品的产业发展;反之,生产投资品的产业就会萎缩。另一方面,产业投资结构还会影响生产投资品的产业构成。因为不同产业的投资,其投资品的需求具有较大差异,对生产投资品的各产业的拉动作用也不同。
其次,投资结构通过市场资源供给影响产业结构。一方面,产业投资结构通过形成固定资产决定各产业的产出能力。固定资产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会逐渐消耗而最后丧失效用,必须通过产业投资形成新的固定资产来补偿、替换被消耗掉的固定资产,才能保证原有的产出能力或进一步扩大产出能力。现存的各产业的固定资产和产出能力是过去产业投资分配的结果,而现在和未来的投资结构又决定着未来各产业的产出能力。另一方面,在投资带来的生产能力形成后,在供给方面将会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这是由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是代表先进发展方向的产业能够获得其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要素,因此投资结构将通过劳动力资源、资本资源和技术资源的供给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和方向。
最后,投资结构的优化是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保证。因为投资结构的变化是产业结构变化的先导,产业结构的变化与辐射效应又是投资结构在动态中升级优化的保证,从而进一步使产业结构向更高级水平发展,由此形成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良性循环。
投资结构的类型有:反映资金来源结构的投资结构,包括重置投资和净投资的比例关系;反映投资最终使用方向的投资结构,包括投资产业结构和投资部门结构等;反映投资用途的投资结构,包括投资的技术结构和再生产结构;反映投资规模效益的投资结构,即大、中、小型投资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反映投资所有制格局的投资结构;反映投资空间布局的投资区域结构。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行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以及地区结构等,任何一种结构形式都与投资紧密相连。现有的存量资产的盘活和优化,以及改变经济结构的可行与否和程度快慢,都取决于投资结构的演变。由于研究的侧重点在制造业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因此,我们将从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两个大的角度,分析制造业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一、制造业各行业的基本建设投资额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资料口径,基本建设投资指企业、事业、行政单位以扩大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为主要目的的新建、扩建工程及有关工作。其综合范围为总投资50万元以上(含50万元)的基本建设项目。具体包括:①列入中央和各级地方本年基本建设计划的建设项目,以及虽未列入本年基本建设计划,但使用以前年度基建计划内结转投资(包括利用基建库存设备材料)在本年继续施工的建设项目;②本年基本建设计划内投资与更新改造计划内投资结合安排的新建项目和新增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达到大中型项目标准的扩建项目,以及为改变生产力布局而进行的全厂性迁建项目;③国有单位既未列入基建计划,也未列入更新改造计划的总投资在50万元以上的新建、扩建、恢复项目和为改变生产力布局而进行的全厂性迁建项目,以及行政、事业单位增建业务用房和行政单位增建生活福利设施的项目。1986~2003年我国制造业各行业的基本建设投资情况。
在“七五”、“八五”和“九五”期间,制造业各行业的基本建设投资呈现出如下特点:
(1)绝大部分行业的投资总额是逐期递增的,但是也有三个行业的基建投资出现了例外:化学纤维制造业三个时期的投资分别为81.01亿元、202.75亿元和182.11亿元;有色金属冶炼与压延行业的各期基建投资是90.03亿元、209.73亿元和168.63亿元;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基建投资各期分别是35.76亿元、47.57亿元和33.55亿元。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一是由于在前一期的投资增长太快,造成投资过剩而在下一期减少了投资;二是由于政策性限制或市场前景发生重大变化导致投资减少。
(2)在各期投资金额比较大的行业分别是:“七五”期间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395.45亿元,占制造业同期总投资的23%;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241.96亿元,占制造业同期总投资的14%;石油加工及炼焦业119.63亿元,占制造业同期总投资的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24.81亿元,占制造业同期总投资的7%;纺织业97.29亿元,占制造业同期总投资的6%。在“八五”期间: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130.84亿元,占制造业同期总投资的24%;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685.65亿元,占制造业同期总投资的15%;石油加工及炼焦业391.1亿元,占制造业同期总投资的8.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383.8亿元,占制造业同期总投资的8.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60.84亿元,占制造业同期总投资的7.6%。在“九五”期间: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221.56亿元,占制造业同期总投资的17.3%;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774.36亿元,占制造业同期总投资的11.0%;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743.06亿元,占制造业同期总投资的10.5%;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696.81亿元,占制造业同期总投资的9.9%;石油加工及炼焦业520.57亿元,占制造业同期总投资的7.4%。除了在“七五”期间纺织业还处在投资排行榜的前五名之内,在“八五”和“九五”期间占据制造业基建投资排行榜的行业都是具有明显重化特征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和信息高科技产业以及交通运输产业,表明“八五”时期以来的制造业基建投资大部分金额已经进入了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导致制造业就业人员减少也就不足为奇了,交通运输产业的投资增加,与大力开展公共投资尤其是公路投资增加有密切关系,而信息高科技投资的激增则反映出信息化浪潮的影响,也是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物质基础。
(3)就三个不同时期的行业投资增速来看,“八五”期间投资增速前五名分别是:烟草加工业402%,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355%,家具制造业314%,金属制品业307%,交通运输业285%。这种状况反映出一些和居民生活相关的产业投资增速很快,虽然投资绝对数还偏低,但是在消费升级以及温饱以后求发展,谋求提升生活质量和精神追求的投资需求上升很快。在“九五”期间,投资增速比较快的前五个行业分别是:塑料制品业321%,电子及通信设备267%,橡胶制品业263%,造纸及纸制品业227%,皮革、毛皮、羽绒及其他制成品219%。从这些比例也可以看出,追求提升生活质量的制造业基建投资增速最快。总体而言,不论从投资金额看,还是从投资增速上看,制造业基建投资在城市化、市场化、工业化、国际化加快的背景下,投资的总量上体现出来重化特征,在增速上则表现为产品和消费升级的导向。
2001~2003年制造业不同细分行业的基本建设就业需求诱发效果最大的行业,包括纺织品制造业、建筑材料制造业、一般机械、金属制品、化工、电气机械等产业。这些行业本身就业规模在全部制造业中的比重比较高,其投资对其他上游配套产业的带动作用比较大。因此,鼓励制造业投资于以上行业部门,将会产生明显的劳动力吸纳效果。因此,通过鼓励在这些制造业领域的投资,并利用其营销网络和国际化优势扩大产品出口,带动相关产业和社会总需求增长的效果明显超过其他行业部门。中国是一个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在解决劳动力就业以及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方面,抓好制造业中的相关产业的投资,保证一定的项目数量和投资规模,不能一味地强调升级。在经济发达和产业基础好的区域,加大发展高加工度和高技术含量的制造业,在产业基础薄弱和欠发达区域,可能还需要积极发展中小规模的制造业投资,以投资促进就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