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628400000006

第6章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不断发展壮大,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贡献很大。根据汪海波先生的《新中国工业经济史》(1979~2000),在1979~2000年间,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分成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1979~1984年,是市场取向改革起步阶段。该阶段以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在1979~1980年的调整阶段,压缩了部分基建投资,重点是调整制造业中轻、重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主要强调加快轻工制造业的发展,在原料供给以及资金保障上,向纺织业和造纸业倾斜;在化学制造业和机械制造业进行产品结构调整,主要是压缩长线项目,转向为衣、食、住、行服务,为轻工、纺织和电子等制造业服务。但是也导致了纺织业的重复建设,以及小酒厂、小烟厂和小丝厂的盲目建设;在新投产的制造业新项目中,以中小加工企业为主,挤占了本不富裕的经济资源。在1981年继续实施的调整过程中,着重解决经济结构中消费品不足的问题,以及对能耗高、质量差和亏损大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注重控制投资规模,强调投资效益。1982~1984年,轻工制造业的投资持续增加,产品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在吃、穿、用三类消费品上,用的消费品比重上升;在耐用消费品上,高档消费品的比重上升,特别是电视机、录音机、电冰箱和照相机等产品的产能大幅增加,出现了城乡市场供需两旺的局面,基本结束了消费品匮乏的状态。与此同时,机械、化工、冶金等重型制造业也调整了产品结构,在节能降耗以及提高产品质量水平方面也有很大改进,出现了经济效益好、发展势头快的特征。这也成为1984年经济过热的主要诱因之一。在技术改造方面,重视通过技改提升技术水平和降低消耗,并将技改和经济调整与企业改革结合起来。针对机械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重要地位,1983年国务院专门出台了《机械电子工业技术改造试行条例》,提出争取在10~15年的时间,主要产品达到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强调重大关键产品国产化,希望将技术引进和加快技术改造结合起来,并明确提出了首批重点产品的具体条件。但随后的重复引进和技改成效减弱也是不良后果。在企业制度改革方面,机械制造业处于率先改革的地位,为加强对机械工业的统一领导管理,成立了机械工业部。改革的核心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强调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全面推行经济责任制,希望企业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实施利改税,并组建专业性公司,这对于调动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有很大推动作用。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中,强调计划和市场手段的互补,不再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放松或放开了许多产品价格,扩大了国家指导价和市场调节的比重。但是,条块分割以及“大而全”和“小而全”的问题仍然比较严重。企业管理中注重专业管理和决策,大批任命“四化”经营管理者,健全经济责任制。

第二时期是1985~1992年,是市场化改革全面发展阶段。以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加快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时期。由于投资过热引发了经济过热,1985年加大了经济调整的力度,采取了紧缩银根的方针,希望1986年和1987年经济“软着陆”,但是调控效果不理想,没能实现预期目标,从而1988年经济再次过热。在制造业的发展中,和整个工业发展形势一样,不仅投资增速过快,而且制造业结构失衡和区域趋同更加严重,技术升级步伐放缓。1989~1991年的治理整理,进一步控制社会总需求,制造业发展出现了市场疲软,工厂处于停工和半停工状态,潜在失业增加,企业严重拖欠,形成了“三角债”。在加工制造业的投资中,主要是技改投资,不再铺新摊子,强调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加快开发新产品,尤其是增加短线产品的产能;为防止不必要的重复引进,注重技术消化能力和增强企业创汇能力。在企业制度方面,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遍实行承包责任制,少数大中型企业试点股份制,组建企业集团,企业内部推广厂长负责制。该期间制造业总产值和产品总产量高速增长,钢材、水泥、纯碱、乙烯、发电设备和汽车的增长幅度都很高,家电等耐用品的消费也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1991年,开始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销售价格出现稳中趋降的情况。轻工制造业的产值比重开始下降,1985~1992年制造业工业总产值从183亿元增加到8034.7亿元,制造业的比重在重工业中由50.9%上升到53.7%。

第三时期1993~2000年,是市场取向改革基本完成的阶段。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后,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2010年远景社会发展纲要,确定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强调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新一轮发展热情导致经济再次过热,金融秩序混乱,货币投放过多,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出现了双膨胀。制造业投资增速过快,基础工业和基础社会实施的制约作用进一步趋紧,结果导致出口乏力、物价快速上涨。国务院1993年及时出台了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金融体制、投资体制和财税体制的改革,1993年成为经济“软着陆”的起始之年。该期间,电子通信行业高速发展,发展速度大于传统制造业,到1997年电子通信制造业的总产值比上年增加了24.9%,纺织业仅增加了13.96%。技术含量高、市场需求旺的制造业增长较快,程控交换机、电子计算机、半导体集成电路、轿车等比上一年增长了22.4%~170%,而产能过剩的一般日用消费品及机电设备的生产继续低速增长或下降,如金属切削机床、拖拉机和木材生产都是负增长。同时,国产品牌的消费品在市场中已经占据主导地位,在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器等家电的市场占有率都在60%以上。但是总体上买方市场已经出现,在国家统计局1997年统计的900多种产品中有半数以上生产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其中105种重点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的格局是:轻工产品比重工产品低、生活用品比生产资料产品低、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低、普通制造业产品比精密制造业产品低。1998年爆发了亚洲金融危机,制造业产能过剩的困境进一步加剧,为应对国内市场消费低迷的情况,国家采取相关政策鼓励加大出口,提高了纺织业、纺织机械、水泥、钢材、船舶和部分机电、轻工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同时,加大了对高科技制造业的投资以及传统制造业的技改投资力度,推动制造业调整产品结构,改善居民消费环境和条件,扩大消费需求。在结构调整方面,在机电、汽车、通信、生物和信息等重点产业中,培育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和低成本优势以及良好市场前景的产品生产,带动制造业结构的合理化;加大了利用电子信息业改造传统制造业的步伐,尤其是在纺织业的结构调整中,压缩淘汰了512万锭落后的棉纺锭,实现了行业扭亏;在石化冶金制造业中,加大了资产重组的力度。即便如此,由于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后果严重,制造业的产品积压严重,经营效益下降,下岗职工增多。1999年,制造业调整加快,不仅严格控制总量,而且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力度也在增加。纺织业又压锭1000万锭,钢铁业淘汰了平炉炼钢、模铸钢锭、多次成材等落后工艺和设备,冶炼行业重点是关闭小炼油厂,水泥和玻璃行业在两年内淘汰落后小水泥生产能力1亿吨和小平板玻璃生产能力3000万重量箱;在机械制造业中积极推进重大装备的生产能力,通过重组联合,形成规模化产能。但是,结构过剩的矛盾依然很突出,国家内贸局对605种主要产品的统计显示,1999年供过于求的商品比例仍高达80%。2000年,在集中控制总量的前提下,结构调整仍是重中之重,加快制造业新产品的供给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增加有效供给,加快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高技术制造业发展迅速,电子通信制造业成为工业经济的第一支柱产业,装备制造业生产能力有所提高,纺织业在前几年大幅压锭的情况下盈利能力明显提高。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至今,可以说中国制造业进入了第四阶段。中国经济在经过了几年的疲软不振后,2001年开始稳步增长并不断加速。特别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投资增速很快,一改前几年依靠政府投资来保持经济一定发展速度的局面。其中,制造业投资增加速度和规模都是居主导地位,在考虑价格因素的情况下,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从2001年的4436.37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7001.22亿元,增加了5倍多。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加入WTO以后给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国际市场的大门全面打开的背景下,制造业产品的低成本优势得以显现,在轻工和纺织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中,产品出口增加很快,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从2001年的1520.64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7129.16亿元,增长了将近3.7倍。在中国制造业成为世界加工厂的同时,国内市场消费需求的升级,给制造业产品更新和技术升级也创造了条件,诱导了制造业投资的增加。另外城镇化的迅猛发展,房地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有关制造业投资的扩张。因而在2004年开始的宏观调控中,首先控制的就是钢铁、水泥以及电解铝等高能耗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通过提高注册资金比例以及控制银行贷款和土地使用等措施,控制相关制造业投资的过快扩张,尤其是一些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地方政府出于政绩冲动的投资项目。由于制造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遇到了越来越多的反倾销调查以及环保要求提高等带来的贸易摩擦,再加上制造业投资增速过高引起的能耗大和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制造业投资增加过大、过快被认为是粗放式经济增长的根源之一,甚至重化制造业的发展是否是不可逾越的工业化发展阶段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在政策背景方面,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新型工业化的路径,要求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为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升级以及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相应的信息产业的投资和传统制造业的信息化改造也受到了空前重视。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已经成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对制造业投资而言,不仅需要从控制投资规模上避免速度型的粗放式外延扩展,而且在制造业投资中结构优化和效益提升方面要向节能降耗和加强环境保护方面转移。对于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装备制造业,国家专门出台了相关政策,强调制造业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技术水平,并明确界定了需要完成技术攻关的具体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引导制造业投资的作用。总之,尽管该期间制造业投资产生了一些问题,该阶段总体上是制造业总量持续增大,制造业的投资也是大幅增加,制造业大国的形象日益彰显,其发展成绩还是比较显著:制造业增加值从2001年的21971.3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57231.5亿元,利润从3088亿元增加到9704亿元,就业人数从8083万人增加到9120万人。

下面从制造业的具体统计资料的角度,详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情况。

一、制造业的从业人员情况

自1978年以来,制造业的就业人数逐年增加,从1978年的5332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9120万人,增长了将近72%,平均每年的增长率为2.63%,表现出了制造业在吸纳就业方面的基础产业地位。整个时期的制造业就业人员的变化情况又分为三个时期:在1995年之前,基本上是每年持续增加,到1995年达到最多的9803万人,该期间正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后制造业迅猛发展的历史时期,整个国家的经济体制逐渐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摸索着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给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活力。同时,计划经济时代的长期物资匮乏造成了该时期的制造业产品的市场快速膨胀,一些紧俏的家电产品也是风靡一时,因此在就业上表现为就业人数的持续增加。1995年以后,制造业就业人员逐年下降,到2000年下降到8043万人,该期间恰好是整个国家的经济在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后,进入了相对衰退的阶段,经济治理整顿,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开始发生变化,很多商品进入了买方市场状态,大部分制造业的产品不再供不应求,出现了结构性过剩,造成制造业开工率不足,经营中出现了困难。特别是在经济“软着陆”以后,1998年遭遇了亚洲金融危机,结果是就业人员呈现下降的态势。2000年以后,制造业经过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产品结构和市场需求的吻合程度提高,加上中国加入WTO等因素的影响,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日趋兴旺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开始为世人所瞩目,从就业人员上看,2000年以后又呈现出震荡攀升的趋势,到2005年达到9120万人。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该期间非公有制经济的制造业的发展环境日益规范,各项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增加,导致非公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加快,投资规模也随之增加,因此制造业吸纳的就业人员增加较多。

从制造业的职工数来看,具有不同的变化特征:在1992年之前,每年的职工数量在持续增加,从1978年的3595万人,增加到1992年的5508万人;此后开始逐步下降,2003年达到最低点2899万人,而后开始缓慢回升,到2005年达到3097万人。这种变化趋势与制造业的退休人员增加以及企业改制后的政策性失业人员增加有很大关系。尤其是为了使国有企业在三年内脱困采取的减员增效的政策措施,使很多国有制造业企业出现了买断工龄等方式的提前退休和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重大变化。这点在制造业国有企业的职工人数中变化就更加明显,1978~1992年,国有制造业职工数量从2449万人增加到3526万人,此后开始持续下降,到2005年降低到599万人。其根源除了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的职工人员减少等因素外,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后的职工身份变化导致的统计数据的口径发生变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另外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及非公有制企业的大力发展,职工就业渠道不断拓宽,也是国有制造业职工不断减少的重要诱因。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制造业的从业人员和全国就业总体对比情况大致如下:1978~2005年,制造业一直是就业的重要产业之一,平均就业人数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13%左右;从图中看又可以细分成几个不同的阶段:在1985年之前连年增加,最高比例将近16%,随后显著下降后连续几年缓慢上升,到1995年将近15%左右;自1995~2004年一直下降到10%左右,2005年又回升到12%左右。这种情况说明,除了制造业本身的发展变化导致就业人员在全国的比例逐渐减少以外,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已经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这和整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变化以及产业结构变化的现实情况是吻合的。另外,除了制造业本身吸纳就业的绝对能力在减少以外,即通过制造业扩张增加就业,制造业吸纳就业的相对能力也在下降,主要表现在由于制造业投资的增加,制造业资本密集程度在提高,制造业的技术含量在增加,尤其是很多传统制造业经过技术改造以后提高了生产效率,很多高科技制造业资本密集程度大等因素,都是制造业就业人员比例降低的原因所在。

国有制造业企业占制造业全部职工数量的比例基本上也处于不断减少的趋势,从将近70%下降到20%左右。这种在国有制造业职工绝对数量持续减少的状况下所占比例也持续下降的现象,进一步说明了在国有制造业企业就业人数大量减少的同时(主要是由于下岗分流政策的推行),非国有制造业企业成为吸纳制造业就业人员的主渠道,到2004年,非国有制造业企业就业人员占制造业从业总人数的比例高达67%。总之,制造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是主导产业之一,虽然由于第三产业的发展吸引了就业人员的分流,国有制造业的改制和政策性变革导致了从业人员数量变化,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制造业仍将是就业的主渠道之一。随着制造业结构的优化和高级化,将来制造业就业人员的服务化趋势将日渐明显,就业内容和形式可能会有别于传统的生产领域。

二、制造业的经营情况

在1995~2005年,制造业的经营状况是比较好的。制造业的生产总值不仅持续增长,而且还在全国的比例中稳定在87%左右。制造业的增加值和制造业销售收入由于国内市场环境变化以及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在1998~2000年连续萎缩,达到了最低点43939亿元,从2001年又开始逐年大幅增加,这与经济景气状况波动是一致的,也正是由于整个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投资的疲软,政府才加大了公共投资支出,利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保持经济的一定增速。从制造业的利润变化情况能更加明显地看出制造业与国家总体经济变化的趋势。制造业利润自1995年开始逐年下降,最低点出现在1998年,为955亿元,次低点出现在1996年,为969亿元,随后在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的系列政策帮助下以及债转股等利好政策的支持下,制造业逐渐增强了获利能力,利润也逐年快速增加,到2005年已经将近万亿元,是1998年最小值的10倍多。

制造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除了1997~2000年的比例在20%以下以外,其余时间的比例都在20%以上,显示出了制造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大,作为支柱产业的地位彰显无遗。但是从1995年以来的变化情况来看,基本上是V形走势:1995年以后,从20.00%一路下滑到1998年的17.78%,此后逐年增加,到2005年增加到31.26%,其中2002年之后所占的比例提高速度加速,最高比例是2004年的32.37%。这个时期也是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期的开始,加入WTO后,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知识化的双重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加快的趋势,制造业的加速发展也是必然选择,同时带来了煤电油运的全面紧张。但是,制造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却在不断增加,经济增长引擎的产业定位进一步得到加强。

目前,各工业发达国家均从战略高度关注制造业的发展大计,优先发展各自确立的关键技术,相继实施一系列先进制造技术发展计划,并研究和应用面向21世纪的现代制造模式,以振兴和提升其产业竞争力。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制造业一直是其主导产业之一。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制造业产值比重一度下降,但是最低点也在20%左右。美国经济学家认为,由于美国不可能完全依靠出口服务来换回所需要的进口,当制造业转到其他国家时高工资的非制造业产出也将转移出去,制造业企业几乎囊括了美国产业所进行的所有研究与开发,国家的制造业对国防至关重要,因此21世纪美国必须重视制造业。因此,中国在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应积极借鉴各国的经验,通过制造业技术结构的提升,使本国基础工业扩大规模和升级,以推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也推动我国制造业的变革与发展。

三、我国主要制造业产品的产量

制造业的生产规模在逐年扩大。作为家电产品的主要品种的代表——电冰箱、洗衣机和彩电,自1989年以来,产量都大幅增加。1989年电冰箱产量是670万台,洗衣机是825万台,彩电是940万台,到了2005年,产量分别是2987万台、3035万台和8283万台,增加了3.4倍、2.7倍和7.8倍,不仅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技术引进,逐步消化吸收形成自己的生产能力,还不断适应市场要求生产出了具有中国技术特色的产品系列,并且大量出口,提升了家电制造业的产业水平;作为基础材料,钢铁和水泥的产量也逐渐增加,分别从4859万吨和21029万吨增加到37771万吨和106884万吨;作为工业母机的机床产量,从1989年的17万台增加到2005年的51万台,体现了制造业的装备能力的提升;作为消费升级标志的汽车产量,从58万辆增加到570万辆;作为高科技制造业产品的代表,电脑的产量从7.54万台增加到8084万台,集成电路从13156万块增加到2699729万块,移动电话从2000年的5248万部增加到2005年的30354万部。这些成就表明,中国制造业不仅在日常消费品生产方面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在适应消费升级方面也具备了相当的产能基础;高科技制造业在中国也在不断壮大,为今后的跨越式发展和新型工业化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从生产规模分析,中国制造业作为世界工厂是有一定基础的。这一点从主要制造业产品在世界上的位次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

虽然在这些产品的生产产量上我们已经位居世界第一,反映出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发展壮大的历程。但是,在产品结构、质量以及技术含量等方面,中国制造业还存在众多的问题,尤其是很多产业的核心技术还处于落后状态,不仅处在全球制造业分工的低端,而且市场竞争能力还不够强。现阶段,中国制造业仍然以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而且制造业的高成长是以能源和原材料的大量消耗来推动的,2003年中国的工业消耗占全世界钢产量的20%,水泥产量的50%,煤炭产量的30%,发电量的13%。这种产能的高增长背后是代价的高付出,反映出来一种粗放式的速度型发展轨迹。这固然是发挥现有资源禀赋的现实选择,但不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长久之计,中国制造业变强比增大更重要。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5年的结论,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汽车以及铜冶炼等行业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产能过剩在不同行业相继出现,20世纪80年代,家电行业产能过剩;90年代,纺织业产能过剩;2005年,又出现了上述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可以说,产能过剩基本上是有一定阶段性的,不同产业之间此起彼伏。现阶段的产能过剩大多集中在产业上游,和中国的消费结构升级与调整有关,也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有关。另外,结构性过剩比较明显,基本上都是低端过剩,而高端产品的产出严重不足,如钢铁行业中冷轧硅钢片、轿车用钢、高档家电板等高附加值产品仍需大量进口。2002年开始的新一轮经济增长中,地方政府干预投资,包括“大力支持”部分民营企业的投资行为,上马了一些本该淘汰的高能耗、高污染和低质量的投资项目,对本轮产能过剩有重大影响。同时,产能规划的预见性不高、产能信息不对称的干扰等因素,也影响了对产能过剩的正确认识。为化解产能过剩的负面后果,一方面需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发展的规模和集中度;另一方面,转变调控方式,保压结合,减少行政干预和处于政绩冲动的过度支持。同时,注意引导终端需求,解决好产能过剩的连锁反应。

在出口结构中,工业制成品的增长不仅较好地满足了国内需求增长的需要,而且在出口总额中的比例大幅上升,并导致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所占的比例大幅下降。到2005年,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93.56%,绝对金额是1989年的十多倍。其中,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的出口在2005年达到1291.21亿美元,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出口则达到3522.34亿美元,分别是1989年的12倍左右和91倍左右。这些数据不仅反映出我国制造业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作用,也说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和国际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

总之,结合前面的数据可以发现,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成绩斐然,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中国制造业的规模都达到了一定程度。“但中国制造业总体上还处于资源和能源消耗大、效率低、污染重、附加值低的阶段;主动参与全球分工不够,没有完全融入全球产业链;国际竞争力欠缺,仍处于全球制造产业链的低端。”因此,加快发展中国现代制造业,需要在提高市场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提升技术水平等方面下工夫,使得中国制造业不仅在推动经济增长的速度上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更要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贡献力量,通过内涵式的发展不断提高产业素质来推动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应该是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按照专家的测算,中国制造业在2014年之前,还处于较快发展阶段,但是加速发展的势头会放缓。2014年之后,发展趋于平缓。可见,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空间仍然十分巨大。

同类推荐
  • 2011,你为什么不幸福?

    2011,你为什么不幸福?

    无论是咆哮体还是唤醒体,我们依然生活在这里,等待房价下跌,期待住上属于自己的房子;接受物价不断上涨的现实,捂紧钱包过小日子;战战兢兢地吃着小馆子的饭菜;还得随时准备好口罩,恨不得把新鲜空气存起来用……本书所选内容均应围绕在大财经范围下,同时又事关民生,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用语录加单篇文章的方式,回顾了2011年中国经济相关的内容,以期提醒读者,一年时光又过。
  • 广义虚拟经济论文集1

    广义虚拟经济论文集1

    这是本观点比较标新立异的虚拟经济论文集,共收论文17篇,具体内容包括:单边主义把世界引向何方;虚拟价值的人类活动论依据;从生活价值论解读财富属性;广义虚拟经济概论十题;基于不同视角的虚拟经济观点综述等等。
  • 经济全球化引领下的企业文化再造工程

    经济全球化引领下的企业文化再造工程

    本书共分9章,内容包括现代企业文化概述、现代企业文化理念与发展战略、现代企业文化特征和功能、现代企业文化发展趋势、现代企业文化创新理论与实践、创新型与学习型企业文化理论研究、企业文化优化整合理论研究与实践、现代企业文化建设框架或模式等。
  • 冰与火的洗礼

    冰与火的洗礼

    本书的写作是基于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多次对民营企业所进行的调研和访谈,同民营企业家进行的亲身接触,以及多次会议和论坛。融汇了民营院两年多来所积累的大量资料,并加入了自己的观点和评论,以期从更深的层次、更全面的方位,展现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心路历程”。
  • 经典品牌故事全集

    经典品牌故事全集

    本书通过200多个生动翔实的品牌故事,将世界名牌的品牌之道呈现在读者面前,帮助读者借鉴成功的经验,吸取他们失败的教训,不论是品牌的经营者,还是品牌的使用者,只要一册在手,您一定会受益非浅。
热门推荐
  • 凰天祥瑞

    凰天祥瑞

    青安朝的公主殿下出生自带祥瑞,被视为吉兆的凤凰在皇宫上盘旋三日而去。逢年过节之时,百姓都会在凰天殿里供奉公主,以求来年凤凰的庇佑。这位万人敬仰的公主便是定安公主——顾长离。年幼便失其母,受皇后悉心照料。在时间的推移中,缓缓揭开了当年母亲身亡的真相,以及父辈之间的爱恨情仇。
  • 蜀山之宿命情缘

    蜀山之宿命情缘

    十几年前,有一款叫做蜀山的游戏,给很多人留下了美好而难忘的记忆。这是一个依托游戏的故事,希望能重温那份美好。
  • 史诗:民族英雄赞歌

    史诗:民族英雄赞歌

    本书主要介绍了四大英雄史诗与其内涵。包括《格萨尔王传》《江格尔》《玛纳斯》《华抱山》,其中有饱含浪漫主义色彩的史诗、融入史诗的藏族英雄形象、为理想天堂宝木巴而战斗、融入战斗精神的英雄史诗、饱含英雄情怀的传奇故事、为了正义七次远征出战、玛纳斯后代的英雄事迹等内容。
  • 改变女性气质的重要发现:走姿

    改变女性气质的重要发现:走姿

    走了许久的路,你知道走姿的重要吗?你知道正确的走姿可以改变体形,可以塑身,可以帮你提升气质吗?你想去掉不雅甚至错误的走姿获得健康的体形和优雅的气质吗?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外国经济学家的小故事

    外国经济学家的小故事

    《外国经济学家的小故事》终于定稿了。该书能够最终定稿并付梓,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和汗水,编者们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的王正好、沈军两位老师给我们提供了大力的支持和帮助,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出版平台。
  • 异界之科技武器

    异界之科技武器

    法神:我的魔法禁咒能够摧毁一座城市。皇甫星云:不好意思,我有原子弹。武神:我有一把能够摧毁一切的武器。皇甫星云:不好意思,您知道原子弹是什么东西吗?一个得罪了某一个大神莫名其妙死亡的青年,被送到了另外一个大陆,在这里地球上的科技武器都可以具现化出来。
  • 三国误

    三国误

    是误打误撞,还是冥冥中注定,曹琳就这样莫名其妙的来到到三国,而且是她的盲区,赤壁之前,沮授,羽化的男子,让她每次的回眸都温暖,荀彧,最懂她的人,孔明,只要她在,他愿意躬耕于南阳,可惜她的转身,他就留下一个信念,毁了她最爱的人一生付出的宏图;而你,是她挚爱,还是最痛,不过是最幸运,得到你的心,白首一人又如何?
  • 天源龙神

    天源龙神

    我玄策好歹也是洪荒第一门派的初代吉祥物。却被无良大哥修罗天派去平息龙凤大劫。不料遭受鸿钧暗算,陨落在龙凤谷内。等我再次醒来,洪荒已过,神佛俱灭。甚至来到了另一个世界。
  • 血域战神殿

    血域战神殿

    天元大陆,无边无际,万族顶立,职业无数,其中武师和魂师为大陆盛行职业,15岁的少年唐轩辕,父亲的不告而别,让他踏上修武之路,不经意间获得血域传承,获得第三武魂雷动臂,看他如何创造名动大陆的血域战神殿,看他与朋友们如何玩转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