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脸谱化的人物之一。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曾感叹:自民国有史以来,未曾见过一本、一篇甚至一页对袁世凯有正面评价的书。在唐德刚的《袁氏当国》一书中,他也认为袁世凯一生善于政治投机,言行多变,关键时刻又开了倒车,逆历史潮流而动,即使这样,他仍然坚持对袁应抱以“同情之理解”。
极端丑化袁世凯并非史学界的幸事,也不利于正确认识历史和历史人物。中国人经常挂在嘴边的有句话叫三七开,或者五五开,三分错误七分成绩,五分错误五分成绩,到了老袁名下是零十开,零分成绩十分错误—岂止是错误,完全是十分罪恶。其实谁都知道,这是对历史人物过于情绪化的表述。在这种表述方式的语境下,动辄就是扣帽子、打棍子,怎么可能客观公允地去评价一个人?
如今,这个人离开人世已经快有一个世纪了。1916年的北京火车站,段祺瑞站在瑟瑟秋风中,望着护送灵柩的队伍随着火车远去。北京政府按照袁世凯遗愿,特派陆军部次长蒋作宾专程护送灵柩抵彰德,葬于洹上村东北的太平庄。又特派河南巡按使田文烈负责陵园建造,是年6月动工,历时两年,于1918年6月告竣。陵墓占地139亩,耗银150万两,墓园四周种植树木近五千棵,规模宏大,名为“袁公林”,又称“袁林”。
袁林形制仿明清帝陵,墓冢则是西式建筑,所有青狮白象、石人石马,造型浑圆,简约而又不失精细。墓前有碑亭一座,写着“大总统袁世凯之墓”八个字,系老袁生前好友徐世昌的手笔。从外表看,墓冢是清一色的青白石,分三阶垒成,墓台上有石柱铁门和祭祀用的石桌。据说整个墓台部分,都是比照美国总统格兰特的庐墓形制建造的。
在陵墓修建工程中,田文烈尽忠职守,每一笔支出都有详细的账目,一本几百页纸厚的《袁公林墓工报告》,很能说明他的认真态度。此人字焕亭,湖北汉阳人,原为北洋武备学堂毕业生,曾随袁世凯赴朝鲜任军中文案,是老袁的嫡系。他请来一流的德国工程师专门负责设计。国库银两奇缺,便四处募捐化缘,在那本《袁公林墓工报告》中,附有一份捐款者清单,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张作霖、曹汝霖等,都是捐款一万元,其他五六千元不等,最少的也不低于两三千元。
袁世凯的陵墓修建完毕后,举行了隆重的落成仪式。到场的有民国政府官员和老袁的家属亲友上百人,官员一律穿制服,“文东武西”站立,北向脱帽肃立。读完祭文后,乐队奏起音乐,众人焚香敬酒,在墓台前三鞠躬。其时南方革命党对袁世凯已是骂声一片,但是并没有影响北洋旧属们对这位北洋始祖的公祭活动。
1922 年,素以作战勇猛、治军严格著称的冯玉祥调任河南督军,总揽河南军政大权。此人曾对末代皇帝溥仪下令三小时内搬出皇宫,如今故伎重演,对老袁满肚子怨愤终于有了发泄的机会,下令将占地二百多亩的洹上村袁林改做安阳高级中学,袁家的财产也被弄到开封博物馆。这是老袁故居洹上村第一次遭毁,此后国共大决战,战火无情,把这座中西合璧的墓园炸成了一地残砖碎片。
袁林的守墓人叫殷百俭,老家是外地人,从他爷爷那辈要饭到了彰德,落脚在太平村村北头。袁家后人来找他爷爷商量,让他帮助看墓园,那边有空地可以耕种,两边互抵双方都不用找钱了。那以后殷家就开始世代守墓。和殷家一样的还有张家、刘家和李家。遇到有人前来祭拜,他们就到处走走看看,扫扫院落,给殿堂内的器皿掸掸灰尘,更多的时间耕种田地,自耕自收,小日子过得也还凑合。这些老实本分的农民,把看守袁林当做世家的基本职责,尽职尽责地常年坚守。日本人侵犯中国时,要在这一带修建飞机场,毁掉了一些柏树,他们和袁家后代一起去找日本人交涉,像对待自家的事情一样。建国后,袁林收归政府管理,那些看墓人各自有了去处,殷百俭被分配到当地一所滑翔学校当水电工,闲下来没事干时,他仍然经常爱到袁林转悠,走走看看,仿佛是在追忆过去的那段岁月。
到了“文革”时期,老袁的故居洹上村和墓园袁林都难逃过一劫。红卫兵和革命群众提着红油漆桶,在牌楼、碑亭、石柱和外墙上刷写最高指示,涂抹时髦标语,至今仍能见到斑驳痕迹。不知道什么原因,当时他们没有用炸药去炸开一米多厚的钢筋水泥加固的墓穴。
在河南项城,袁世凯故居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据义务看管袁氏故居的侯金亮说,袁氏故居原来厅堂成片,十分壮观,但是经过1958年、1962年和1976年三次毁灭性破坏,现在仅存50多间房子,且很多建筑成了危房。1958年大炼钢铁,袁宅内的石砖被撬起运走,房子的木料成了大练钢铁的燃料。1962年,袁宅内剩下的房子成了仓库,当地粮食部门的粮食全部堆放在这里。1976年,村里要修路,袁宅的砖石被敲碎成了铺路石。如今袁宅剩下的建筑群空空荡荡,昔日辉煌早已成了遥远的梦。
对于袁世凯这么一个复杂人物,盖棺百年,定论难如上青天。然而对袁世凯的商业炒作,却已悄然拉开了帷幕。
前些年,河南安阳市政府就开始着手袁林神道拆迁重建工作,投资二百余万元解决了附近居民搬迁问题。当地政府还有个旅游规划向全国招商,拟重修彰德洹上村袁世凯故居养寿园、谦益堂、五柳草堂等八大景观二十七处建筑群,预计投资总额高达一亿五千万元。
2006年11月,河南项城市又爆新闻:政府计划投资6500万元对袁世凯旧居进行保护维修,因财政经费紧缺,号召动员全市各单位职工“自愿捐款”,普通工作人员至少一百元,副科级二百元,正科级五百元,副处级一千元。消息一经发布,引爆了一片轰动,有的支持,更多人反对,有人甚至将一股怨气迁怒到已死去近百年的袁世凯头上,要将那个“窃国大盗”从坟墓里拖出来鞭尸,提出这样的质疑:赚钱就可以贩卖历史的耻辱吗?
躺在坟墓里的袁世凯如果见到百年以后的这一幕,一定会皱起眉头大骂“混蛋加三级”!老袁当年是捞钱的一把好手,他不会想到家乡的后人筹起钱来这么缺少技术含量,毫无政治智慧可言。
当地政府也有难言苦衷,靠老百姓捐款,只是重修计划中资金来源的一部分。其他两条途径是:一、项城市财政每年列入财政预算,三年内完成三千五百万元的投资任务;二、采取社会募股分红和成立袁氏宗亲联谊会的方法,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据前去采访的记者说,项城地方官员对重修老袁旧居一事讳莫如深,认为袁世凯是窃国大盗,是历史的反面人物,担心报道后会把工程搞砸了。“可以参观,可以旅游,就是不能报道。”说穿了,项城市政府重修袁世凯旧居,既不是对老袁情有独钟,也不是要翻什么历史旧案,更多考虑的恐怕是发展地方旅游事业。其实重修袁世凯旧居本身并没有错,错就错在利用权利号召动员全市各单位“自愿捐款”。
对于重修老袁旧居这件事,搜狐网作了一个调查,认为可以适当修补,但不应花太大代价的人占62%;对于这种历史人物坚决反对的占21.37%;完全赞成这种做法的占14.11%;说不清的占2.02%。从这份调查中或许能够看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呼声,终于不再是一边倒了,一个尊重历史多重记忆的历史观正在向今天款款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