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中国乒乓球队赴日本参加世界锦标赛后,邀请美国乒乓球队来中国参观访问,“乒乓外交”的旋风席卷世界,中美关系二十多年的冰层随之松动。1971年,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第二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一个对话取代对抗的新时代悄然开始。
回到中国,是袁家骝、吴健雄多年以来的梦想,然而真正要跨出那一步时,他们的心情仍然十分复杂。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博士是第一个打破这层坚冰的人。1971年春天,他在中国北京、上海等地停留了一个月,回到美国后,成了那些旅美华裔科学家们心中的政治明星。他们围着杨振宁问这问那,盼望回国的复杂心情,难以言表。第二年,杨振宁再次访问大陆,这次多了个李政道,获得诺贝尔奖的两位重量级人物访华,无疑对那些旅居海外的华人科学家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诱惑。
1973年9月,袁家骝、吴健雄夫妇终于开始了他们的第一次故乡之旅。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见了袁家骝、吴健雄夫妇。有个细节,可以说明周恩来极为细致的工作作风:袁家骝是河南人,吴健雄是江苏人,周恩来把接见地点安排在安徽厅,安徽是位于河南与江苏中间的省份。事后袁家骝夫妇私下议论,天天操心无数国家大事的周总理,竟然对这等细微小节也考虑周到,让人不能不打从心眼里佩服。
袁家骝、吴健雄夫妇长年生活在美国,对中国国情的了解,主要来自报纸、广播及亲戚间的私下交流,并不十分了解,他们说话仍是小心翼翼的。周恩来似乎明白他们心中的隐情,就“文革”中对吴健雄父亲的毁坟一事,主动向她表示歉意。谈到袁氏家族,周恩来并不回避,说袁家出了三个“家”:政治家袁世凯、文学家袁克文、科学家袁家骝,并笑着说:“你们袁家一代比一代进步。”
但是,回到宾馆房间里,倾听亲人们半遮半掩、欲说还休的讲述,面对亲人们抑制不住的眼泪,他们隐约能猜到这个国家曾经发生了什么。亲人们讲到痛心处,往往会抱头痛哭,那些场面刻骨铭心,让人一辈子也忘不了。庆幸的是,这个灾难深重的国家终于走过了那一段泥泞的路,尽管当时还是步履踉跄,毕竟已经在朝前赶路了。走出宾馆,袁家骝夫妇脸上又洋溢起阳光般的笑容,这可以理解为他们对中国国情的进一步了解和接受,也可以理解成他们向前看的积极姿态。这次故乡之旅,他们到了袁家骝的老家河南安阳、吴健雄的老家江苏太仓,还到了杭州、洛阳、昆明、长沙、桂林等地,一共逗留了53天。
这之后,袁家骝、吴健雄夫妇多次回到中国参观访问。在1984年9月的访问中,当时任中顾委主任的邓小平接见了他们,并进行了长时间的亲切交流。
袁家骝、吴健雄夫妇对故乡的感情十分深厚。两位老人将毕生积累的500万美元捐赠给江苏太仓市吴健雄的母校,建起了一个实验设备齐全的现代化学校,还将他们珍藏的一些古玩、字画、奖品捐给了东南大学吴健雄纪念馆。两位老人还拿出200万美元,成立了“袁家骝基金会”,用来聘请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来中国讲学,促进中西学者交流。
1997年2月16日,著名的实验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籍华裔教授吴健雄女士因中风去世,享年85岁。妻子的去世,对高龄的袁家骝打击非常大。追悼会上,他轻抚着妻子的骨灰盒,想起那些相濡以沫、共同走过的岁月,泪流满面。国内外许多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都发来了唁电,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也送了花篮。
人生最后几年的路程,袁家骝老人是单独走过的。他的身上,其实还依稀残存着父亲袁克文的影子,比如说他晚年用的名片,上面“袁家骝”三个字就是用的袁克文的字体。他爱使用一把黑丝绸面折扇,扇面画的是几节竹子,题字为“高风亮节”。有时候,老人还爱听听京剧,跟着悠缓的曲调摇头晃脑,偶尔还哼唱几句。血浓于水,家族的痕迹是无论什么时候也抹不掉的。
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老人最思念的是爱妻吴健雄。由于记忆力衰退,袁家骝似乎经常忘记妻子已经病故,言谈中不时会提到吴健雄:“健雄在哪?我能不能去看看她?”有一天,医院的护士问他饿不饿,袁家骝脱口而出:“我不饿,健雄饿了。”护理人员将袁、吴夫妇早年的一段纪录片放映给他看,当看到自己和妻子的画面时,袁家骝老人眼中立刻有了异样的神采,对着电视喃喃地自言自语:“健雄,你好吗……”看到这个情景,在场工作人员无不为之动情。
2003年2月11日,袁家骝老人走到了人生的尽头,陪伴在他身边度过最后时光的有匆匆从美国赶来的儿子袁纬承、儿媳露西·尼恩、孙女儿婕塔(中文名袁先洁)。他们伫立在北京协和医院的病榻前,看着老人安详的面容,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按照袁家骝老人的遗愿,他的骨灰盒运送到江苏太仓,和妻子吴健雄安葬在一起,永远不再分离。
§§第十章 白云苍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