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反光镜
刘邦在总结自己取胜的原因时说:“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取胜的真正原因。”
没错,刘邦以一介布衣起事,战胜攻无不克、勇猛善战的霸王项羽,绝非偶然。一个没多少文化的“粗人”,正因为用对了人、会用人,才创下了汉室天下。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学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
刘邦性格豪爽,但不喜欢读书劳动,被父亲斥为“无赖”,说他不如自己的哥哥会经营,但他依然我行我素。长大后,刘邦做了亭长,在当地小有名气。他心志很大,在一次送服役的人去咸阳的路上,碰到秦始皇出巡,秦始皇坐在华丽的车上威风八面,刘邦羡慕得脱口而出:“大丈夫就应该这样啊!”
这样一个“无赖”,却得到了当地“名流”吕公的赏识。吕公有识人之明,见刘邦行事洒脱、不拘常理,断定以后必成大器,因而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吕后,汉惠帝就是她和刘邦的儿子。
称帝之路
“汉高祖斩白蛇”的故事就发生在刘邦做亭长时。当时刘邦为沛县押送徒役去骊山,徒役们有很多在半路逃走了。刘邦估计等到了骊山也就会都逃光了,所以走到丰西大泽中时,就停下来饮酒,趁着夜晚把所有的徒役都放了。而徒役中有十多个壮士愿意跟随他一块走。刘邦乘着酒意,夜里抄小路通过沼泽地,让一个在前面先走。走在前边的人回来报告说:“前面有条大蛇挡在路上,还是回去吧!”刘邦已醉,说:“大丈夫走路,有什么可怕的!”于是赶到前面,拔剑去斩大蛇。白蛇说:“你今天欠下的账总有一天要还的。你斩了我的头,我就篡你的头,斩我的尾巴我就篡你的尾,现在你把我腰断两截,我就在中间篡你的朝。”所以西汉传到平帝时,白蛇转为王莽,篡了汉朝。
大蛇被斩成两截,道路打开了。后边的人来到斩蛇的地方,看见有一老妇在暗夜中哭泣。有人问她为什么哭,老妇人说:“有人杀了我的孩子,我在哭他。”有人问:“你的孩子为什么被杀呢?”老妇说:“我的孩子是白帝之子,变化成蛇,挡在道路中间,如今被赤帝之子杀了,我就是为这个哭啊。”众人以为老妇人是在说谎,正要打她,老妇人却忽然不见了。
以上乃传说,多半是刘邦的御用文人神化所致!
公元前209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陈胜、吴广攻占陈(现在河南淮阳)后,建立了“张楚”政权。这时,沛县的县令也想响应来继续掌握沛县的政权,百姓对平时就不太体恤他们的县令很不满,杀了县令后开城门迎进刘邦,又推举他为沛公,领导大家起事。这一年刘邦四十八岁。
开始时,刘邦也不太顺利,最后终于兵临城下,到达咸阳东边的灞上(现在西安东),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只得献城投降,秦王朝至此灭亡。
刘邦进入咸阳城,以“关中王”自居。刘邦留恋豪华的宫殿,准备住下享受。樊哙劝他天下还没有平定,别忘了秦的前车之鉴。刘邦听不进去,直到张良亲自来劝,他才将军队撤退到了灞上。刘邦到达灞上之后,和当地百姓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其他秦朝的苛刻法律一律废除,这使他得到了百姓支持。
项羽在打败章邯,迫使他投降之后,领兵到了函谷关。见刘邦平定关中,把守函谷关,不由大怒,攻下函谷关后直奔咸阳,驻扎在了戏下(现在的陕西临潼东北的戏水西岸)。刘邦的属下曹无伤对刘邦很不满,暗地里派人向项羽挑拨说:“刘邦想在关中做王,将秦的财物都纳入私囊。”
项羽听了火冒三丈,其手下谋士范增也劝他趁机除掉刘邦。于是,项羽准备在第二天进攻刘邦。而刘邦走了项羽的叔叔项伯的“后门”,才消除了这场兵灾。后来,项羽又设下鸿门宴,想伺机杀掉刘邦,又幸亏项伯帮忙,刘邦才幸免于难。
鸿门宴后,项羽在咸阳城大肆屠杀,阿房宫被项羽放火焚烧。此后,项羽分封各路将军为王,共封了十九个诸侯王。刘邦被封为汉王,领地是巴、蜀和汉中共四十一县,国都为南郑(现在的陕西南郑)。项羽自封西楚霸王,楚王被尊为义帝。
分封完后,项羽让大家到各自的诸侯国去,刘邦也只好到南郑。项羽只给了刘邦三万军队,后来又有一些人追随他到了南郑,但总兵力也还不足十万,暂时无法和项羽抗衡,只能坐待时机。为了消除项羽对他的猜疑,也为了断绝其他王侯从汉中袭击,张良建议刘邦将通向汉中的栈道烧毁了,表示再也无意出兵,以麻痹项羽。项羽亦率军东归。五六月,齐国贵族后裔田荣不满分封,赶走齐王,杀死胶东王,自立为齐王。刘邦乘乱重返关中,击败章邯,迫降司马欣、董翳,并用计欺骗项羽,使其相信自己取得关中后已心满意足,再也不会东进了。项羽放心去攻打田荣,对西边没有加强防范。十月,刘邦挥军东出,拜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以为义帝发丧为名,派人联络诸侯,公开声讨项羽,拉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
刘邦东进之后,曾经趁项羽和齐、赵交战之机拿下了河南,攻克洛阳,然后挥师东进,攻下了彭城。原先项羽打算在平定齐和赵后再和刘邦决战,但见刘邦攻下了彭城,便领精兵三万急行军赶回,趁刘邦设酒宴庆功之机,在清晨发动袭击,一天之内便将汉军打败,在汉军撤退时,项羽又追杀消灭了十几万人。而到了灵璧(现在安徽宿县西北)东边的濉水项羽又追上,又消灭了十几万军队。项羽还抓了刘邦的父亲和妻子、孩子逼刘邦就范,说他再不退兵就把他父亲煮了做肉羹喝。刘邦当真是个狠角色,居然面不改色地说到时候分他一碗!
刘邦退到荥阳之后,得到了萧何的增援部队,韩信也收拢被打散的军队会合。汉军又重整旗鼓,在荥阳的南边打败了项羽的军队,两军在荥阳一带开始对峙。后来,刘邦策反了项羽的大将英布,分化了项羽,也使项羽因为要分兵镇压而削弱了兵力。但项羽毕竟不是一般人物,他派兵侵扰汉军的运粮通道,最终将荥阳的汉军围困起来。刘邦无奈,只好向项羽求和,提出以荥阳为分界线,荥阳以西为汉,项羽想答应刘邦,但范增不同意,说现在正是消灭汉军的好时机,错过这个机会,放虎归山,就后患无穷了。项羽于是又开始攻打荥阳。刘邦见范增从中作梗,就采用了陈平的离间计,使项羽逼走了范增。
范增走后,项羽加紧进攻荥阳,刘邦也设法从荥阳突围。大将纪信自告奋勇,替刘邦向项羽假投降,让刘邦趁机逃脱。纪信乘坐着刘邦的车出东门诈降,刘邦则从西门出城突围。纪信果然将项羽的大部分军队吸引住,结果项羽没有抓住刘邦,一气之下将纪信烧死了。
楚汉双方对峙了十个多月,因为有关中和蜀地的支援,刘邦逐渐占了上风,而项羽则兵源、粮草不足。项羽和刘邦讲和,以鸿沟(现在河南荥阳、中牟和开封一线)为界,东西分治。然后,项羽将刘邦的父亲和妻子、孩子送还。
项羽领兵东返,刘邦也打算领兵回关中。张良和陈平则极力劝说刘邦趁机灭掉项羽,因为这时项羽兵不精、粮不足。刘邦命令追击,同时派人命韩信和彭越火速集结,合击项羽。
公元前202年10月,刘邦追上了项羽,但到了固陵(现在河南太康西)时,韩信和彭越的军队还没有到达。项羽向汉军猛烈反击,将汉军击溃。刘邦只得坚守不出,张良说如果能给韩信、彭越封地,他们定会火速进兵。刘邦马上派人许诺韩信和彭越击败项羽后封他们为齐王和梁王。韩信和彭越答应立即进兵,汉军会合各路援军共三十万,和项羽决战垓下。最终,项羽自刎而死,楚汉战争结束。
汉承秦制
公元前202年,刘邦正式称帝,建立汉朝。开始刘邦将都城定在洛阳。后来,一个叫娄敬的士卒从山东赶来见刘邦,说刘邦得天下和先前的周朝不一样,所以不应像周朝那样以洛阳为都城,应该到关中定都,这样便可以在秦地固守险地,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他的意见遭到很多人反对,张良则同意娄敬的建议,他说关中是“金城千里,天府之国”,退可守,攻可出。刘邦于是将都城迁到了长安。
统一中国建立汉朝之后,刘邦以文治理天下,征用儒生,诏令天下,广泛求贤。汉朝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是秦朝的延续。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实行郡县制,同时废除了秦朝的苛刻法律刑法。刘邦命萧何参照秦朝法律“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即“汉律九章”。这是在战国时期李悝所制定的《法经》六篇(盗法、贼法、网法、捕法、杂法、具法)基础上补充了户律(户口管理、婚姻制度和赋税征收)、兴律(主要规定征发徭役、城防守备)和厩律(主要规定牛马畜牧和驿传方面),一般所说的汉律就是指《九章律》。刘邦重用叔孙通整理朝纲,叔孙通制定了一套适合当时形势需要的政治礼仪制度,撰写了《汉仪十二篇》、《汉礼度》、《律令傍章十八篇》等仪法法令方面的专著,为汉朝的建立和巩固起了重要作用,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另外,还实行分封制,即分封诸侯王到地方建立诸侯国和王国。最初,分封的是异姓王,如韩信等人。不过,到后来只剩下了长沙王吴芮,其他的基本被杀。消灭了异姓王,刘邦又封了九个同姓王,都是刘邦的儿子、侄子和兄弟,并誓言不再封异姓王。但后来的事实则惨痛地证明,同姓王也不见得保险,该添乱的时候也“当仁不让”,而且情节之恶劣并不亚于别人。
在法律思想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以法家思想为辅,取消秦朝“严刑峻罚”的做法,废除连坐法及夷三族,提出了“德主刑辅”。即以教化为主,刑罚为辅,达到宽柔相济、严松相当的统治效果。
在经济上,刘邦废除秦朝苛法、豁免其徭役减轻人民的负担,如减轻田租,什五税一;释放奴婢,凡民以饥饿自卖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解放生产力,让士兵复员归家,给予他们土地及住宅,使他们从事生产劳作,迅速恢复提高国民经济。同时,鼓励生育,扩大劳动力;大力发展农业,抑制打击唯利是图的商人及残余的奴隶主阶级。刘邦还接受娄敬的强干弱枝的建议,把关东六国的强宗大族和豪杰名家10余万口迁徙到关中定居。刘邦使百姓得以生息,民心得以凝聚,国家得以巩固。
在发展文化事业方面,刘邦建立规模宏大的“国家图书馆”天禄阁、石渠阁等。
刘邦采取的宽松无为的政策,不仅安抚了人民、凝聚了中华,也促成了汉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到高祖刘邦末年时,经济已经明显好转,天下新定,人民小安。不仅使饱受战乱的中国得以休养生息,还开创了以后“文景之治”的富裕,奠定了武帝反击匈奴的坚实基础。
巩固皇权
却说当年的无赖、如今的皇帝刘邦陛下,虽然位列九五、富有天下,却一点都不轻松。事太多了,丝毫不比打江山轻松。那些功高震主的异姓王简直就是他心尖上的刺,挠得他又痛又揪心。这帮人有兵有将,本事又大,功劳又高,特难伺候。有的还心里存着这样的想法:你刘邦能有今天,老子可没少出力。凭什么你当皇帝,我做王?咱是不是该调个个儿?
这帮人已经够头疼了,另外一些不大不小的将领也不让人省心,经常为功劳大小和赏赐多少争斗不止。还有原先六国的后代也不能掉以轻心。在中央,丞相的权力也对他这个皇帝构成了威胁。权力这个东西,自古以来就是个魔咒。没有的时候拼命想得到,得到了之后又得费尽心机地守住。一生都在为它钻营,不胜其累。刘邦直到死,都在为这些事操心。
为了巩固皇权,刘邦首先向异姓王开刀。公元前201年,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在各诸侯王到陈县(现在河南淮阳)聚集拜见时将韩信抓获。韩信大声喊冤:“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刘邦因没有证据,便释放了他,但降为淮阴侯。
第二年,韩信谋划让陈豨在外地反叛,使刘邦亲自前去平叛,然后自己在都城袭击太子和吕后。但事情败露,被吕后斩于长乐宫。之后,其他诸侯王如彭越等人也被消灭,只剩下了长沙王吴芮。
对于其他将领,刘邦也颇费心机。一次,在洛阳南宫,刘邦看见众将坐在沙地上不知在说什么,问身边的张良怎么回事,张良说他们在谋反。刘邦问为什么,张良说怕他以后不会封他们高官。刘邦又问怎么办,张良就问他最恨的人是谁,刘邦说是雍齿,因为他虽然功劳多,但太张狂,自己曾经想将他杀掉。张良听了就让他封雍齿为侯,这样,大家就觉得被刘邦记恨的雍齿都能受封,他们就更不用着急了。于是,刘邦大摆庆功宴,封雍齿为什方侯,还当场命丞相和御史抓紧时间草拟论功行赏分封的名单。张良的计策果然奏效,众将的心都安定了。
对于六国的后裔,刘邦则将他们和地方的名门望族共十几万人全部迁到关中居住,置于中央控制之下,消除了后顾之忧。
就连一心跟着他打天下、忠心耿耿的萧何,也遭到了刘邦的猜忌。功臣一直是种尴尬的角色,既需仰仗,又得顾忌。像范蠡那样功成之后全身而退的太少,多数还是去享受自己的功劳。而要享受就得付出代价,跟皇帝经过另一轮磨合。刘邦平定了黥布叛乱回到长安后,萧何提议把上林苑开放,让百姓去耕种,因为上林苑基本上已经荒芜,并不是养兽供皇帝狩猎的地方。刘邦一听就恼了,硬说萧何拿了商人的贿赂,所以才替他们说话,借百姓之名为商人牟利。刘邦将萧何关进了监狱,几天后,有大臣问丞相犯了什么罪,刘邦却为自己狡辩说:“原先李斯做秦国的丞相,凡是功劳都归始皇,不好的事都由自己承担。但现在丞相萧何却接受了商人的贿赂,替他们求我开放上林苑,收买人心。因此要治他的罪。”通过打击元老功臣萧何,刘邦在削弱相权的同时将皇帝的权力提高了。萧何毕竟是个聪明人,最后想出了“自污”的方法来保全自己,终于让刘邦放了心。
公元前195年,刘邦病逝,终年62岁(虚岁),葬于长陵,谥号高皇帝,庙号高祖。
弥留之际,吕后问他死后人事的安排,刘邦说萧何之后用曹参,曹参之后用陈平,让周勃做太尉。吕后又追问以后怎么办,刘邦有气无力地说:“以后的事你不会知道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布衣天子,自此走完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帝王术启蒙
知人善任——好上司的基本素质
刘邦最大的优点就是会用人。用韩信带兵,张良出谋,萧何保后,而他自己则居中心指挥若定,终成大业。知人善任,是作为一个好上司的基本素质。能清楚地知道下属的能力,知道他能做什么、善于做什么,如何调动他的积极性,有什么弱点。事必躬亲的领导绝非好领导,作为一个领导,掌握一批人才,把他们放在适当的位置上,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作用,双方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
用人的原则:
1.不拘一格
刘邦的领导班子里什么人都有,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士,萧何是县吏,樊哙是狗屠,灌婴是布贩,娄敬是车夫,彭越是强盗,周勃是吹鼓手,韩信是待业青年。但组合得当,就成了最有战斗力的王牌军。在职场上,学历不是唯一的用人标准,应该更多地看到潜力、能力等硬件因素。
2.不涉私情
办公室里必有“派系”。拉帮结派是人的“本能”,无法消灭。做领导,有义务抑制派系的泛滥,却绝对不能因私人情绪而影响到大局。这个人本来不是“你的人”,但又确实有本事,完全没必要压制他。职场是一个功利场,谁都不会对谁绝对的忠心耿耿,要说忠诚,最忠的只是自己。搞不好有一天他就能为你所用。再说,一个当领导的小肚鸡肠也太不成体统,怎么能赚取人心呢?
3.尊重和信任
尊重比面包更有战斗力。“人才”不会甘于做“奴才”,在现在这样一个开放宽松的社会环境下,他们不会因为你是老板而无原则地受气、委屈自己。一个有能力的人,固然会要求应得的报酬,但更需要尊重。得到了这些,他会回报你同样的东西以及加倍的努力,在成就自己的同时也达成你的心愿。
既然用了人家,就应该给予足够的信任。如果一天到晚不停地猜忌,一会儿担心他钻你的空子,一会儿又觉得他以权谋私,大家都会不胜其烦。结果,只能是“逼走”人才。
4.让下属人尽其才
人尽其才是用人的最高境界。用他的长处,放在合适的位置,规避他的弱项,才是有价值的用人之道。
①气量狭小的下属不能堪以大任。
②用有抱负的下属做拍档,成就大事。
③把任务交给勤于思考的下属执行。
④性情偏激者、轻易许诺者慎用。
⑤不“抛弃”中规中矩做事的人,他们做事反而不容易出差错。
⑥发掘下属的潜力。
5.会“拔”善“压”
人都有弱点,特别是一些恃才傲物的能人,性子桀骜不驯,常人很难压得住。而作为一个领导,“压”住他是“管理”他的先决条件。对这类人,使领导架子、打官腔,是不管用的。一不小心让他造了反,就得不偿失了。像韩信这样的能人,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就曾经干出过“威胁”刘邦的事。因此,好的领导应该会“拔”——知道在适当的时候拔高他、提升他,让他更充分地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也领悟到领导的用心良苦;还得“善压”——明白在什么时候灭灭他的嚣张气焰,直接攻击他的软肋。他们所得意者,无非就是自己的专业能力。而再强的专业能力,也不是无懈可击、全无对手。
当个好领导,是一门学问。知人善任,也是为人上级者成就自己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