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沉思中回过神来,刘协发现外面似乎没有了兵器声和钟鼓声,原来他们已经打完战了,自然也是个平局,只是不知道又有多少人死于刀箭之下。据记载,他们的这场交兵持续了五十多天。刘协可不愿意这样一直等下去。
又过了许久,李傕才命人送来一点粗茶淡饭、冷炙残羹,怠慢之极。刘协也知道自己身处险境,自保不暇,敢怒不敢言。好在他已经饿了半天,只喝了一小碗姜汤,肚子里早已呱呱乱叫。刚才思考时还没觉得,现在一停下来,才发现独自真的已经很饥饿了。饭菜虽然难吃,吃上去好像也还不错。吃完饭,却见进来两个人。原来那个文士,乃是太医吉平,就是后来下毒毒曹操的忠臣。刘协以为是文士打扮,没想到却是太医服饰,那也只能怪自己见识浅薄了。
进来的两个人,抢到刘协面前,扑通跪下,“臣杨琦、朱皓叩见皇上!”刘协学着电视剧里的样子挥了挥手,口中说“平身!”杨琦四十多岁,而朱皓则只有三十岁左右。
只听得侍中杨琦说到:“太尉杨彪、右车骑将军朱儁约同百官前往郭汜营中劝和,被郭汜全部监下。臣等听说皇上龙体欠安,于是与众大臣找郭汜讲理,要求前来探望陛下。郭汜不肯,臣等不避生死,一定要出营。郭汜没办法,便准臣等二人前来探视。今见陛下龙体康健,臣等不胜之喜!”说罢,跪在地上痛哭不已。
那朱皓也跪在地上,放声大哭:“臣父等前往郭汜营中劝和,被全部监下。臣父向来刚烈,当即发病,现在已经死于郭贼营中!请皇上为臣做主!”在地上叩头不已。
刘协不禁暗叹,自己此时自古尚且不暇,又怎能为你做住?只怕是气疯了吧?可是又不能不有所表示。于是对朱皓道:“汝父为国奔波多年,今一旦殁于王事,朕不胜哀悼!现追封为钱塘侯,谥‘忠勇’。眼下时局混乱,且待他日平乱之后,以侯礼葬之。朕封你为破贼校尉,以彰父功。卿不如在朕身边,为朕效力。”
朱皓跪谢,“臣谢皇上。愿效犬马之劳!”刘协大喜,这可是自己吸收的第一名人才。据史载,195年东汉朝廷改派朱皓代替诸葛玄任豫章太守,恐怕就是在这之后的事情了。这人既然能做太守,又是名将朱儁之子,恐怕或多或少也有点才能吧。可惜眼下没什么机会让他展示一下。还是先放在身边,什么时候有机会在看看他的能力吧。
却说侍中杨琦止住哭声,低声对刘协说道:“臣看贾诩虽是李傕心腹,但其实未尝忘君,陛下何不谋之?此次臣等得见陛下,便是此人放入。”刘协点头会意,心想“此人倒还有点识人之明”,用来做个“球探”看来倒还不错。对他说道:“朕身边乏人,且在朕身边听用。”杨琦拜谢,从此跟在刘协身边。
君臣正在谈论贾诩,就见贾诩进来拜见。其人布袍纶巾,俊脸微须,步幅碎小,一看就知道智珠在握,行事谨慎。原来贾诩听说皇帝曾经晕在帐中,只怕会出什么意外,所以亲自来探视。刘协自然知道他谋略过人,只是他的出谋之道,乃是先自身,其次主公,再时政,最后才是国家社稷,自己若想他为国效力,只怕要花点力气。不过既然这种人明哲保身(其实就是贪生怕死),也就不是没有弱点。如果针对他的弱点下药,相信还是没什么问题的。史书上自己“泣谕诩曰:‘卿能怜汉朝,救朕命乎?’”,虽然能博得同情,只怕自己从此就少不了要带上“懦弱”的帽子,要想再用他,恐怕就不可能了。所以自己一定要另想办法。
且说贾诩问候之后,见皇帝没什么事,就要出去。刘协连忙对他说:“贾卿留步,朕有话说!”挥手示意其他人出去。贾诩惊疑不定,连忙跪倒,望着刘协。刘协等人都出去了,便让他起来说话。贾诩说什么也不肯,还是坚持跪在地上。刘协知道他行事谨慎,也就由他。见他这样小心翼翼,决定下一副猛药。当下对贾诩说:“汝为保全自己一命,说李傕、郭汜率众进犯长安,京畿之地因此一言而送命者不计其数。为保全一人之身,而得罪天下,心里不感到惭愧吗?”
这句话说得就很重了。贾诩大惊,叩头不止:“臣万死!请皇上赐罪!”
刘协暗笑,自己现在哪里敢动李傕的人?要的就是让他有罪恶感,好让自己再下说词。于是接着说:“汝造此罪孽,获罪非小。然而仔细追究起来,乃是司徒王允不许李傕、郭汜等人上表求免,而朕其时年纪尚幼,不能有所决断,以至大乱又起。王允铸成大错在先,因此你也不是不能原谅。”把原因推在死去的王允身上,也只好对不住这个灭董卓的有功之臣了。
贾诩听说皇帝把过错推在别人头上,好像看到了曙光,又惊又喜。
刘协把他的神情全看在眼里,见说的话有效,暗喜。“此乱因汝而生,若能因汝而平,尚可将功赎罪。否则他日有何脸面见天下人?”
贾诩听到自己可以将功赎罪,自然一百个愿意。以他谨慎保身的性格,当然不敢随便得罪人。现在他已经得罪了天下,那当然要想办法补救。现在有了个将功补过的机会,那是一定要抓住的。当下拜伏于地,“固臣所愿也,陛下勿言,容臣徐图之。”
刘协的本意可不只是要他救命,指望能让他为自己效力。于是接着说:“李傕、郭汜之人,刚愎自用,只怕不是个明主。何况随董卓入京以来,所犯之罪,罄竹难书,虽夷其九族也不过分。卿为其同党,只怕日后也脱不了干系?”一番话说的贾诩满头大汗。饶是以他的智计,也是心中惶惶。叩首问道:“愿陛下指教一条明路。”
刘协见他吓成这样,心中发笑:“朕不自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不欲以九五之尊,受制于他人。朕听说汝智计过人,不如效忠于朕,他日中兴汉室,亦能名标青史,千古流芳。”
贾诩听了刘协这些话,既能免罪于天下,得保其身;又能立功于乱世,留名于青史;皇帝想要中兴汉室,胸有大志,日后自己必然能得用武之地。想到这些,再无话说,拜了四拜,“臣惟命是听,愿效犬马之劳。”
刘协大喜,这可是自己钓的第一条大鱼,当下扶起贾诩,曰:“文和请起。朕得文和,所愿必能成功!”
当下两人在帐中商谈,决定贾诩仍然到李傕营中,不仅可以知道各方动向,而且也可以第一时间知道对皇帝的事情。万一将有所不利,也可第一时间暗通消息。而且李傕向来信服贾诩,虽不是言听计从,可也会给点面子。贾诩便可以乘机挑拨他的部下,分其势。最好能再招降几个谋臣武将,扩充下自己的实力。刘协便问贾诩关于杨奉的情况。原来杨奉此时正是李傕手下七个部将之一,为人刚直。至于他手下是否有徐晃这个人,贾诩说没听到过。可能此时还不在杨奉军中吧,否则他那么勇猛的将领,没道理连贾诩都没听到过,毕竟贾诩也是李傕军中重要的谋臣。至于李傕,历史上他是在几年之后的长安死于段煨之手,刘协可不想让他多活几年,最好马上能抓到处死,否则也太没天理了!
和贾诩畅谈良久,发现这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智计百出不说,也具有过人的胆量。而见事极明,眼光犀利。果断的判断力,审时度势的变通,小心谨慎的为人处事,都是与众不同。得到此人为手下,怪不得连曹操都很赏识,不计前嫌,把贾先生示若上宾。像他那么睿智谨慎的人,真奇怪当初怎么会在董卓军中。以他看人的准确、判断的果断,出道时怎么会选了董卓这样一个主公?难道他是徐庶第二?或者百里奚第二?一个母亲被押,一个家里至贫,才会选错了君主。可贾诩看上去也不像啊!据史料记载,贾诩一生当中换了好几次主公,看来也是个命途多舛的可怜人。这个问题可真的是很难想清楚。
两人密谋许久,之后贾诩便拜别。今天得遇明主,步履也好像轻快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