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帝又得大将文聘,尽欢而散。便让文聘第二天到住处一叙。文聘允诺。
第二天,文聘来到小院,见礼已毕。献帝道:“文将军既已效忠朝廷,便当竭诚相待。朕即是当今天子。此次微服出巡,专为荆州名士而来。初到此地,便得将军,不甚之喜。”便封文聘为偏将军。贾诩等把皇帝私访的缘由说了。文聘见皇帝如此信任,心里感激,连忙行了大礼。众人分别坐下。
献帝道:“朕闻荆州多贤,因此前来,恨未有所见。将军自幼居于此地,必然有所耳闻。”
文聘道:“荆州未经战火,各地贤士多有避难此地者。末将喜于交游,多曾熟识。袁术、刘表亦曾礼聘诸人,未有愿仕官者。”献帝之道所谓“不愿仕官”大多是因为看不上刘表不思进取,而且“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或者是袁术的骄纵自傲,因此推托不愿仕官。看来自己倒很有机会。
于是问:“此地名士云集,愿闻其名。”
“颖川荀攸避居荆州已有多年。小将多曾熟识。”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找了多日没找到的荀攸,终于有机会出现。
原来此时荀攸改名托身于宛城富户蔡氏家中为教书先生。那蔡氏是荆州豪族,蔡瑁等人就是他们一族,与刘表关系密切。因此荀攸在他家教书,平日能尽快了解时局变化。只是他身为教书先生,要进去访谈多有不便。侍中杨琦献上一策。献帝大喜,便命杨琦依计行事。
且说这天荀攸正在授课,东家有书童过来道:“有人自陈留而来,言是先生从叔荀彧派来下家书。现在外面求见先生。”荀彧荀攸叔侄俩曾约定遇到明主互相引荐,久闻他在曹操军种做谋士,看来是来引荐自己了。连忙禀明东家,出门接见。
那人道:“小人是悦来客栈的小二。日前有位客官到小店住店。因远行劳累,病倒在小店。特命小人来报知先生,说是先生从叔荀彧派来下家书的,请先生移步一见。”荀攸不疑有他,跟着店小二便走。渐渐走到一个小巷,心下疑惑,停步不前。
那人道:“客栈吵闹,养病不便,因此客官托小店寻了这处僻静小院养病。先生不必多疑。”荀攸听了觉得有理,便随着他进了院中,来到一间厢房里。
却不见有人在榻上。听得后面一阵笑声传来,“久闻先生才名,今日得见,足慰平生。”
转过身来一看,是个十六七岁的少年。龙行虎步,气势非凡。连忙道:“在下听闻家叔派人下书,特来一见。还请见告。”
献帝道:“先生隐居大院,虽欲求见,不得其便。因此使人邀先生出来一见。得罪之处,尚请见谅。”
荀攸见不是荀彧家书,未免失望。虽然不爽,但见这人再三赔罪,因此一丝不快也消失了。且见他虽然年幼,但却一脸精明之色,不敢怠慢。两人见过礼,分宾主坐下。
献帝道:“在下刘洪,奉天子之命,特来求见先生。”
“不敢不敢。”两人先谈论些历史时局,又谈论到文聘,渐渐熟悉起来。
“请恕在下冒昧。某有一事不明,请问先生。当今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若欲倡信大义,中兴汉室,当用何策?”
“大汉兴旺四百年,眼下虽然微弱,民心尚存。若欲中兴汉室,必先重整朝纲,勤修国政。修耕植,蓄士马,而令诸侯相攻。抚其顺,而攻其不顺。抚之而知恩,攻之以立威。恩威并济,诸侯必服。待诸侯疲痹,或遣使纳降,或以军相攻,天下可定也。”
献帝听了大喜。道:“当今天子求贤若渴,久闻先生大名,特命某备聘贤之礼,迎候先生。”命人拿出一些金银,以及一封信。荀攸拆开信看,言辞恳切,其中数语:“方今天下大乱,智士劳心之时也,而顾观变蜀汉,不已久乎!”
荀攸道:“在下智短,只怕不堪一用。”
献帝道:“先生言重。此处有现实多名,容为先生引见。”贾诩等人进来,献帝一一为他们介绍。荀攸见这些人都为天子近臣,现在却对这刘洪如此恭敬,只怕此人颇不简单。不由犹豫,万一此人有异心……
犹豫良久,终于忍不住,道:“在下蒙天子厚礼,必当尽力。斗胆请问大人:在下是在朝为官,或是属大人调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我是皇帝的人呢,还是大人您的人?
君臣等一愣,献帝道:“明人不说暗话。卿既已投效,实不相瞒。朕即为当今天子,仰慕先生大才,特地微服前来访求。”荀攸连忙叩头:“臣不知皇上驾到,有失远迎,请恕罪!”
献帝拉起来,便封荀攸为军中参谋,与贾诩共赞军机。吩咐杨琦上酒庆贺。
之后荀攸回到蔡氏家中,辞去教书之职。第二日便搬到这个院中,与贾诩等一处。文聘没有家室,便请献帝等搬到他家中。于是众人一起到文聘家中居住。君臣日夜谈论,毫不知倦。
献帝又问其他名士。荀攸、文聘道:“不劳陛下,臣等愿为陛下招揽。”
“不知更有何人?朕愿闻其详。”
荀攸道:“赵俨字伯然,颍川阳翟人也。避乱荆州,与杜袭、繁钦通财同计,合为一家。杜袭字子绪,颖川定陵人也。曾祖父安,祖父根,著名前世。袭避乱荆州,刘表待以宾礼。同郡繁钦数见奇于表,袭喻之曰:‘吾所以与子惧来者,徙欲龙蟠幽薮,待时凤翔。岂谓刘牧当为拨乱之主而规长(者)委身哉?子若见能不已,非吾徒也。吾其与子绝矣!’钦慨然曰:‘请敬受命。’袭遂南适长沙。钦亦辞表不就,移居宛城。臣请为陛下致之。”
献帝也听过这几个人的名头,便命荀攸前往礼聘。不数日,果然与赵俨、繁钦入见。原来俨闻得献帝平定叛乱,选贤任能,谓钦曰:‘天子应期命世,必能中兴汉室,吾知归矣。’恰好荀攸来聘,因此同来。献帝与语,大悦。又以杜袭远避长沙,不得相见,颇以为憾。钦曰:“若陛下必欲一见,臣请为陛下招之。”于是写书,让繁钦前往长沙寻找杜袭。书略曰:朕思得贤才,命驾荆州。得见赵俨、繁钦,备言卿贤。朕不甚向往之。日夕迎候,以待卿归。
不久,繁钦从长沙寻得杜袭,诉说天子礼贤下士,又呈上皇帝书信。于是杜袭随繁钦北归。献帝接见,殷勤致意。
杜袭又道:“臣才智短浅,愿另举一人。裴潜字文行,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闻喜)人。因董卓之乱,避难荆州。愿陛下招而用之。”献帝即遣杜袭前往访查。不数日,访查得实,献帝也命人征聘。
裴潜又荐京兆杜陵人,杜畿,字伯侯。赵戬字叔茂,京兆长陵人,性质正多谋。初平中,为尚书,典选举。董卓数欲有所私授,戬辄坚拒不听,言色强厉。卓怒,召将杀之,众人悚栗,而戬辞貌自若。卓悔,谢释之。长安之乱,客于荆州,刘表厚礼焉,而不为所用。献帝大喜,命人前往聘任二人。二人也都前来。
杜畿赵戬二人又荐山阳高平人王粲,字仲宣,强记默识,善算术行文,长于诗赋。其祖为汉朝三公。献帝西迁时,王粲徙至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后到荆州依附刘表。刘表以王粲其人貌不副其名而且躯体羸弱,不甚见重。因此抑郁不得志,常与荆州士子嬉游唱和,寄情山水。献帝便作书使人招之。王粲乃辞别刘表,前来宛城。
献帝既得荀攸、文聘、赵俨、杜袭、繁钦、裴潜、杜畿、赵戬、王粲等人,各有大才,于是俱各封官。相互之间也慕名已久,深相结纳。此时的献帝,可以称的上人才之盛。计算时日,在荆州已经呆了一个月。于是打点行装,准备回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