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5年的年末,不少的中国人虽然依然生活的非常的清苦,但是至少已经可以过一个有衣穿,有一顿饱食的新年,这对所有的劳苦大众来说已经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而且现在为地主种地的农民也感到自己的日子好过了不少,因为现在不少太过苛刻的地主已经找不到人来为他们种地了,在过去,无论主家是多么的苛刻,但是农民为了一口维持生命的口粮也必须要咬牙干下去,毕竟和生命比起来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但是现在不一样了,现在只要愿意可以在北方找到矿场的工作,现在这些矿场全部比过去扩张了十倍不止,在南方可以找到工厂的工作,有纺织场,水泥场,钢铁场,皇家经营的一些场子,加上全国正在大修铁路,虽然这些工作都只能勉强保持两餐温饱,一年所得一般也比不上为人种地,但是这也毕竟已经有了选择,据说在有些地方已经有了可以领取工资的工人。
虽然在还可以支撑之前是没有一个农民愿意里离开家乡去追寻所谓的工人的生活,但是这种选择毕竟已经是正式存在的,这种存在本身已经是对农业的一种巨大的威胁了,如果这种事情不是发生在人力丰富又有巨大剩余的中国,实际上已经可能导致了危险的发生,这其实是奕詝的幸运,奕詝实际上也不是一个完人,他就没有注意到这种问题,否则问题出现了奕詝甚至都没有可以入手解决的办法,但是上天似乎还是比较眷顾中国,中国的工业化得以在一种相对平稳的状态下进行,而不是象人力惜缺的欧洲国家,几乎在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就直接导致了工业化进程和封建守旧派的对立,守旧派的利益受到损害直接导致了国家的不稳定。
另外还有就是中国毕竟还有着和国外在制度上的极大差别,皇权至上:欧洲也有这种说法,但是相比统治的稳固来说,世界上是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和中国相比,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中,留下的不仅仅是文化的那些发臭,腐朽的东西,聪敏的中国人和中国的统治阶层在长时间的对立和互相妥协中找到了稳固社会的办法,比如说:科举!平民可以通过这种办法进入到统治阶级,这等于给了所有的平民一个做梦的机会。
随着奕詝在位的时间渐长,奕詝已经发现了自己的帝国也许不是象自己想象的那样的稳固,现在之所有还没有矛盾发生,只不过是因为守旧派的利益还没有受到损害,而奕詝在位期间也表现出一个强势君主的能力,使得一般的摩擦不足以闹到奕詝的面前,但是奕詝知道凭借自己的威望是没有办法长时间的压制这种不满的,尤其是在这种矛盾会渐渐的加大,而不满也会随着时间的渐渐加长而没有办法压制,那个时候爆发出来了,恐怕情况会更遭。
但是这也未必就是一种坏事,毕竟这也等于给了奕詝准备的时间:
1855年三月二十二日,在北京,奕詝亲自主持了“蒙养斋”再开的典礼,这次的典礼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参加(随着中英缅甸战争的结束,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现在在中国有不少的外国使节馆和外国记者),奕詝骄傲的对世界宣布,中国的科学院的再次的开放,全名——蒙养斋算学馆,奕詝特地淡化了算学的名字,只是以“蒙养斋”称之,这也是为了其他的科学体系获得相应的地位,毕竟奕詝的一言一行对帝国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奕詝已经懂得如何的控制这种影响用与是帝国向有利的方向发展——虽然学会这种技能花费了奕詝非常长的时间,但是他毕竟还是学会了。
说到“蒙养斋”的再开在中国的科学史上可以说是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大事情,但是在当时的人们来说却必须要去查阅资料才可以知道这个被奕詝再开的“蒙养斋”到底是怎么回事:蒙养斋清圣祖康熙帝下令设立的,由三皇子胤祉负责组织,是康熙受到当时来到中国的“法国的数学家”们描述的法国的科学院的启发下,下令设立的,可惜的是,同样以个人兴趣为起点的“蒙养斋”却和法国的科学院的命运完全不一样,在康熙帝死后,“蒙养斋”就消失在历史之中,尤其令人感到惋惜的是当时的书籍也几乎全部损失在历史中,很多当时的康熙皇帝已经掌握了的知识,奕詝必须再一次的派人到国外才可以学习到。
奕詝每每想到这里心中总是有一种惋惜之情,这也是奕詝再次以“蒙养斋”命名未来的中国科学院的原因,当然在现在这座刚刚成立的科学院中,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奕詝派到国外回来的留学生和一些因为各种理由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不过奕詝已经开始下令寻找民间有任何特别手艺的民间人士,还有医术高超的医生,奕詝也准备把中国的各种科学技术编撰成书,流传后世。(这里不得不谴责蒙古人和满洲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伤害,当然其中汉人自己伤害的也不少)
“蒙养斋”的再开对当时的人来说,大多只是当成一件新鲜的事情来看待,对此奕詝并不在乎,事情只要做了就可以了,即便现在看起来效果非常的小,皇帝做的久了,奕詝也已经可以做到不计较一时间的得失,不以浅短的目光看待问题。
虽然在当时的中国人看来“蒙养斋”不算什么特别重大的事情,但是在那些外国的记者看来事情可不是这样:他们仿佛看到一个古老的民族被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过去看待中国想的是如何和这个四万万人的市场进行贸易,但是现在他们仿佛又有了一种可怕的想法:如果这四万万人通过工业化强大了起来,那么这个世界还有什么人可以阻挡他们,尤其是现在看起来,这个民族现在的帝王似乎是一个非常英明的人,在场观礼的欧洲人仿佛都可以看到奕詝对科学技术的执着,而奕詝登基后的种种行为仿佛也透露出他关注科学的态度,奕詝使用一切的方法从欧洲学习着先进的技术,凭借巨大的财力,他已经完全建立了自己的工业化的基础体系。
但是虽然欧洲人有着这种担忧,但是这个世界毕竟还是愚昧的人或者说自欺欺人的人占大多数,虽然不少人在后来在报纸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些可以说是最早的**********,但是当时的欧洲的目光几乎完全被正在进行着的卷入百万人的战争所吸引,在几年后除了少数几个有心人外,几乎已经没有人还记得这些言论,在未来,当这些预言一一得到应验的时候,不少人才回过头来发现了这些早年的文章中所蕴涵着的智慧,然后很痛惜的想:“如果是我的话,一定马上感觉到中国人的危险,而当时那些国家的统治阶层居然都没有发现”然后根据这得出结论:我是比当时那些国家的统治者更加聪慧的人物。何等的一相情愿啊!不过我相信很多人的想法都是这样的。
可惜的是历史是没有如果,当时的中国是受到欧洲世界追捧的,为的是在中国开放的庞大市场和巨大的贸易额中多分到一点,对欧洲国家来说,中国虽然也许会变的强大的,但是中国的强大起来,最多也不过是另一个俄罗斯,不少的欧洲人深信着这一点。
再来说说中国的铁路,中国的铁路类型是半合资型的,政府负担一半,个人也出一半,然后直接可以找人了,铁路局(奕詝新设)几乎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几年里都将是最忙碌的部门,有的时候奕詝必须再次感谢中国巨大的人力,在中国的工人的工资微薄到没有办法想象的地步,这也是奕詝拒绝外国人在中国投资的原因,想要在中国投资建场就必须入中国国籍,而入了中国国籍可不是很多人愿意做的事情(中国可没有“个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说法)不然大量外资的进入势必对中国刚刚起步的工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奕詝几乎不用付出任何的工钱就可以找到认真工作又没有怨言的员工,早铁路的花费中大部分用于材料的购买上面,这也刺激了中国几个工厂的效益,然后有人见这些开工厂的人赚了大钱,也开始试着投资工厂,然后铁路建设又有了更多的材料,总之是一种良性循环状态,奕詝满意这种状态。
最后1854年中国的财政收入终于有了令奕詝满意的表现,奕詝想着如果这种增长势头在保持个两年的话,自己也许就可以进行最花钱的教育投资,哪个时候就是中华民族真正立于世界之林的时候,不是凭借巨大的人数,而是凭借个人的素质,虽然这种情况看来还要很久才能出现,但是奕詝相信一定会有这样的一天——奕詝深信。
P.S:电脑出了一点问题,严重到是不严重,但是换了个键盘,现在打字速度下降了至少20%,苦闷ing。最后要睡了,明天在修正吧,另外明天见朋友,如果喝酒的话可能就没有更新了,先事先说好,最后只要我还可以打字又有时间,我一定会更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