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望眼欲穿,终于等到了世博会在中国举办的这一刻。
我应在上海工作的学生邀请,于5月19日从福建飞往上海,观赏了举世瞩目的世博会。
一下飞机,我就迫不及待进入世博园参观。整整3天时间与世博园相依相伴,与世博园亲密对话。我一共参观了55个国家馆和25个省市馆。多么惊人的参观速度,连我自己也不敢相信。说实在,有的热门场馆,光是排队就耗掉三个多小时。我为了多看,起早贪黑,早上9点入园,晚上12时才离园,每晚不到最后一个馆关闭就不离园。当然脚力的透支是铁定无疑的,到最后一天参观尼泊尔馆时,排了队进了馆,就无法再登塔观赏了。但我还是深感快慰,因为世博会给予我太多太多的东西——科技文化、风土人情,无所不包。
回想几天来目睹各国经济文化领域的成果展出,还让我沉浸在深深的激动中。有的科技目前还无法普及,但我们却能在各个展馆先睹为快,率先感受现代科学技术的八面来风。比如各种智能机器人闪亮登场表演;而有的展品则是从远古时代走来的旧物品——树皮衣,它的历史可追溯到五六千年前。它见证了人类服饰由无纺到麻纺再到棉纺的发展历程。世博会不单让我见到未来,还让我回眸远古时代。
参观世博会,我一直在重温着“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这句老话。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博大精深常令人叹为观止。世博的精彩,科技的美丽令我终生难忘。
让人称奇的一座座形态各异的展馆,它们千姿百态、饱含寓意、各领风骚。设计师们在它们身上添加了本国本土的鲜明特质及各民族的文化元素和文化符号,让每个展馆都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气息。
来到印度尼西亚馆,馆顶有竹,馆壁有竹,廊道也有竹,举目四望,处处皆竹。简直是在一夜之间,万杆竹子齐集上海,共同撑持围拢起一座高大的展馆。
步入巍峨的中国馆,举头仰视,一根根端端正正的方木油漆成红色,传达着喜庆吉祥的气氛,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斗拱的出色使用更让全体中国人一眼就认出这是我们国家的场馆。
一座座展馆就是一座座建筑艺术品,它们犹如凝固的音乐各领风骚,在设计和创意上都以其独特之处引人遐想。
西班牙馆外部密布的古藤条穿织起一张大网,严严地罩着馆身。法国馆气派十足,新材料在建筑上的充分使用让馆体美轮美奂熠熠生辉。电梯将观众高高举起,直至顶层,而后再让你徒步绕馆下行几圈,路过各展位观赏展品。既能让人一一看清展览,又能领略建筑的新颖别致,从而留给观众强烈的美感和快感。
世博会除了会馆建筑风格迥异、让人称奇外,更让人深切感到各个国家都在尽力地展示自己,推介自我。有的宣扬自己国家拥有金色的沙滩、碧蓝的海水、婀娜的椰林,是旅游者的度假胜地,是情侣们度蜜月的首选之所。有的干脆毛遂自荐,信誓旦旦地宣称自己国家有着优良的投资环境和美好的发展前景,为国外投资者理想的创业乐园……
有的国家还特意派来能工巧匠,当场表演他们的看家本领。柬埔寨馆的织布女郎端坐在古老的织机前“唧唧复唧唧”地纺织麻布,石匠们在全神贯注地刀刻錾凿石像。土耳其馆里的师傅们正在烹饪美食、泡制咖啡。新西兰馆口3位年青木匠正在合力加工独木舟。有的馆里还有时装表演和10分钟免费按摩。
现场表演不单局限于技能特长的展示,更有大型的文艺演出,演员们载歌载舞,向来自全世界的观光者展示民间文化艺术,他们用歌声舞蹈和乐器促进了世界多元文化融合。
有的馆外,还游走着“笑脸汉子”,他们足有两层楼高,披着特制的花衣,摆动着瘦长的手臂,东张西望地在人山人海中漫步,给各个馆口排队进场的观众送上一份甜蜜的精神点心。
更为壮观的当数晚间的踩街游行,演出的彩车华美之至,不论是坐在彩车上的演员,还是在地面开路的仪仗队员和徒步表演的演员,个个美貌传情,在交响乐中尽情演绎着世博会的主题。
让人惊喜的先进的科技纷纷入驻各个展厅,单是机器人一项,就有好几十种。泰国馆里第三展厅放映的四维电影更令人拍案叫绝。戴上四维眼镜后,屏幕里桌面上的苹果滚落满地,直滚到我的眼前,我不经意伸出手来接取。一会儿水塘里的游鱼又向我们游来,当游到我面前时,我想紧紧抓住它时,鱼儿又不见踪影了。而正在炒菜的气味又飘过来了,屏幕上的大餐眼看已成,但等待我们的依然是“可望可闻而不可即”的失落感。而四维电影留给我们的回味才是隽永绵长的。泰国馆里的天空真有趣,说下雨就下雨,而且还下得逼真。
我曾在法国馆的6个悬在空中圆筒下驻足不前,尽情地做着深呼吸,不同的吊筒下能发出不同的气味:烧烤味,奶酪味,草莓味,柠檬味……它预示着人类随心所欲地调节居室的气味已成为可能,这又为无限美好的居室环境添上和谐的一笔!
在对生态环境的建设方面,新加坡馆和中国香港馆都有所体现。两馆的顶层露台都设置成花园,园中遍种奇花异草,展示湿地绿萍,让绿色一统楼顶。还有中国馆里用藻类制作燃料,用1350根LED发光管来体现城乡律动和意象竹林以及麦田景色的交替变幻,环保节能,为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开出一副“减压药”。
中国馆里最让我惊喜不已的是采用3D动画效果做成的“清明上河图”。这幅长128米高6.5米的画卷,画中活动着1068个古代人。他们在画面上或缓缓而行,或乘车骑驴,或奋力撑船,或提着灯笼串门,或肩挑重担上坡,或挑水背谷,或挑灯夜读,或结伴而行……图的下方是河流,水中波光粼粼,游鱼忽闪忽现。
让人喜出望外的是世界各地的稀世珍宝也不远万里来到上海与中国的国宝交相辉映。法国馆里陈列的世界名画,新西兰馆门口陈设的一块重达1800公斤、价值200万美元的绿玉石都是稀世珍宝。这块硕大无比的绿玉石,清水在玉面流过,温润的宝玉安安稳稳地蹲坐在展馆入口处,一任游客轻抚她嫩绿闪亮的脸膛。她也实在太重太贵也太温柔了。碧绿碧绿几近透明的玉石给入馆参观者们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女士们胸前的玉坠和手臂上的玉环在这块绿玉面前简直要汗颜得无地自容。还有河南馆里的镇馆之宝——用2300年以上的樟树树根雕琢而成的重12吨、由35个工匠花了5年时间完成的“大型城市景象根雕作品——清明上河图”,也可堪称一绝。
世博会,你让我亲切地感受到“四海一家”的温暖。五大洲的朋友们相聚上海,大家你笑我笑,亲切握手。世博园里,四海之内皆兄弟。大家不论来自大国小国,也不论民族肤色,大家重复最多的话是:“你好!”“欢迎你!”“谢谢你!”在参观世博会期间,我还有幸地邀请尊贵的阿拉伯黑人朋友和性格开朗活泼的芬兰馆的女解说员与我合影。有的国家馆和省市馆在我们参观完毕离馆时还赠送纪念品。文莱馆送给我们的是一块湿纸巾,别看这小小的一方纸巾,它承载着友谊和人文关怀,致使我不愿拆封使用,而是带回家转赠给暂时还无法前去上海看世博的同事。我每参观完一个展馆都不忘盖章,原本应盖在“世博护照”上,因现场没法买到世博护照,我只得用一本小本子,在参观游览完该馆后请他们在小本子上盖章,有的展馆还给我多盖了一章,数数印章数已愈百枚,它们多像一个个甜蜜的吻印在游览世博会的游客心上。
游览世博会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人其物其事都一一呈现在眼前。我希望中外人士能奔赴黄埔江畔,去共同见证体验千载难逢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
2010年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