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寅年正月初六,我们大学时同班同学乘兴登临福清仙井岩,去谒见那常年不干的“仙井”。
途中,我的脑海中闪过许多与“仙井”有关的景观:福建平潭的“仙人井”,看过之后,印象深刻。当我第一次见到那山顶中空而井下海潮澎湃怒吼的景象,我身不由己走到井底,又见一堆堆被海浪冲刷得一尘不染的青灰色鹅卵石时,方知其景之奇,不能不让人顿生疑窦:若非仙人所造所居,岂能是人力所为欤?我的思潮又涌上泰山,泰山顶上“皇帝饮水处”那口井,其水又浊又少,就是凡人百姓也不屑一顾,更何况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皇上。那样的井水,皇上一定不肯享用。
往事一闪而过,眼前脚下的石级越来越陡,我紧随队伍,使劲登攀,终于来到文昌阁。楹联书:“到此乡俨然仙境,入斯寺也是人间”,显然它也是对不辞辛劳登山的游客的一句慰问语和欢迎词。
转到阁后,笏石拔地而起,直冲云霄,伴随它的是古松翠竹。山间涌动着丝丝凉意,让我们分外精神起来。用心观景,景色正如题刻所状:奇峰异嶂连天碧,翠壁笏石映日红。
身临其境,不再有刚才从山下眺望山顶时那种高不可攀的感觉,那时旅途中莫名其妙滋生的一种畏难恐惧心理也被眼前所见美景一扫而光了。
可我们还是急切地找寻那口“仙井”,终于从游客的口中得知仙井正位于文昌阁右后方。我们穿栏过槛,鱼贯而行,列队朝见这口仙井。
但出乎我们意料,仙井并不显赫。它不大不深:伸开两臂就可把井口抱拢过来;水面距地平面也不过一米之多,井中之水充其量也才有一尺多深。
但须知,就是这其貌不扬的“仙井”,却常年不干不溢。无论下多大的雨,它都不满;无论旱情持续多久,它都不干。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常年保持一样水位,自唐顺宗永贞元年开凿之日至今。
我真不明白,莫非有位仙人在掌控着井水深度,让它由始至终拥有中庸平和之态?但它又像是一位经营有道的老者,给出的商品总有个定数,一旦被人买走一个,他又随即补上一个,整个货摊给人一种“从不缺货”的印象。
好一个仙井,你因何拥有这份含蓄这份神奇?在继续上山观景路上,我还沉浸在久久的思索中……
我不愿随从游客们七嘴八舌地从自然科学的原理去解释这个奇异现象,去破译它常年不干的密码。
我力图从更深层面去透过现象,剖析它带给我的启示。我明白了世间许多奇迹往往产生在不起眼的鲜为人知之处。从这口井,我悟及它不事张扬的低调,藏在深山老林默默修炼自己1200多年,这不能不算是一种安于寂寞啊!
登上向高亭,松风徐徐吹来,心境无比澄清。又一座坐落在山窝里的“向高书屋”进入我的视野。大凡有成就者都是在不受干扰而甘于寂寞的情况下修炼成才的。王侯将相如此,平民百姓亦然。
我所见的不事张扬、蜗居深山一隅的仙井,更让我体会到“平凡中孕育着不平凡”的道理。
一口仙井,一番哲理,诸多感慨!
2010年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