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了,送礼成风。
送礼并非坏事。有礼可送,也很风光。起码也说明家境富足,也同样沟通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传送着人间脉脉温情。于己于人,一举两得,不亦双赢乎?
民间常有送年送节习俗。记得幼时在家,每逢年节,大姐总往我家送礼,大人们习惯称其为“分年”“分节”。显然那些礼物不就是孝顺父母的吗?而且都是清一色的食品一类:白面、猪肉、鲜鱼、紫菜、干果……
随着时代的进步,那单纯的食品已难以表情达意了,于是华美的服饰、高档的消费品也频频亮相礼单中:皮衣毛裤风雪衫,手表电脑电视机,蜂胶鱼油卵磷脂。人们通过送礼,尽情释放着朝朝暮暮对父母亲友的感恩之情。
多少年来,送礼习俗不改,年年照旧。只是送出的礼品在质与量上大有水涨船高的趋势。连垂髫小孩在向大人索要压岁钱时也信口开河漫天要价,得送大张钞票,拒收小额零钱。那些长辈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别让小孩也陷入拜金主义的泥淖中。
送礼是好事,但强制人家送礼或斤斤计较礼物的价值,这显然偏离违背了送礼人的初衷。送礼固然能联络亲情,但自愿须列于首位。一切大大超越自我经济承受能力的送礼和一切包含以交易为目的暗示人家要送礼的行为,都为人所不齿,不值得肯定。更不敢再去提及那打着送礼旗号的龌龊的见不得阳光的背后的权钱交易、权色交易、钱色交易。
雪中送炭、雨中送伞,解人倒悬之急的送礼情深义重深得民心。支援危难困难中的非亲非故的人,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尤显送礼的必要和送礼人的慈悲心肠和高风亮德。应予以大力颂扬。
有社会在,有人群在,必有团体间个人间的礼尚往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彼此赠答更活跃了人际间的关系。只要不存抛砖引玉的念头也算是合于情理中堂堂正正的送礼吧。
送礼礼品多种多样:票子、车子、房子……“子”“子”之后再“孙孙”,无穷又无尽,令人眼花缭乱。但笔者想强调一点:礼重并非情意重,而礼轻也不见得情意就轻。王茂生给谊弟薛仁贵进酒,家境贫寒的王茂生以水代酒,同样表达了手足情谊。而古代国与国之间,往往奉行“先送轻礼后送重礼”的规矩。那耳熟能详的“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不也一样颂扬了礼薄情不薄的道理吗?
在受惠人眼中,不能只见礼不见情。倒要想想人家送礼的能力和动机,也像看书一样,要“于无字处读书”,看礼要于礼物外去细心洞察孰是孰非,谨防心怀叵测之徒的圈圈套套。大礼小礼当前,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光明正大的送礼,理应奉行“拿来主义”,千金不拒,片语也纳;而心怀鬼胎的马屁礼物,即便价值连城,也能不屑一顾,原封不动地退礼了结。在接受别人馈赠时,应像孔夫子一样洁身自好:“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食嗟来之食”。
但愿家家富足,年年有余,知足常乐。不以人家送不送礼而作为要否助人办事的唯一标准。让劳民伤财的“送礼”早日淡化,以致恬然隐退,而人间照样温情常驻、携手相帮、和谐亲密。“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能做得到吗?除非遍地水草丰美,除非天涯无处不良马。
我们并不希望正常的温馨的送礼寿终正寝,起码它也能帮人摆脱困境,造福一方。我们更热切希望新型的文明送礼也能以其优美的形态走进人们的视野:一丝微笑,一声问候,一次点头,一条短信……简洁轻松到极点,却又美到极致。这种送礼的方式,不也是一种爱的表白吗?那才是人人所称道的礼仪之邦的“君子之交淡如水”啊!
2011年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