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乘市内公交,突然司机来了个急刹车,一位站立的中年人随即向前倾斜,差点摔倒在地板上。正当车内乘客个个惊魂未定之时,中年人已大发雷霆破口大骂司机:“你懂不懂开车?不懂就给我滚!你有没有长眼睛?你……”司机一边继续开车,一边向乘客解释:“前方正好一辆小车横穿路面,不急刹车,就会撞车,请大家谅解。对不起。”车内有些乘客因未开过车,当然不理解司机的辩解,照样你一言我一语凶巴巴地声讨司机没完没了。
急刹车刹出了一条生路,避免了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司机非但得不到表扬,反倒忍气吞声含屈受骂。按理说,开车的与乘车的是休戚与共生死攸关的共同体,安全是车上人员的至高无上的利益。既然如此,看来也不太错的司机因何却招惹来这么多骂声?究其原因,就是乘客没有同司机间进行换位思考。如果乘客能作如是思考:要是我自己开车,遭遇同样险情,也同样会启用紧急刹车来避险。那双方肯定都能心平气和相安无事,也不至于引发像这次车内众口一词的训人骂人事端。
反过来,有的司机在闯下车祸时竟抛下伤员逃之夭夭,也是没有同伤员进行换位思考的结果。如果肇事司机能想到若那伤员就是自己的亲人或者就是自己,自己也能赞同别人如此不讲道德地来处置你吗?那么一经换位思考,事情的结果就不可能选择逃逸,或许还会积极抢救伤员呢!
有进行换位思考和没进行换位思考的结果是大不一样的。前者心中有别人,想别人之所想,急别人之所急。后者心目中只有自我,甚至把自我利益看得高于一切,这是典型的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者,毫无德行可言。
早年听先父谈过“巷子”产生的故事:
古代一个村庄,毗邻建屋的双方主人都为自家的房舍的宽敞舒适而寸土不让,以至有可能出现“墙靠墙无路走”的局面。要是这样,不单一代人,甚至代代人都将为边门无路可走而发愁。结果明智的一方采取宽容的态度,想到对方也应有路可走,主动先将自家房基退缩2尺,而另一方见对方礼让,一番反思后也还之以礼,也退缩2尺。原来巷子的出现是建屋双方主人在进行换位思考后相互礼让的结果。双方换位思考的结果是互利互惠,换来了世世代代出行的便利。
生活中可进行换位思考之处举不胜举,就看你愿意不愿意。
乘“祥子”车,乘车的和拉车的如能进行换位思考,就会出现上坡时乘车的人自愿主动下车以减轻拉车的艰辛;拉车的当遇上老弱病残者,也会拼尽全力奋不顾身拉车上坡,即便自己倒下也心甘情愿。这时他们之间的关系就不是纯粹的金钱与苦力之间的交易,而是一幅互帮互助互相体贴的文明画面了。
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多么需要进行换位思考。只有这样,我们的思想、我们的工作才能获得更大进步。
譬如可进行换位思考的双方有老板与雇员、教师与学生、上级与下级、官员和百姓……甚至连家庭中的长幼、夫妻、兄弟姐妹都可进行换位思考。一经“思考”,遇到不那么顺心顺意的事情时,大家心理也将会有一定承受能力,怨言也相对减少。在看待每个问题时也就会有了更新的视角:对人,多看人家的优点和长处;于己,则力争以身作则。
总之,事无巨细,一旦双方都能换位思考,必将产生互谅互信的新格局: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设身处地地多为他人着想,远离私心的换位思考是值得我们为之颂扬的。
2009年3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