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王子”与“音乐老人”
兴趣有哪些奥秘?
兴趣与人生的成功有怎样的关系?
在我们将要开始兴趣探秘的时候,我们不妨先来认识一个人,认识一个普通而又不普通的男孩。
你看,他正在朝我们微笑。从他胜利的微笑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一定是一个成功的男孩。
这个男孩名叫朱泽园。让我们从朱泽园的个人小档案开始,一起走近朱泽园。
姓名:朱泽园。
出生:1988年。
小学:南京天妃宫小学、深圳荔园小学、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初中:南京市外国语学校。
高中:南京市外国语学校。
爱好:物理、数学、英语、信息学。
……
爱好广泛的朱泽园,在小升初时,作为数学和计算机特长生,被南京外国语学校录取。初三时,就获得全国高中信息学奥赛银牌、全国高中信息学联赛一等奖。高一时获得全国高中信息学奥赛金牌第一,并收到清华大学的保送录取通知。2005年8月,他代表中国赴波兰,参加第17届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IOI2005),荣获金牌。
朱泽园是同学们心中的“金牌王子”。在南京外国语学校,只要他参加的竞赛,从未空手而归过。但是,每次竞赛获奖后他却十分低调,要求老师不要告诉其他同学,生怕会给同学们带来压力。而班上谁有了数学和计算机方面的难题,他总是主动地说,我来帮你。
回忆朱泽园的成长经历,班主任姚老师说,这个在计算机和数学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并不是个“书呆子”,他最大的特点是兴趣很广,在学校的英语节上,他还担任过话剧《拥抱世界》的编剧和导演呢。
朱泽园的妈妈说,儿子也很平常,也常会因为调皮和踢球挨批评。在学习上,并不是整天捧着书在啃,关键是儿子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
朱泽园谈到自己的获奖时说,我就是喜欢玩电脑。在记者采访时,他说得最多的就是“喜欢”两个字,喜欢学校,喜欢老师,喜欢学习。正是这种喜欢,让他走上了国际领奖台,捧回了奥林匹克金奖。
下面是一家报纸的记者与朱泽园的对话——
记者: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信息学奥赛的?
朱泽园:应该说是初一的暑假吧,从那时候开始接触信息学奥赛。之前,只是接触电脑。
记者:回想培训学习的过程,是不是感受很多?还有,你觉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朱泽园:是啊,感受比较多,这次的第一,对我也意味着很多。不过,如果说这次的成功是一坛美酒,那么,它只是我参与酿制的,有好多好多的人在帮助我,支持我。但成功的关键,我认为是兴趣,特别是信息学搞到这样的层次,需要的是兴趣。只要有兴趣,那么做题就是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你看,这个普通的男孩是不是有点不普通?走进朱泽园的生活,你最重要的发现是什么?我想,我们一定有了一个共同的重要发现——成功需要兴趣,兴趣推动朱泽园走向了成功。
下面,让我们的视点穿越时间隧道,从翩翩少年转移到一位耄耋老人身上。
面对下面这位慈祥的老人,请你尽最大努力放开自己的思路,看你能产生怎样的联想?看你会想到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就是这位老人,2006年5月26日,作客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成为节目主持人朱军的嘉宾。老人的名字叫史掌元。这张照片,也是中央电视台记者两年前在老人家乡访谈留下的镜头。
这不是一位老农吗?竟如此了得!你可不要小瞧这位老人,他也是一位平凡而又不平凡的老人呢!
这究竟是怎样一位老人?你也许没听说过这位老人,但是,你听说过著名歌唱家郭兰英、郁钧剑。在《艺术人生》的节目现场,两位歌唱家引吭高歌,美妙的旋律回荡在演播大厅,回荡在全国亿万人的心里。你听——
南山岭上南山坡,南山坡上唱山歌;
唱得红花朵朵开,唱得果树长满坡;
田坡林坡果树坡,绿草青青牛满坡;
南山坡上放声唱,唱得幸福落满坡。
这是一首诞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老歌《唱得幸福落满坡》。在那个时代,它曾唱红了大江南北,并被翻译传唱到许多国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40年后,这首优美旋律伴,再次响遍神州大地。
是谁创作了这优美旋律?这旋律与史掌元老人有什么关系?
一提起作曲家,人们脑海中就会产生一个定位的模式:蓄着长发,穿着前卫,满口吐着新词儿。你绝对不能想象,照片上的这位老人,就是一位音乐老人,就是一位著名作曲家,就是以作曲家的身份作客《艺术人生》的。著名歌唱家郭兰英、郁钧剑现场演唱的这首歌,就是史掌元老人作曲的。
史掌元老人现在已经八十五岁,本来足有一米八的个儿,由于岁月的浸蚀,使得整个身躯变得弯曲。他头戴一顶农村常见的老头帽,一件深色的而又肥大已变旧的马甲也难撑起他那削瘦的身体。通过老花镜,我们看到了音乐给老人的心灵带来的欢乐与满足。
就是这样一位平凡的老人,却成为中国第一位著名农民作曲家。
1920年,史掌元出生于太行山深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山西省昔阳县界都乡里安阳沟村。在这石头比土还要多的土地上,他们把自己的汗水毫不吝啬地洒进了土地,可土地产出来的粮食还没有洒进的汗水多。于是,他的父辈拿起锣钗唢呐,给有红白喜事的事的人家,吹吹打打,造造气氛,以换取二斤高粱、苞谷等糊口的食物。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了演奏民间乐器的乡村艺人。由于受家庭的熏陶,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史掌元就参加了村里业余剧团,与一群庄稼汉用旧曲新词宣传革命政策。这是史掌元艺术生涯的第一个起点。
史掌元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和石匠,扶犁种地,工山凿石,砌窑洞,是他的拿手好活儿。在互助组时,大家白天劳动,晚上积肥,有的轻年农民怕苦怕累,不时地抱怨,劳动热情不高。年方三十的史掌元看在眼里,气在心中,咱们积肥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能多打粮食,过去就是因为地力不足,粮食产量低,村里饿死了多少人?现在团结起来搞互助生产,你又怕苦怕累?尽管如此,史掌元没有直接去说服这样的轻年人,而是躺在炕上构思起来。第二天,一曲《积肥小调》在他口中一哼而出,很快在全村人中传唱。
1959年国家文化部,举办了一个全国业余歌手新作品大奖赛。根据参赛要求,歌词必须在《红旗歌谣》上选歌词。《红旗歌谣》是郭沫若、周扬二人合编的。这些歌词质量很高,都是好歌词。在这一本书上,史掌元反来复去的选了很多,最后选上了《唱得幸福落满坡》。史掌元的成名之作《唱得幸福落满坡》就这样诞生了。
史掌元说:“我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唱得幸福落满坡》是反映农村生活的。当时,村里正在搞植树造林,绿化,种果树。正在这个时间,《唱得幸福落满坡》这个歌词。恰恰反映了农村的面貌。我下地劳动,他们在一边休息,我在一边构思,用什么乐器奏,用什么旋律起,一边哼着歌词,哼一个旋律。用了五天时间这首歌就写完了。我先拿给我们俱乐部歌诵队的人,让她们来唱,大家说,很好,很好。不久,省里边下来征集全国业余歌手比赛的作品来了,我就把这首歌拿出来,让他们唱了唱,听了听,他们带回去了。他们拿回去,在省歌舞团找了一个刘甘瑜,她是唱山西民歌的,她唱了唱,就送到中央去了。送到中央后,评了半年多时间,最后评出来一个全国一等奖的歌曲。当时参赛歌曲是很多很多的。第一首是毛主席诗词《长征》,第二首就是《唱得幸福落满坡》,获得一等奖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就向全国播放这首歌曲,全国的各种报刊都在发表这首歌。获了一等奖,当时给了一把二胡,一张奖状。”
写民歌,唱民歌,演大戏,做导演,以至当村里业余剧团的团长,史掌元样样玩得爽,最让他上瘾的就是写歌曲。殊不知,在全国众多作曲家中,史掌元是唯一用简谱写曲子的作曲家,因为他至今还不会玩“五线谱”。尽管如此,只要能搞创作,无论是怎样劳累,他总有坐下来写作的闲情逸致,无论怎样的困惑,他总能静下来,构思的优游洒脱。无论怎样沮丧,他总面前对大山,引吭高歌。
然而,史掌元的前半生走过的是一段艰辛而苦涩的生活之路,前妻病故后,再娶,又故。再娶。先后三个妻子共为他生了八男四女十二个孩子,全家十四口人就靠四亩贫瘠土地为生。夜晚来临,十几个孩子横七竖八地睡在狭小的炕上,哪个没有回来,数数那些又破又脏的鞋就知道了。尽管如此,史掌元生活得依然潇洒自如,不为别的,只为了他能创作,能谱写出更加优美的曲子。五十年来,共创作了2000多首歌曲,其中,在国家级报刊上发表的就有70多首。
1960年,在全国的群众文化工作会议上,史掌元被授予农民作曲家的称号。这之后的两年内,史掌元两次进京,先后参加全国文教群英大会,中国音乐家协会扩大理事会,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热情接见。在全国文教群英会上,史掌元还登台演唱了自己刚刚创作新歌《请到我们山庄来》。史掌元回忆说:当他的歌声刚落,参加会议的周恩来总理站起来带头为史掌元鼓掌。
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怀念追思成为史掌元创中的一大特色,他先后创作了《手捧清泉忆亲人》、《毛主席恩情说不完》、《太行人民怀念总司令》、《我为总理扎花圈》、《看到太阳想恩人》,其中《我为总理扎花圈》是在毛泽东纪念堂落成典礼仪式上,由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演唱的两首歌中一首。
史掌元一辈子没有离开土地,一辈子没有离开这个小山村,没有离开自己住了几十年的窑洞,却成为一位音乐家,担任了25年的国家音乐家协会理事、28年的山西省音乐家协会的理事,至今仍担任着山西省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
在《艺术人生》节目接近尾声的时候,主持人朱军向老人提出了一个问题:您这么多年,写歌,作曲,没有钱,没有稿费,为什么还要写,一写就是一辈子?
史掌元老人的回答是那样纯朴:就是好这个!
所谓“好”,就是有兴趣,有兴趣,就会创造奇迹!如果不是“好”,不是满怀兴趣,不是在音乐世界里享受到快乐,哪里有老人成功而幸福的一生?
你看,这位平凡的老人是不是有点不平凡?走进史掌元老人的生活,我想,我们一定再次有了一个共同的重要发现——成功需要兴趣,是兴趣推动史掌元老人走向了人生的成功。
我们每个人都是普通的人,但是,我们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功。既然兴趣如此神妙,兴趣与成功的关系如此密切,为了成功,我们怎能不来一番兴趣的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