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齐也不是个庸将,看到闻仲如此布局,当然更加谨慎,包围商军后,便扎下大营还在营前挖好1米多深的壕沟,专门用来防敌人的战车兵,并加紧攻山。一时间,只见漫山遍野都是夏国的方阵兵,剑手和步行弓箭手。但商兵占据着地形上的优势,并且闻仲还在地势平缓得东山和西山各开了两条滑道,这种滑道宽一米多,刚好够一辆战车行驶,两边有近5厘米的小木桩阻墙以防止车辆出轨,滑道的路基是青石埋填,上面铺好木板,用木桩固定。整个滑道是闻仲驱赶1万多奴隶(大部分都是夏国的居民)连夜赶工的。朱齐开始以为这给滑道是用来给战车兵冲锋的,但后来才知道商国人在战车上装满了大石头,并在两侧各插一根1米多长的长矛再把战车顺着滑道放下来,结果滑道两侧1米多范围内的夏兵伤亡惨重,不得已,朱齐命令军队从南北方向避开滑道进攻,但这座山的特点是东西较平缓,南北较陡峭,朱齐的努力只是造成了近万夏兵的伤亡。
就在夏军攻山时,商国的战车部队也不停的在外围骚扰,他们以三五辆为单位围绕着夏军大营转,见到那些在外面的哨兵,便射箭攻击。当然,这种攻击对夏军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但也不胜其烦,而朱齐每次派人去迎战,敌人掉头就跑,自己又怕中埋伏不敢追远,这一来二去,朱齐也不再管他们,任由他们逍遥,只是加紧攻山,又过了两天,突然传来了一个差点让朱齐晕倒的消息,商国的战车兵正在向了禹上行进,而且走了有一天多,朱齐开始不相信,自己在通往禹上的道路上设置了很多暗哨,只要商国的战车一动自己马上就会得到消息,仔细的问来人才知道,原来闻仲把战车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后,暗哨想驾车回去报信,结果又碰到第二分队,绝大多数人当场被格杀,这个人是由于刚好这两天腹泻,下车方便才躲过一劫。但又没有马车,只好徒步走了差不多一天才赶回来报信。从这个小兵口里,朱齐知道带队的是闻仲,而且兵不多大概400辆战车(青霜听商容说的时候,商容还没有做丞相,所以消息并不准)而守这座山的就不知道是谁?想想400辆战车就算每车搭载10个人也就4000兵,禹上共有7000守兵并有巡逻的战车,应该很快就能发现敌人,只要夏循应对得当,守住20天都没问题。又想,战车从这里到禹上只要半天时间,自己就算现在去救也晚了,不如相信夏循能守住,因此,他决定按兵不动,同时决定进行最后一次攻山,而且这次他不再只从南北方向,而是四个方向同时进攻。
就是朱齐的这个决定,造成了禹上的失陷和夏军的失败。这里首先要介绍禹上这座城市,它也是像殷都那样的超级大城,整个城市沿黄水河由东向西布局(何明估计是在现在的河南省内,但具体位置却不清),建筑区东西长约12公里,南北宽却只有3公里,人口约八万,通到长野的这条大道宽4米,且正对着城东,城东共有6个塔楼,闻仲的第一分队很快就被巡逻的战车发现,但是由于战车速度相差不大,城市守卫刚刚放下挡车的栏杆,闻仲第一分队就到了。他们并没有立即攻城,而是绕过禹上到达城市南面,前文已经说过,这个时代的城市由于没有建筑学,所以都没有城墙,否则高大的城墙本身就很容易倒塌,站在上面犹如站在一颗定时炸弹边上,恐怕还没有打仗,士兵心里就开始胆怯。禹上也不例外,而且这种一字长蛇阵的城市从其腰上攻击是最好的,因为12公里的距离,塔楼根本没办法完全封锁,但朱齐也不是一点办法都没想,他命人在塔楼前挖了很多壕沟,这些壕沟宽约2米,深约3米,但是这些壕沟也阻碍了人们的进出,普通农夫要去农田,需要从东面绕上10多公里,而且商贾的车辆进出也不方便,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于是朱齐又想了个办法,用木头做了一座吊桥,平时用粗大的麻绳将吊桥吊起,只是在早晚把它放下,以供人们进出。当张桂芳(第一分队将领)赶到时,正值下午五点钟,而此时正是八月,是黄豆的收获季节,人们推着装满粮食的独轮车排队通过吊桥。
就在这时,人们看见张桂芳的战车队来了,于是没有受过军事训练的人们丢弃了一切物品四散奔逃,这其中向城区逃跑的占绝大多数,毕竟一般人都以为家是最安全的。本来吊桥宽有3米,但只有两米的跨距,两米距离对人来说就只是两步,两步本来也就是一两秒的时间。可就这一两秒,成了这场战争的转折点,首先是几个守桥的兵士想把人群往回赶再拉起吊桥,但后来看到无法控制,又放弃了,于是想等人群过去,但这时张桂芳的战车部队风驰电掣般的驶来,同时,张桂芳还命令所有的士兵大喊,“要活命的往沟里跳”。这句话是最有效的,人们反应过来,是呀!这沟又不深,下面还有不少淤泥(因为下雨留下的),结果一窝蜂的往沟里跳,不少人被踩死在淤泥里。
两个想来拉吊桥的士兵,刚一用力,吊桥才升起1厘米就感到一股巨大的力量把手中的绳子往回拖,还没反应过来,又感到胸前,小腹一阵剧烈的疼痛,人也跟着飞起来,立刻失去了知觉。商国战车快速的通过吊桥,丝毫没有减速,而是快马加鞭,在大街上横冲直撞。这不是塔楼上的守卫不负责,而是战车速度太快,刚丢下一块石头,商国的战车已过了7,8辆,根本没办法阻击。禹上的大街宽有将近5米,最少也有3米宽,也就是说战车在里面可以畅通无阻。张桂芳的战车部队,不但上面有正常的3个乘员(见第24章)还多搭载了5个剑手,也就是说共有8人。进入禹上后,5个剑手立即下车,四处杀人放火,这是天已经黑了,本来黑夜对战车是不利的,但此时城市已经一片火光,到处都是四处逃窜的市民。好在城里还有7000多的士兵,守将夏循急忙调集兵力到城市中间与张桂芳的100辆战车鏖战,张桂芳优势是战车兵的冲击力,而夏循的优势是步兵的灵活且人多。总体上,夏军占优势,但是张桂芳的作战意图是尽量拖住敌人,等到闻大帅的援军赶到,因此他毫不顾及的命令战车在大街上来回冲撞,一方面,给夏人造成恐慌,另一方面,战车在运动时可以有效的躲避从旁边的房屋里射来的冷箭。但是,张桂芳也有担心的地方,自己的部队经过长途跋涉已经很疲劳了,不可能支持的太久。他的担心显然是有道理的,因为已经有几辆战车的马因为太疲劳突然一下卧倒,车上的人只好被一拥而上的夏军砍成肉酱。看到这种情况,张桂芳想下令退兵,但是闻元帅的命令是:即使全军覆没,也要血战到他的援军到来。正当张桂芳犹豫时,闻仲的援军来到了。因为一路上清理朱齐布下的暗桩,所以比张桂芳晚到了很多,但闻仲认为自己这样值得,至少朱齐不知道自己的计策,当然也不会来救援,但其实朱齐已经知道了他率战车突袭禹上,不过出于对自己布兵的自信,而忽略了救援。
且说闻仲来到东城,还遇到了麻烦,东面由于防御面较窄所以朱齐没有挖壕沟,而是放了不少的木头横杆障碍,这些横杆被架在打入地面的三根石桩做成的架子上,三根石桩依次按高低高的顺序构成一个“u”形架槽,除非下车清除,否则,车辆根本无法通行,好在城里面的火光给商军提供了足够的光线,而守东面的军士大批的被调到城里去迎战张桂芳的部队。因此闻仲只是花了2个小时就通过了障碍区,这时已经是深夜,此时张桂芳的人马已经是伤亡殆尽,只好率领剩下的人马向东突围,期望能遇上元帅的援军,果然,刚走没多久,迎面碰到,闻仲的第二分队,于是合兵一处又往回杀。直至第二天早上夏循才被迫战败退兵,商军经过一夜的苦战也很疲劳,所以闻仲放弃了追击。就在禹上遭到袭击时,夏循连夜派出一辆战车驶向长野向朱齐求救,但是由于天黑,马车不敢跑得太快,所以直到第二天上午,信使才到达并向朱齐求救,不过,此时禹上已经失守。
听到这个消息,朱齐顿时感到手足冰凉,本来经过昨夜一天的苦战,山上的防守已经大为削弱。李靖(山上的守将,开始何明听到这个名字就有一种冲动,想问问他是否有个儿子叫哪吒)已经把所有的战车用完了,夏军一度从东西两面攻上山来,虽被李靖带亲卫赶下山去,但是山上守军伤亡过半,于是决定启用最后办法。闻仲在制定这个计划的时候,就想到,如果敌人不惜代价的攻山,那李靖很可能守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