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383700000010

第10章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微尘等。此一段经。是断疑分中第十六经文。所以来者。为答上疑问故也。疑云若应佛有去来。法报二佛无去来者。此之三佛。及十方诸佛。断烦恼尽。成道之时。于真如法界中。为一住处。为异住处。为合作一切众生真如性。为一为异。为多为少。此犹是前经中。所疑问事。前论偈中。作生此经之端略。兴问答云。于是法界处。非一亦非异。而此经将具释彼疑一异多少之义故。引三千世界微尘喻经。以答之也。此明碎三千世界极细微尘。为无色香味触之尘。然今窗中因日光见者。此是粗尘。折此为三百分。方谓微尘。此微尘非凡夫二乘所见。复未此细尘。令作无色味等尘。此微尘无色味形状。亦无四方上下。头数虽多。而不可言一处住异处住合作一。以况三佛及十方诸佛亦多无量也。然此诸佛虽多。断烦恼尽时。于真如法界中。不可说言一异。亦不可说言一处住异处住。众生佛性性净解脱。据众生虽多。而真如理中古今平等。亦不可说言异多少。为释此疑。故次明也

以三千世界微尘者。此举三千世界极细微尘也。复以尔许微尘世界者。此名细微尘。为世界。界之言性故。此一尘依世辨论。亦名世界。亦名微尘也。碎为微尘者。复碎此极细微尘。为无色香味触微尘也。阿僧祇者。明非但碎三千世界为微尘。亦碎阿僧祇世界。以为微尘。亦得言无色味微尘。不可算数故。言阿僧祇也。须菩提。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者。明所碎世界既广。故佛问须菩提。于汝意地。思唯筹量。谓此微尘为多不也。故须菩提。解如来意。答言。彼微尘众甚多世尊。此明如来向者所说彼尘众多。虽多。以无色香味触形状方所。无妨无碍故。不可说一处住异处住合作一。以喻十方诸佛亦甚多无量。此十方诸佛。若据行者而言。一行者自作一佛。行者既多。故佛亦多也。诸佛据行者既多。不可说一。二障永尽法身平等无有差别。不可说异。然此微尘碎为无色味之尘。虽多。无有形状故。无色味等。亦无六方故。不可说一处喻十方诸佛断除二部会真如法界时。无有形碍。亦无方所故。不可说言一处住异处住也须菩提解佛意故。仰答如上。众中有人。因生疑念。前既言碎微尘作虚空。无有六方形状。复云微尘众甚多。此二言何故相违。故言何以故也。即答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微尘众。此明若使微尘众实有六方形状色香味触不空者。佛则不假设说碎细微尘以为无色味微尘也。复疑云。若此微尘。体空无色味。是不实者。何故如来说为微尘。以如来说为微尘故。明知微尘是实不空故。言何以故即答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此明如来依世谛道中。说虚妄微尘故。言佛说微尘众也。此微尘众虚妄不实。本来空寂。故言则非微尘众。此之微尘。既是虚妄。宁有实尘而可说也。是故佛说微尘众者。以是故。如来上说无色香味触无形状之尘故。说于无尘为尘也。亦得道是故佛说非微尘众。此因事无。以明因缘法体空也

世尊如来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者。向明微尘喻。据极细而言。此言三千世界。就尘为语。然复有疑。上佛说细微尘。其体不实故。所以是无。然要以细微尘。成粗世界。若细微尘无实者。何故有此三千世界等粗物。然此粗世界。既为细尘所成。若细尘无者。何故眼见三千世界等粗物是有。以粗物有故。明知细尘亦有也。故答如来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明如来说假三千成一世界。若有一世界不为他成。可有世界是实。然无一世界不为他成。是故无实。以其无实故。言如来说三千世界则非世界也。然此细尘既无。明知三千粗界亦虚假不实也。是故佛说三千世界者。欲明若有一世界是实非虚妄者佛则不虚说言三千世界。佛既说揽三千为一世界。故知虚假不实

何以故者。有人乘生疑念。若微尘世界。二俱不实者。如来何说微尘集故世界成散故世界怀。以此圣言诚验。故知微尘是实。何故言空。故云何以故也。即答。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此言世界者。名微尘为世界。明何故三千世界是不实若微尘世界是实者四方微尘来则冥然一合。作一世界。不可分别。不应有三千之名。既有三千之名。故知能成微尘世界。是虚妄不实也。以此微尘虚妄不实故。即体是空。空无形状故。往来无障。乃至铁围山。亦不相妨碍故理而言之。东方微尘来无障无碍。西方乃至南北上下六方微尘来。皆无障无碍。此微尘既不相障碍。亦无聚集之相。泯然空无有形状。乃至须弥山。亦不可见。以此验知。有为世界。莫问粗细。皆是虚妄不实。本来空寂。依世人妄情。说有世界。此明因缘法体本来空也

乘有疑难。若一合相是相实者。何故如来说合三千世界为一合相也。故答云。如来说一合相者。依世谛名。用虚妄法中。说一合相也。则非一合相者。究理而言。无有一世界冥然一合。不假三千成故。言则非一合相也。佛言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者。明有为虚妄不实故。无有一世界冥然一合相是实而可说。故言则是不可说也

乘此生疑。若使世界一合相无实者。而众生不应见。复不应用之。然今现见有此世界屋宅衣服器世间等用。既有此用。明知粗世界是实。粗世界既实。细微尘亦实。何得言粗细微尘世界皆虚妄不实也。故经答云。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也。明凡夫之人以取相颠倒因缘故。于虚事之中。计以为实。非谓粗世界是性实也。然所成粗世界既不实故。明知细尘亦是虚也。何以故者。因前凡夫贪着其事。乘复生疑。若凡夫人颠倒在心故。取微尘世界粗细有为虚事。忘谓为实者。如来无有取相颠倒之心。何说有微尘世界。如来何故复言。我见微尘及世界等。若如来说言我见所见我我所别内外之异。又如来何故复说本有我人众生等见。后观我法体空故。得二种无我解。方断我人等惑。名为得道。如来既作如是说。以此验之。明知此微尘世界粗细等法。是其实有。非虚妄故空也。以有此疑故。言何以故也。佛今将答此义。故问须菩提。若人如是言。佛说我人众生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所说为正语不也。此明佛问须菩提若有人以如前所疑疑。谓佛作是说。本实有我法。后观此我法得无我法之解。遣我法二见。得无我无法。名为得道。此人所说当理此正语不也。故须菩提答言不也世尊。明向者疑人所说言不当理不合佛意。故云不也。何以故世尊如来说。我人众生寿者见。即非我人众生寿者见者。释何故此人所说言不当理是不正语也。明二乘之人谓本实有我人众生寿者等。我我所见。后观此我所二种空故。能断此我人等见。而云我得无我之解。以此为真解。若谓如来亦作是说。以此为真实者。此说非正说也。然诸佛如来。解一切法本来空寂。尚无我法可除。况有我法二空之见可存也。故云即非我人等见也。此无我等见。于声闻为解。于菩萨为障。今明佛说要观我法从本来空毕竟寂灭。无有我法可空。乃至烦恼亦本来寂静。故无烦恼可断。不同二乘见本有我有法今解二空方断此惑名得道也。是名非我见人见等者。双结我法二空也。二乘人见我无。得无我人等解。以为真实。故曰是名非我人见。亦得导是名我人众生寿者见者。明如上所说。而解知我之与法古今湛然本来不生。现见真如平等。证初地无生忍菩提。乃至佛果无上菩提。不同小乘取无我无法见以为真道。佛作是说。故曰是名佛说虚妄不实我人众生等见也。明是名无我人等虚妄见也

乘更疑问。若存有无我无法见。非得道者。观何等法。起何等心。证何等法。名为得道也。故答须菩提。菩萨发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等。此以初地证智。为菩提心。明于何义劝人。若欲得初地以上真实道者。于粗细有为我法无我无法虚妄物中。应如是生知见信也。如是知者。明住前人以世间闻慧五明论智仿佛而知。如是见者。明住上人以出世第一义智见。如是信者。明前二人前并依三昧无量功德力信。此明之人。以用此二智三昧故。见真如佛性。除一切法上有无之患也。如是不住法相者。既有为虚妄无我无法中生知见信解故。便不取着也。何以故者。或者闻言菩萨不住法相。疑谓菩萨于世间法出世间法中悉皆不住故。言何以故也。故佛答须菩提。所言法相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也。上言法相者。是世间色等有为法有无之相。下言法相。是出世真如无为法相。如来说即非法相者。明如来说即非法相者明如来说世间有无法相。非出世间无为真如法相。出世间真如法相。即非世间有无虚妄法相也。是名法相者。如是非世间有为有漏法相。即是出世间真如无为法相。亦得云是名世间有无法相也。上言不住法相者。但不住世间有为法有无之相。非不住出世间无为法相。那得闻言不住法相便谓世间出世间有为无为法相中皆不住也。自此已上经释前偈中于是法界处非一亦非异疑也

须菩提。若有菩萨。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用布施者。此上有疑。上来微尘喻中。明三佛不一不异。虽明三佛。准上经文唯应有二。不应有三。何者上第六段中云。释迦牟尼非佛。亦非说法者。又次前经复云。化佛有去来。教化众生。供之得福。此前后相违。今疑未知应身为定是佛为非佛也。若是佛者。供养此应佛。所有福德。与二佛同。为有差降。化佛所说经法。为是正法。为非正法。若受应佛所说法。所得利益。为与受持报佛所说法功德同。为复有差降也。恶心毁谤损害之者。罪复云何。故欲答应佛是佛。所说经教是正法。供养受持得福。闻前二佛。恶心毁谤得罪。亦然故。引此喻。以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挍量不如有人于应佛边发菩萨心。受应佛所说般若经一四句偈。乃至为人演说。其福胜彼无量阿僧祇。上疑通疑应佛。今经中何以但言持应佛所说经福多。不云供养应佛得福多。持应佛所说经法。此法能是应佛所说。但言受持应佛所说得福无量。则知供养应佛得福亦多。故不别出供养应佛也。疑者云。若供养应佛所说经教与真佛无异者。云何此应佛处世教化说法。而得不名应佛说法也。故经问言。云何为人演说。而不名说。明应佛说法时。自云我从无量阿僧祇劫来。广修万行。今方成佛果。具足相好及诸功德。而不言我是化佛。若自言我是化佛。众生便谓是幻化人。此何等鬼神。遂不生敬信。不受其所说。心既不信。不受其教。即无所利益。以不言是化佛故。有多利益也。是名为说者。此应佛从真处来。而不云是应化故。供养受持。所得利益。与真佛无差。是名即应佛所说是正说也

此一段经。凡以六偈来释。初一偈。举微尘喻。作问答意。释前经中疑。第二偈。明微尘无色味形状故不一不异。诸佛亦然烦恼尽故不一不异也。第三偈上二句。明凡夫不解有为法空随名取着也。下二句。琐入第四偈。有一偈半。通明诸佛菩萨不但得无我无法解故名为得道也。第五偈上二句。出二种菩萨能解之智。下半偈。明供养化佛与真佛无异。第六偈。明应佛所说法是其正说也。初偈云世界作微尘等一偈。释经中善男子善女人以下乃至阿僧祇世界。若依世辨论中。名此微尘为世界。非谓三千等世界也。此明破有色味微尘为无色味微尘。此微尘无色香味触。亦无方所。故名微尘。此愈示彼义者。明借此微尘喻。释上疑问于是法界处不一亦不异义。故云示彼义也。微尘碎为末者。重举上喻碎于微尘为无色味尘。喻诸佛如来成道之时永无二障。故下句言示现烦恼尽也。此明何义者。问此一偈引喻之意。为明何义也。偈言于是法界处非一亦非异者。论主引前偈论。略答微尘喻所况事也。彼诸佛如来。于真如法界中等。还解所引偈。明诸佛虽多。于真如法界中。非一处住。亦非异处住也。为示此义故。说世界碎微尘喻者。释诸佛不一处不异处住竟。提喻来治也。此喻示何义者。问此微尘喻。况诸佛于真如法界中非一处住异处住者。未知此喻有何相似。得以此喻示况也。即以下半偈。答言微尘碎为末示现烦恼尽故。明若不碎世界。则有彼此之殊。既碎为微尘。使无此彼之[阿-可+(可/(可*可))]。喻诸佛如来断二障尽时。于真如法界中。无彼此障碍。一处异处。有如此相似。故以况之也。此喻非聚集微尘众者。将作偈释经故。先举经中所明。喻意言微尘众者。非实有微尘聚集名为众也。示现非一喻者。为示现诸佛甚多。假设以无色味尘。为微尘众也。第二偈。释经中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是故佛说一合相一段经也。非聚集者。上经言。微尘众甚多。似如实有微尘。此明以无色味尘为尘。非是实有微尘聚集而言微尘众多。故言非聚集也故集者。疑云。若无实微尘聚集。何故言微尘众多。故答道言聚集者。依世谛名字假设。无集中说集。非谓实有微尘众聚集而言多故云故集也。非唯是一喻者。若实无微尘聚集。何故假设言甚多也。明以微尘微既多。况十方诸佛亦是甚多。不可说一故也。微尘既是无体。不可说言定有微尘聚集。以喻如来断烦恼尽体无障碍。不可说言一处集。故云非唯是一喻也。聚集处非彼者。明微尘虽多以体空故。聚集处无实尘可得。一处无故。亦不从异处而来。以异处无实微尘可得故。云聚集处非彼也。非是差别喻者。明如微尘无碍一处聚集相不可得故。异处差别来相亦不可得。况诸佛亦然。清净法身体既无碍。非一处住故。亦非条然异处差别。如东方阿閦等。亦不可得。故云非是差别喻也。此义云何。如微尘至无聚集物故。释上半偈也。亦非异处差别至以差别不住故。释下半偈也。如是诸佛如来至亦非异处住。上解偈中喻意。此义释合喻之意也。如是三千世界合相喻非聚集故者。前释微尘不一异义。今此辨世界粗物中不一异义亦然。故云如是乃至非聚集也。此以何义者。问上三千世界合相喻复言非聚集故。此以何义故如是说也

如经以下。举如来成说为答也。若实有一物聚集。如来则不说一物聚集者。上已解微尘世界二喻。并合喻竟。此文何故复来者。上虽明微尘世界虚妄不实非一处聚集非异处差别以况诸佛。而未解微尘世界所以是空。今正释二法空义。明若实有一微尘物不空而聚集者。如来则不假说无尘为尘为聚集众也。若实有一世界等者。此解世界空如微尘无异也。如经以下。举经来结也。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者。此文前偈中无。何故别提来者。明凡夫妄聚前境。于虚事生贪。以不实为实。成上微尘二法体空故。引此释也。如经以下通举前经结也。第三偈。但随于音声。上二句。释经中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明凡夫之人既无如实之解。但有虚妄分别。随声取著闻说色是可见可触。便谓为实义亦如是可见可触。故云但随于音声也。凡夫取颠倒者。闻说色等可见可触。凡夫便谓色等实有可见可触。取不实为实。故云凡夫取颠倒也。非无二得道。此下半偈。通第四偈上三句。共释经中何以故若人如是言至是名我见等也。非无二得道者。明诸佛如来非是但得无我无法二空之解名为得道也。明二乘虽得此三空之解。犹为习惑覆心无明障解故不名得道。应问若存此二空。不名得道者。见何等法。以何等行。能得道也。故第四句云。远离于我法。明要见真如平等究竟深重。解我之以法本来空寂。离于无我无法二空虚妄分别见时。乃名得道也。应言远离无我无法见。以偈侠故。但言离我法也。明若谓有我法可空。复自言我能得此二空之解。有此着空之心者。则障于真如菩提。不名得道。明菩萨大士。解生阴法体从本以来性相空寂。非假观无方。既无我法可空。亦无二空之见可存。名得道也。此第三偈下长行论中。唯释下半。不释上半。所以然者。上长行论中。已释其义故此中不解也。如经何以故等。举下半偈所释经来。结偈中解意也。此复何义者。将欲释偈。问此所引经中。明于何义。乃以斯下半偈释也。即以偈答。非无二得道远离于我法故也。此义云何者。此偈释经之义云何。下释可知也。此复何义者。此无我无法二种见。上虽云离二见而得菩提然问此二见。应是正解。复以何义。远离此见。故以第四偈答也。第四偈。释成前半偈。上虽云非无二得道远离于我法。而未释所以。其义犹隐故。更作此偈。上三句释也。见我即不见者。明见有我而可空。道言我见无我者。此非正见究竟深解。故云见我即不见也。亦应言见法即不见。宜以偈侠故。单言见我。不云见法也。何故见我。名为不见者。故第二句云无实。若无实者。何故见有。明以虚妄见故。言无实虚妄见也。此上二句。释前偈非无二得道也。此是微细障者。明著有之心名为尘惑。存无之心名之为细。此存我法二空之见。无明之惑体。非四住粗或以碍于真如胜解故。云微细障也。见真如远离者。此一句。释经中菩萨发三菩提心。明此细惑要证初地解时。现见真如究竟深理。遣此虚妄分别。尔时乃尽故。言见真如远离也。此二句释远离于我法也。是故见即不见至见法亦是不见。此释上半偈也。是故见即不见。释初句也。无其实义以虚妄分别。释第二句也。以是无我者。结句也。是故如来说彼我见即是不见者。引佛成言为证也。以其无实至我见不见故。论主解如来证也。见法者亦是不见者。偈中无文故。别提类释也。如经菩萨发三菩提心以下。此为经前偈第四句明菩萨得真如解。不存无我无法。以之为正见故。复为形前存无我无法为不正见。故引来也。此复何义者。此何故引菩萨见法相经。形前二见名为不见也。即答以见法相即不见相。明以存得无法相见者即是不见法相也。如彼我见即非见者存无我见为正见者。亦非见也。何故此二见说名不见者。将欲释下半偈故。作问生起。问此无我无法二见。应是正解。何故说为不见也。即以下半偈答。此是微细障。见真如远离也。此复云何者。问此偈中。以此二见为微细障。云见真如远离。此复云何也。即释彼见我见法。此是细障者。结二见为障名。以不见彼二故者。释作障义也。是以见法以为得远离者。此二见。于声闻无妨。于菩萨为患。故见真如远离也。又如是知等。上已引结前偈。何故此中复牒来也。前偈中。但释得此知见信者皆离无我无法细障。犹未解知见信义。今将作偈释故。更举来耳。第五偈二智及三昧如是得远离者。此上二句。释经中菩萨发阿耨三菩提心应如是知见信等也。所以明此者。上云存二空之人有细障在心。故不名得是。明见真如者皆远离细障。名为得道。未知何等人。能见真如。远离细障。今辨出二种菩萨具足功德智慧。见真如深理。能离细障所明也。二智者。地前世智。地上第一义智。此是二智。世智者。释经中如是知也。第一义智。释经中如是见也。及三昧者。离垢等无量三昧。释经中如是信也。故云二智及三昧也。如是得远离者。明具智慧三昧二种功德之人。得理究竟。能离细障也。化身示现福者。前经中。有人生疑。化佛既不修行断惑。不证菩提。亦不说法。有生灭去来。非是实佛。供养之者。为有福德。为无福德也。若得福德。与供养真佛。为有差降。为无差降。恶心毁害其罪云何。故答化身示现福。非无无尽福。明化佛虽不修行证果。然由真身为本。而众生有感。圣则赴感垂应。以此应佛从真处来。与彼二佛。有其一义。复不言我是化佛。故供养化佛所得功德。与真佛不异。示现有福。非无无尽之福。有无量无边功德故。经引七宝施福虽多而不如供养化佛。亦不及受化佛所说经教得福多也。然经中。但辨受持化佛所说经尚胜七宝布施之福。明知供养化佛。亦胜七宝施福也。此二句。释经中若有发菩提心者至无量阿僧祇也。此义云何示现世智至远离彼障。释偈上二句也

是故重说胜福譬喻者。释下半偈。是故者。是上有人疑供养应佛及受持应佛所说。为有福德。为无福德。故我引胜福德譬喻。释彼疑也。云何为人演说而不名为说等何故如是说者。将欲设偈释此经文故。提来为问。问此经。为若人演说。应名为说。何故乃云不名为说。故云何故如是说。第六说诸佛说法时一偈。释经中云何为人演说而不名说等经文也。经中疑云。以化佛不实故。所说经教。亦应是不正说。以有此疑故。偈释云。诸佛说法时不言是化佛也。说法时者。众生有感。无有八难。受道时也。明应佛赴众生感。说法之时。虽化身不实。而所说言教。是其正说。所以尔者。下句云。不言是化身。明化身佛为众生说法时。不道我是化佛。若言我是化佛。可化众生不生敬心。既不敬信。则虽化无益。故不云我是化佛。以不言是化佛故。所说经教。众生信受。有多利益。即是正说。故下半偈云。以不如是说是故彼说正也

一切有为法如星翳灯等者。此一偈。是第十一段经。名为不住道分。此经何故名为不住道者。明诸佛如来以出世妙智。观九种有为即是涅槃故。不同凡夫乐着世间。复不同二乘乐住涅槃。不住此二道故。曰不住道也。此所以来者。为释疑故也。前段微尘喻经。明诸佛如来成正觉时。断二障尽故。于真法界中。非一处住。不异处住。便生疑云。诸佛如来。为如彼微尘体空毕竟无身。为实有身也。若有身者。身应有住处。何故言非一处住非异处住也。若有住处者。为世间中住。为涅槃中住也。若世间中住。何故前段经云。如来入涅槃去。若涅槃中住。复何故言如来来在世间。常为众生说法。为释此疑故。引九种有为法譬喻答之。明诸佛如来。有十力无畏无量功德真实妙身。此身以不住道为住处。云何不住道。谓不住世间。不住涅槃。明诸佛如来。解九种有为法体是虚伪本来空寂。悟真如平等。知世间实性即是涅槃。断生死因尽。是故不住世间不同凡夫不解世间有为诸法本来空寂起取着之行故住于世间也。既见真如平等故。解世间实性即是涅槃。世间涅槃无二无别。又具慈悲大愿故。常处生死。教化众生。是故不住涅槃。不同二乘不知一切众生皆有真如佛性平等无二故。见涅槃异世间。厌背世间。忻乐涅槃中道取证故住于涅槃。诸佛如来。以此不住道为住处。故次明也。一切有为法如星翳灯幻等。此一偈经。是如来所说。非论主所造。一切有为法者。将欲引九种喻。喻九种有为法故。总举一切有为法也。如星翳灯。此三喻偈。论合云见相识。幻露泡中三喻偈。论合云器身受用。梦电云下三喻偈。论合云过现未来。明上六种有为三世中转也。前微尘喻。直说六尘境中。以明有为法体空也。此九种譬喻。据能缘内心。以明法体空。问此九种。若明内心体空。何故亦有世界身等外无记法。答意虽通明外色等法。大意举境。明心空也。如星者。喻内能见心。所以内能见心喻之以星。外道凡夫。多计日月星辰是常故实。亦计内心是常是实。是故就其情计以破之。明日月星辰迭相形夺迁转不定故。所以不实心法亦然。少分相似故。喻之如天上星宿。日未出时。处空显现。有昭物之用。日既出已。光明悉灭。虽有不现。以大小相夺故。能见心法亦复如是。未有出世证智无漏圣解起时。妄想心法有取境之用。圣解既起。妄想心法殄灭无余。以其不实故也。如是观时。解能见六识本来空寂皆何等法也。二如翳者。亦喻能见心。此第二意。何异于初。有小乘人计云。何以得知心心法是实。以其能见前境能取六尘故。是如实故。喻之如翳。以小乘人取谓翳揵闼婆城等是虚妄不实能见六识及所见六尘是实故。如来。就其所解。引以喻之。破其所执也。如人目上有翳。于虚空中。妄见毛轮等色。以之为实。观有为法心亦复如是。于色等有为虚妄法中。谓不实为实。以心倒取境故也。三如灯者。亦喻能见心。此第三何异前二也。解云。二乘外道。皆见皆知水流灯炎迁转不亭。故就其所识。以晓之。故以灯喻之内识也。如世人燃灯。要以清油净炷及以灯炉。三法相假。后方得燃。识法亦尔。要叚根尘和合。因贪爱等或。识法得起。有取境之用。证智起时。此识寂然。无取境之用。以其即体不实虚妄故也。此能见心。既不实如是。背何等法。趣何等法也

四如幻者。如世间幻师。幻作四兵及男女等。种种随意。自在悉见。而无真实。器世间亦如是。以诸众生造善恶业种种不同。随彼众生善恶之业。感得净秽等土。亦有万品差别。斯由业见有殊。非是实有也。如似有人以虚空为地。以地为虚空。有人以水为火用。火为水用。知何者为实。如婆罗堕婆罗门。以火为食。虚空中眠。斯即其事也。五如露者。如草上朝露。见日则落。阴身亦然。生已即灭。念念迁谢。暂时不住。以体虚不实无常故也。六如泡者。如因天上雨渧。击地上水。则成泡沫。愚痴小儿。谓流离珠。心生爱着。须臾即灭。不得久立。三受亦尔。从根尘识三和后起苦乐等受。暂有不亭。速于泡沫。此世界身苦乐等受。不实若此。背何等法。趣何等法

七如梦者。前六种有为虚妄之法。已谢于住。如人梦受五欲。及见种种色物。寤已则无。唯可念知。不可重睹。过去迁灭。如梦寤不异也。八如电者。如电光暂现。理无久住。六种有为。现在峻转疾。极于电。故以为喻也。九如云者。如虚空中清净无云。以众生不可思议业。有龙为本故。于虚空中。未现云现现已还灭。六种有为未起之法亦复如是。由有无始阿梨耶识根本种子无明住地勋故。能令未现法现现已即谢。以其不实故。喻之如云。然此六种有为法。既为三世所转。妄情谓有。其体无实。如九喻无别。若然背何等法。趣何等法也。应如是观者。九种有为。如九种喻。作不实而观。应云一切有为法如星。应作如是观。乃至如云。皆如是说。此有为法既不实如此。则本来寂灭。本来寂灭。则唯一真如。真如寂灭。即是涅槃。是故诸佛如来。见世间即涅槃故。不同二乘厌背生死乐住涅槃化众生。见涅槃即世间故。不同凡夫众生死而无厌不求出世涅槃解脱之果也

论曰复有疑等。此一段长行论。论主略作疑答意。若诸佛如来。常为众生说法者。此应是住世间。复言如来入涅槃。即是住涅槃。云何上论中。言不一处住不异处住也。为断此疑故。如来即说偈喻者。此为略答疑者。申九喻来意也。此一偈经。论主凡以三行偈释。第一偈。作问答释疑。明不住道也。第二偈。出所观九种有为境界。第三偈。重举九种有为法。答难明观之有所得也。非有为非离者。言非有者。明诸佛所得常住涅槃出世间法体。绝生灭起动。无始终之相。故非有为。若非有为者。可条然异处。不住有为法中。故言非离。明有为实性即是涅槃。不离有为之外更有涅槃。故下句云诸如来涅槃。明证大涅槃时。不住有为法中。亦不离有为法也。若不离有为。则是住世间。若非有为。则是住涅槃。云何言诸佛不住涅槃不住世间也。故下半偈答云。九种有为法妙智正观故。明诸佛如来。得出世正观。见有为法本来寂灭即是涅槃性。不同声闻见世间异涅槃故厌舍有为而取涅槃。今言有为即涅槃者。是佛性妙有常住涅槃。明诸佛如来。观有为法即是性净涅槃。既见性净涅槃。断二障永尽。得此妙智正观时。能即得彼现果方便涅槃故。不舍有为而住涅槃也。此义云何诸佛涅槃者。此提偈中第二句也。非有为法。亦不离有为法者。释偈中上句也。何以故者。此释前诸佛涅槃何故非有为法而复云不离有为法也。即释以诸佛得涅槃。出离生死故。非有为也。化身说法至为利益众生故。明诸佛以应身常在世化物故。不离有为也。此明诸佛以不住涅槃者结初句。以不住世间者。结后句也。何故诸佛示现世间行。而不住有为法中者。将释下半偈。门前示现世间行。何故诸佛应身化物。示有生老病死。而不名住有为法中也。以下半偈答。九种有为法。妙智正观故。虽同世间有老病死。而非有为法也。此以何义者。问此偈所明正观者。作何法用而观。得名为正观虽示有生死等世间行。而不名住有为法也。即释云如星宿等。相对九种正观故。明诸佛观九种有为法虚妄不实。如观星宿等九种法虚妄不实便能于有为法中。以正观力故。终日示世间行。而能不住有为法也。此九种正观。于九种境界应知者。出正观之境。劝人识之。第二偈上句云见相者。直云心见相。摄能见三尽。但为成偈故。言及于识也。此句有三。明能见心。释经中星翳灯三喻也。器身受用事者。此三明所受用事。释经中幻露泡三喻也。过去现在法亦观未来世者。明前六种有为法在三世中转。释经中梦电云也。此明六义有为已谢于往。名为过去。六种有为萌兆未起。名未来。六种有为。起于今辰。念念生灭。名为现在。故云三世转也。第三偈。观相及受用者。言观相。牒前偈中上见相识。及受用者。牒前偈中三器身受用事。观于三世事者。牒前偈中后三过现未来三世法也。所以重举此九种法者。难云。观此九种有为法。得何等功德。成就何智。故以下半偈答云。于有为法中。得无垢自在。明观此九种有为法时。能得初地以上无漏无垢之果。无生之智不住道解自在功德也

佛说是经已至信受奉行。此是第十二流通分经。所以次明流通者。上来说法。正辨经体。信悟者众。今将明如来说法非但直欲通益当时。亦欲泽被遐劫故。令流通未来。使异世间津。故明也。以此中具列四众八部及诸大菩萨故。明知序中引同闻时。亦应具有。以经略故阙也。闻佛所说。时会所以皆大欢喜信受奉行流通此经者。凡有三义故也。一说者清净。明诸佛如来乃是一切智人二障永尽。具足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无量功德。如证而说。必当理故。曰说者清净也。二所说清净。此明所说音声章句阿含经教从无烦恼人边来。说同诸佛。不多不少。不增不减与理相应故。曰所说清净也三受者清净。时会大众。一心专听。无见诤过。不言我法是彼法非。心无疑浊故。曰清净也。一切大众。庆睹天尊。得深法味。除疑遣障。获道度世。故大欢喜信受奉行也。诸佛希有总持法等。此一偈。是论主所制第八十偈赞叹回向诸佛者。十方三世诸佛也。明此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十方三世诸佛智母。三世诸佛同说此法。非独释迦如来。故言诸佛也。希有者。此非旷世所无。时时而有故。名为希有。又诸佛如来。常为众生说之。何故名为希有也。明此般若。理深旨远。唯是诸佛境界。非余人所知故。凡夫二乘小行根小行之人。所不能受以信者难得故。曰希有也。总持法者。明此经其文虽略。明义乃广。旨明常住因果境智之理。牧罗皆尽故。曰总持法也。又复一义。一切诸大乘经。其文虽广。至于所明。不出众生菩萨佛净土。然此虽略。至于所明。亦尽斯四也。故言总持法。不可称量者。明此经理深非二乘小智所能图度也。深句义者。谓此经文句。及次第深义也。乘此生疑难。若此金刚般若句义次第难解非图度境者。论主何由得解。而造论解释也。故云从尊者闻。明论主自云此金刚般若甚深法门义释。非自智力解。乃近从尊者。胡名阿僧呿汉云无障碍。比丘边闻。复远从弥勒世尊边闻。明仰推功有在。非是谬传故。言从尊者闻也。及广说者。明无障碍比丘乃是性地菩萨。多闻强记。能流通大乘。折伏外道故。弥勒世尊。愍此阎浮提人。作金刚般若经义释并地持论。赍付无障碍比丘。令其流通。然弥勒世尊。但作长行释。论主天亲既从无障碍比丘边学得。复寻此经论之意。更作偈论。广兴疑问。以释此经。凡有八十偈。及作长行论释。复以此论。转教金刚仙论师等。此金刚仙。转教无尽意。无尽意复转教圣济。圣济转教菩提留支。迭相传授。以至于今。始二百年许。未曾断绝故。言及广说也。回此福德。施群生者。然菩萨大士。每日事兴愿故。论主自申已所有造论传训功德。不专独善。乃回与法界众生。同向无上菩提心也

同类推荐
  • The Absentee

    The Absente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安南奏议

    安南奏议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Dreams & Dust

    Dreams & Dust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佛说大乘不思议神通境界经

    佛说大乘不思议神通境界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香咳集

    香咳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家常食材饮食宜忌

    家常食材饮食宜忌

    本书分为五谷杂粮类、蔬菌类、肉类、水产类、水果干果类、调味品类、饮品类七个章节,讲述各种家常食材的饮食宜忌。本书基本涵盖了常见的食材,每种家常食材的基本信息全面,全面解读选购宜忌、烹调宜忌、食用宜忌等各种饮食宜忌,还列出对应的相宜食物和相克食物,让广大读者全面了解各种家常食材的各类饮食宜忌。
  • 下一张卡

    下一张卡

    你好,你现在看到的是我的遗言。我叫做金币.守财奴,是一名地精,我的家族已经在这片丘陵安静生活了五千年,直到不久前,一道传送门出现在群落附近,里面冲出了一群可怕的叫做人类的生物,横冲直撞,赶尽杀绝。他们比亡灵更残忍,比魔鬼更邪恶,比半身人更狡猾,比侏儒更贪婪,嗷!我死了。异世界侵蚀,灵子融入,无数空间通道开启,从波波兽到灭世狂龙,骚年们!在冒险的不归路上一去不回吧!如果你已经厌倦了都市小白文,狂暴升级文,装逼打脸文,冒险探索文,卡牌对战文,废材退婚文,越阶挑战文,大神灌水文,随身系统文。。。。。。那么,请你静下心看看这本书,在你看过之后,你会突然发现。。。。。。前面那些其实也不错。————这是一本拯救不开心的书,如果你或者你的朋友感到不开心,不如看几章。新书求支持!我就不再说了。
  • 嫡女毒妻:邪王狂宠妃

    嫡女毒妻:邪王狂宠妃

    身为二十四世纪第一杀手兼金牌毒医,在一次任务中被人暗算穿越成为这个身为将军府嫡女居然连下人都不如的女子,再一睁眼,曾经的痴傻已然变成了凌厉,曾经的丑颜已然变成了倾国倾城之姿,看她斗庶女,惩毒母,高傲未婚夫?一脚踢开,冷漠亲爹?恩断义绝,可是,谁来告诉我这个腹黑王爷为什么一直缠着我?
  • 很幸运遇见了你

    很幸运遇见了你

    他和她因为他和她错过一次却又因为后来出现的她打破了他们的生活。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魔皇大人:夫人未成熟

    魔皇大人:夫人未成熟

    她是外表高冷,长相萝莉,内心逗比的大龄剩女,一朝穿越,成为被人抛弃的婴儿,为了解开自己的身世之谜,一路不断的寻找真相,有人说她是神族第一世家的千金,有人说她是一千年前的第一美女。但有人说,你是我一生的守护,是我存在的信仰。
  • 不深不浅种荷花

    不深不浅种荷花

    那年风雪浓,正是年少青衫薄,乡野少年上道山,追长生,修神仙,且看仙缘凡尘风云滚滚。
  • 独宠女配

    独宠女配

    勤勤恳恳(随随便便)修仙努努力力(嗯?努力?)生存卑微女配在线讨(享受)生活穿越后成为了一个家世,天赋,气运都顶好的女配云白芷总有些担心她会招雷劈啊!!!"芷儿,你还不乖乖躺进为夫的怀里?"小竹马你不要这样,你这张帅气的脸真的很让人心动啊喂!
  • 上古魔灵

    上古魔灵

    异世大陆,异族林立;铁与血的碰撞,谁能主宰沉浮?笑与怒的释放,只为心中无悔。
  • EXO我在霓虹下等你

    EXO我在霓虹下等你

    这是我继《EXO爱真的需要勇气》之后的第二本书。希望大家喜欢多多支持!那天天气很好,初七拿着手里的手机现在灯塔下等着那个日思夜想的少年,等了好久好久直到太阳落山,灯塔在傍晚准时亮起了彩灯。美得让人睁不开眼睛,却也舍不得移开脚步。“鹿晗,你说过会来的,我在霓虹下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