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比尔·盖茨为了抓住难得的发展机会,不惜放弃自己的学业。他深知机遇的重要性,更懂得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道理,也正是他成功的把握住了这次机会,他的软件之路才越走越宽。
比尔·盖茨的经历告诉我们有时候伟大的事业是一群痴迷于目标的人创造出来的。正是由于有像比尔·盖茨这样一群人,他们深深痴迷计算机,他们把这种痴迷转化为激情,经过多年的努力才创造了可喜的成绩。
比尔·盖茨在自己写的一本书中,曾反复提到了一个叫李天佑的韩国软件经销商,他说,正是像李天佑这样的经销商给微软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微软才会有今天的成功。比尔·盖茨在书中这样说道:“我们在国内的市场站稳了脚,在软件市场我们有绝对的优势。但是到了70年代末,我们的销售额有很大一部分却来自国外,这其中包括韩国。所以我们要感谢名叫李天佑的这个小伙子。李天佑给我打电话的时候,用英语作了自我介绍。他了解微软,时刻关注微软的发展。他说他很想和微软做生意。而事实却是惊人的巧合,李天佑也是一个因为迷上了计算机才退学的大学生。”
不久,在旧金山举行的一次展销会上,比尔·盖茨见到了这个韩国小伙子,二人一拍即合。他们在那里当即就签了合同。接合同规定,他有权在东亚地区独家发行微软的Basic语言。这项合同的交易额高达1.8亿美元,这远远超出微软的想象。
李天佑很会做生意,他善于在韩国商业文化和美国商业文化之间交流。有的时候,他喜欢夸大其词,他说这有利于我们在韩国工作,因为这会给韩国商人留下好的印象。比尔·盖茨后来回忆说:“我在韩国出差的时候,我们住在同一家酒店。他做生意的态度让我敬佩。到了深夜,他还在打电话谈生意,凌晨2点的时候,他的电话还没放下,凌晨5点又来了一个电话,快要挂电话的时候他说:‘今天不行啊,生意很清淡。'”
在以后的几年中,李天佑没有让微软失望,他珍惜每一次合作机会。在这期间,他也发展壮大,并且有了自己的公司。李天佑在经营自己公司同时,也在不断创新。他后来提出了一个新的奇想:生产一种微型膝上式的计算机,以满足商务人事的需要。他的这个想法得到微软高层的高度重视,一致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设想。很快,李天佑的设想得到实施,微软和李天佑联手开发这种计算机。1986年将这种计算机推向市场,由于这种计算机携带方便,很快成了市场的宠儿,连续多年占据便携式电脑的市场。在美国如此,在欧洲、在韩国同样如此。
由于李天佑的不懈努力,微软在韩国已经颇具竞争力。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微软决定在韩国建立公司。李天佑的公司在韩国市场上一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软件销售企业。但李天佑作为比尔·盖茨一个亲密的朋友,依然像比尔·盖茨一样,对计算机有着无穷的热情,一心要使个人计算机变成人们工作和娱乐的工具。
一个人在创业的过程中,如何选择事业的起点是十分重要的。有的人就葬送在在自己事业的起点,他们刚要有所作为,不幸的是由于家人和他人的反对,而不了了之。比尔·盖茨却不同,他要放弃自己的学业,成立自己的公司。比尔·盖茨的父亲一直希望比尔·盖茨成为一名律师,比尔·盖茨的母亲也不赞成比尔·盖茨的想法。但是比尔·盖茨没有退步,他坚持了自己的选择,最终获得了自己选择事业的权利。
湖滨中学的学业结束后,成绩优异的比尔·盖茨进入美国顶级学府,哈佛大学。由于他父亲的原因,他没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机专业,而是选择了法律专业。因为比尔·盖茨的父亲是一名律师,在那个时候律师是一个很受尊敬的职业,而且收入很高。他的父亲很想让比尔·盖茨继承他的职业,光耀家族。但是比尔·盖茨对律师并不感兴趣,他心中念念不忘的只有计算机和那些程序代码。
一次偶然的机会,比尔·盖茨遇到了一位老朋友,也是在湖滨中学计算机房结识的计算机“发烧友”保罗·艾伦。保罗·艾伦也是因为不喜欢自己的专业,离开学校,开始了自己的计算机生涯。保罗·艾伦向比尔·盖茨描述着自己的构想,成立自己的计算机公司。比尔·盖茨心动了,一个让人吃惊的想法萦绕在他的心头,退学从事软件开发。因为他发现,软件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他决定退学。
当比尔·盖茨把这个想法说给他父母的时候,他的父母大吃一惊,感到十分不解,他们以为是比尔·盖茨贪玩的天性还没改变。于是,比尔·盖茨的父母极力反对儿子退学。比尔·盖茨的父亲更是没有放弃让儿子当律师的努力,他把当律师的好处反复说给比尔·盖茨听,同时他也不想让自己被西雅图的同行看不起,说自己有个不务正业的儿子。比尔·盖茨的母亲也指责他这是一种极其愚蠢的行为。为了让比尔·盖茨继续读书,她声明,只要比尔·盖茨完成学业,她就不再干涉他对职业的选择。在父母和亲戚的反对声中,比尔·盖茨只能暂时打消了退学的念头。
然而,父母的反对并没有打消比尔·盖茨愿望。在哈佛读书期间,他与保罗·艾伦一面共同筹划公司的组建,一面继续钻研计算机知识。最后,当他同时为了事业和学业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他发现自己到了应该抉择的时候了。在这一段时间里,他再三考虑了自己的事业与学业之间的矛盾,正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他决定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离开学校,创办自己的公司,为开创自己的软件帝国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