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位列“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中,赵匡胤确实是有些本事,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即位前是职业军人的皇帝,这与北宋注重技术,企图在中国历史打开出路,不因袭前朝作风的趋向有很大的关系。但这个以武功起家的皇帝,即位后却采取的是重文抑武的治国之策,这与他个人的经历和所处的时代不无关系。
本为后周大将的赵匡胤,在陈桥将黄袍披到自己的身上而建立北宋,当皇帝后,自然会害怕握有兵权的大将再度黄袍加身,这当然是他不愿看到的;而赵匡胤建立北宋前的约二百年时间里,唐王朝拥有重兵的各藩镇在唐朝衰亡后,便纷纷拥兵自立,建立一个个割据政权,想创立不世之功的赵匡胤也不希望看到这种局面在他所创立的北宋王朝上重演。思来想去,还是重用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好。但这样一来,这些封建文人倒是能在安定的环境里面做御用文人,做点治国之事,一旦有战乱发生,他们首先想到的是以和为贵,自然对主战派百般阻挠,这也就是两宋何以在少数民族政权面前不得不低头的原因。为了给他们的投降找个理由,于是便有了“大丈夫能屈能伸”这话。
赵匡胤年幼时就文武双全,不但书读得不错,而且习武方面也表现出天赋,几年下来,已是一个弓马娴熟,小有名气的骑手。
由于家道中落,新婚不久的赵匡胤不得不离家出走,前去投奔父亲旧时好友。但世态炎凉,他不但没有从这些有权有势的前辈那里得到关怀和帮助,反而受了不少的白眼和冷遇。
公元948年,郭威广罗人才,21岁的赵匡胤投奔郭威,成为郭的部属。公元951年,掌握后汉军权的郭威,谎称辽军南犯后汉,率军北上抗辽。军至澶州(河南濮阳),将士将黄袍披在郭威身上,拥立郭威为帝。郭威率军回后汉京师汴京(河南开封),即皇帝位,国号周(后周)。赵匡胤因战功被提拔为禁军东西班行首,负责宫廷禁卫。
公元954年,周太祖郭威病逝,柴荣即位称帝,是为周世宗。周世宗柴荣即位后,赵匡胤被调到中央禁军任职,并于同年二月随周世宗北上抗击前来进犯的北汉。北周和北汉在高平(今山西晋城东北)展开大战。战斗开始不久,人多势众的北汉军队就占了上风,后周大将樊爱能、何徽见阵势不好,吓得临阵逃脱。主将一走,士兵也跟着后退,一时间后周军队阵脚大乱。在此紧要关头,赵匡胤对部下高喊:“主危臣死,拼死效忠的时候到了!”随后持戟跨马,率先冲入敌阵,其部下的两千骑兵抖擞精神,跟随赵匡胤冲入敌阵。北汉军队受不住这突如其来的冲击,纷纷败退,后周军队转败为胜。
高平之战后,周世宗立即严肃军纪,将逃跑的大将樊爱能、何徽严厉处罚,擢升赵匡胤为殿前都虞侯,并委以整顿禁军的重任。在赵匡胤的主持下,后周禁军完成了汰除老弱、调选精壮和组建殿前司诸军三项工作。赵匡胤利用主持整顿的机会,发展自己的势力,将心腹罗彦环、郭延赟、田重进,潘美,米信、张琼、王彦升等人安插到殿前司诸军各重要部门,同时又主动与其他中高级将领交结,并同石守信、王审琦、韩重斌、李继勋、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王政忠,杨光义等高级将领结拜为义社十兄弟,赵匡胤逐渐拥有了自己的势力。之后,伴随着后周世宗不断地南征北战,赵匡胤因功逐渐升迁,被提升为忠武军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此后,赵匡胤不但交结武将,也与赵普、王仁瞻、楚昭辅、李处耘等文人来往,并罗致到麾下,成为心腹幕僚。
公元959年春,赵匡胤平生最怕的后周宰相王朴突发脑溢血而死,几个月后,周世宗也因病去世,其7岁的儿子柴宗训即位。为防止兵变,赵匡胤又被提升为殿前都点检,掌握了后周军权。此时的赵匡胤更有理由和实力篡位称帝,因此赵匡胤加紧活动,将自己的心腹一一擢升为殿前副都点检、殿前都虞侯等职务。整个殿前司系统的所有高级将领的职务均由赵匡胤的人担任了,只剩下并不是赵匡胤势力圈子内的副都指挥使韩通,但他势孤力单,自然无法同赵匡胤相抗衡。赵匡胤现在是万事倶备,只欠东风。这个东风便是赵匡胤奉命出征。
公元960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后周君臣正在朝贺新年,赵匡胤指使人谎报军情,说是契丹与北汉联合入侵后周。契丹出兵镇(河北正定)、定(河北定州)二州,北汉兵自土门(河北获鹿西南井陛口)东下。小皇帝柴宗训征求了宰相范质、王博的同意,宰相范质、王溥真假不辨,立即令赵匡胤率领禁军前往迎敌。
正月初二,赵匡胤率兵来到离开封几十里的陈桥驿。刚安顿好,便有赵匡胤的亲信在营中煽动说:天边有两个太阳,正在搏斗,一日克一日,这是天命。士兵们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军中都知道“一日克一日”这件事了。
当晚酒后,赵匡胤假装酒醉卧床睡觉。赵匡义、赵普与将领们商议兵变。将领们赞同“立点检为天子”。赵普以“长保富贵”为由,要将领们听从指挥,并派人驰告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都虞侯王审琦等。第二天清晨,赵普、赵匡义率诸将至赵匡胤卧室,只见将校们手握刀剑,挤在院子里,齐声高喊“诸军无主,愿策太尉(对高级军事长官的尊称)为天子。”赵匡胤未来得及回答,一件象征着天子黄袍的黄色上衣就披在了他身上,众将校统统跪拜,高呼“万岁”。赵匡胤假意推拒后,宣布:“若要当皇帝,就必须听从我的命令,并不得纵兵大掠,对周帝及皇族加以保护。”众将表示愿“唯命是从”后,随之火速回师开封,在早已等候在京城的石守信等人的配合下入城。入城后,未遇到后周文武臣僚抵抗,仅武将韩通抗拒兵变,为王彦升所杀。赵匡胤派潘美去通知范质、王溥。范、王得知兵变后,后悔莫及,被迫承认赵匡胤代周自主。事已至此,柴宗训也无计可施,只得召集百官,宣读了别人替他准备好的“禅位制书”“应天顺人”地将帝位让给了赵匡胤,后周灭亡。当日,赵匡胤登位于崇元殿,受臣僚拜贺。后周恭帝降为郑王,迁居西京(河南洛阳)。次日,宋太祖赵匡胤颁定国号为宋,宋朝正式建立,赵匡胤即宋太祖。
赵匡胤的捷足先登,只不过使后周旧臣失去了一次实现野心的机会,却没有打消他们的野心,他们有的在等待观望,希冀再起,有的则准备起兵,公开与新王朝决裂。
面对这种局势,赵匡胤以静制动,采取以稳定京城、笼络后周旧臣为主的方针,并根据这一方针,对后周旧臣实行了官位依旧,全部录用的政策,甚至连宰相也仍由王溥、范质、魏仁浦三位旧相继任。为了保证对后周旧臣笼络和收买的成功,对于那些恃势欺凌旧臣的新贵们,赵匡胤则毫不留情地严加处理。当年兵变入城时的先锋王彦升,自恃拥立有功,横行不法,曾敲宰相王溥的门以吓王溥,结果王彦升被贬为唐州刺史。但后周旧臣还是有人不满赵匡胤的登基,起兵作乱。公元960年春,昭义军节度使李筠举兵反宋,北汉又出兵南下,声援李筠,在扬州的周太祖外甥李重进也准备起兵响应,一时声势浩大。面对这种局面,赵匡胤首先拉拢只是求富贵的李重进,赐他“铁券”,以示永保富贵,誓不相负。然后以赵光义及赵普、吴延祚留守东京,赵匡胤本人亲征李筠。在身为皇帝的赵匡胤身先士卒的精神鼓舞下,士兵们自然是人人争先,奋勇杀敌,很快大败李筠,将北汉军队赶走,李筠走投无路,自焚而死。随后赵匡胤又掉头南下,征服了扬州李重进,宋初的“二李之乱”得以平息,赵匡胤与后周旧臣之间的矛盾也基本上得到解决。
解决了与后周旧臣的矛盾后,赵匡胤又掉过头来,将矛头对准拥立有功,且手握重兵的大将们。赵匡胤深知,五代时期之所以会出现那种朝代更替,不暇稍息的现象,与其说是因为皇帝太弱,不如说是因为臣属太强。特别是那些领兵大帅,依仗手中的兵权,篡位弑主,易于反掌,是威胁皇权的最大势力。为了确保统治的稳固,赵匡胤决心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收夺禁军将帅的兵权。有一次,赵匡胤把赵普找来,单独谈话。开口就问他:“自唐末以来,五代更迭,征战不断,不知道死了多少老百姓。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赵普说:“道理很简单。国家混乱,毛病就出在藩镇权力太大。如果把兵权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太平。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两人,兵权太大,还是把他们调离禁军为好。”赵匡胤说:“你放心,这两人是我的老朋友,不会反对我。”赵普说:“我并不担心他们叛变。但是下面的将士如果闹起来,只怕他们也身不由己啊!”赵匡胤一拍大腿说道:“幸亏你的提醒。”
公元961年的一个夏夜,赵匡胤将石守信、王审琦等禁军高级将帅留下,设便宴招待他们。待酒酣耳热之际,赵匡胤屏退左右,长叹了一口气,说道:“如果没有你们的出生入死,鼎立辅助,也就没有我今天这个天子。可我今天做了这个天子,又觉得做天子也太难了,远不如做节度使时快乐。自做了天子后,我从没有睡过一夜安稳觉。”石守信等人忙问:“陛下为何事如此忧虑?”赵匡胤说:“这还不明白,皇帝的位子,谁不想坐!”石守信等人听话中有话,又问:“陛下为何口出此言,如今天命已定,谁还敢再有二心?”赵匡胤苦笑着说:“你们虽然没有异心,可如果你的手下有那么一天,将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就是不想当这皇帝怕也不行吧?”众将听了,不由大吃一惊,急忙跪下哭泣道:“请陛下给我们指条生路吧。”赵匡胤见时机已到,便说:“你们不如将兵权交出来,然后我给你们高贵的官职和大批的赏赐,你们再买上一批好田宅,为子孙们留下一份产业,家中多置一些歌妓舞女,天天饮酒作乐,我也与你们互相结为亲家,君臣之间就再也不用互相猜疑,君臣和睦相处,这该有多好!”石守信等人听了这话,不管心里有什么想法,都急忙跪下向赵匡胤谢恩。第二天,他们都上书称自己有病,不适宜领兵征战,要求解除兵权。赵匡胤十分高兴,对他们赏赐安抚一番后,随之宣布免去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锋、罗彦环等人的禁军职务,让他们到地方州郡去做节度使。这就是历史上的“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后,赵匡胤将禁军掌握完全在自己的手中,并选拔了一批资历较浅的后辈武将担任官职,使其难以在禁军中形成根深蒂固的势力。
五代十国末期,全国都处在四分五裂的状态下。北有依附契丹的北汉,南有南唐、吴越、后蜀、荆南、湖南、南汉、南平、漳泉等八个割据政权,严重威胁北宋王朝的安全和宋初中央集权的巩固,并且,要求统一的呼声日渐高涨,赵匡胤也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可是,面对这些强弱不一的割据政权,计划统一天下的赵匡胤也有些一筹莫展。起初,太祖打算先攻北汉,但遭到群臣的反对,这种反对是有根据的,当时北宋和北汉及辽的军事力量对比非常悬殊,要想先攻实力远胜于自己的北汉及其靠山辽国,确实失策。
一个雪夜,在家休息的赵普,迎来了贵客赵匡胤。赵匡胤进屋后,心情沉重地说:“我睡不着,所以想来和你聊聊,你觉得我是不是不应该先攻取北汉?”赵普沉默了良久,然后说:“北汉盘踞在太原地区,如果我们攻下太原,就要面对强敌辽国,我们不如先征服南方诸国,占有富庶的根据地,再回过头来解决北汉这块弹丸之地。”这就是北宋初年著名的“先南后北”的战略,即先消灭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后消灭北汉政权,避免在统一南方以前与辽国发生正面的军事冲突。
正当赵匡胤准备出兵的时候,湖南的武平节度使周行逢病故,其11岁的儿子周保权继位。大将张文表起兵反对周保权,占领了潭州(今湖南长沙),并准备进军武陵(今湖南常德〕。周保权连忙向北宋和荆南的高继冲求援,当时荆南处在各割据国的包围之中,国势衰弱,兵力不足三万。于是赵匡胤便上演了一场“假道灭虢”的话剧,制定了取道荆南,攻占湖南,一举削平荆湖的战略方针。
公元963年初,宋将慕容延钊、李处耘率领十州兵马,进发荆南。临行前,他对慕容延钊和李处耘说:“出征湖南,必然要借道于南平,南平国势卑弱,可顺便将其攻灭。”
两位将领命向荆南进发,并派人先赴江陵向高继冲假道。高继冲听后,立即召集部下商议。部下众说纷纭,拿不定主意,会议散后,便召叔父高保寅密商。高保寅说道:“先准备牛羊、美酒,借犒师为名,探探宋营情况,再作决定。”高继冲说道:“那就请叔叔走一趟了。”高保寅带着事先准备好的东西,前往荆门犒师。两位宋将善待高保寅,高保寅非常高兴,立即禀报高继冲,说宋军并无他意。
当夜,宋军以精锐部队为先锋,由李处耘率领直奔江陵。高继冲得知,立刻来到城北十五里处迎接。与高继冲见面后,李处耘告诉他:“慕容延钊将军还在后面,你可在这里等候。”说罢,自己就率领大军进入了江陵城。
不久,慕容延钊来到,高继冲恭恭敬敬地陪着入城。回到江陵,高继冲发现宋兵已经占领了江陵的大街小巷,这才明白大势已去,无可挽回,只得顺水推舟,将全境三州十六县,尽献给北宋。
在占领荆南后,宋军继续进发湖南,这时,周保权已杀了张文表,平定了叛乱,但宋军还是进入了湖南,周保权的部下没怎么抵抗,便投降归顺。至此,荆湖之地尽归北宋。随后,赵匡胤于公元964年年底,派大将王全斌、曹彬分兵两路,仅用66天的时间就灭亡了后蜀。
平定后蜀不久,赵匡胤曾先后两次进攻北汉,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并且还损失了大量的精锐和辎重。赵匡胤痛定思痛,及时进行自我批评,决定继续实施“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于公元970年秋出兵攻取南汉。南汉以广州为中心,割据岭南两广地区达60年之久。在平定后蜀时,宋将潘美等就攻占了南汉的郴州,在接到赵匡胤灭南汉的命令后,潘美等立即出兵攻陷了贺州,随之连克昭、杜、连、韶四州,大败南汉军十余万于莲花峰下,并于公元971年春攻克广州,南汉灭亡。
赵匡胤平定南汉后,准备挥师平定南唐。但南唐大将林仁肇却让他心存顾忌。这林仁肇对李煜忠心耿耿,足智多谋,曾屡次大败吴越。因而赵匡胤想出一个绝妙的离间计,以除掉这个南唐最后的长城。
赵匡胤施行这条妙计时,颇费了一番周折。他首先是将奉哥哥李煜的旨意出使宋朝的李从善留在了汴京,一方面是为了留作人质,另一方面就是为了借李从善去实现离间计,因而李从善不得不留在北宋。李煜不知赵匡胤葫芦里面卖的是什么药,而又骨肉情深,因此经常派使臣前往宋朝,到李从善的住处了解情况。从此南北双方都频繁派遣使者。
过了一段时间,赵匡胤命一名画师扮作使臣,和其他使臣一同前往南唐。这位画师技艺高超,而且记忆力极强,即使和他见过一次面,他也能背着将你的肖像画出,并且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这位“使臣”来到南唐,见了林仁肇,回到汴京后,立即把林仁肇的相貌画了下来,送到赵匡胤手中。赵匡胤便将画像命人挂到馆舍里。
一天,李从善被一个廷臣无意中带到馆舍。见到林仁肇的画像后,李从善惊异地问廷臣。
廷臣故意支支吾吾,廷臣又犹豫了片刻才说道:“阁下已在汴京待这么长时间了,我就对你说实话吧。”皇上爱惜林仁肇的才干,特地写信给他,令他前来,他答应归附皇上,一时不便行动,就派人送来这画作为凭证。皇上准备把此馆赐给林仁肇,待他来到汴京,直接去担任节度使的官职。李从善听后便将这一情况派使者报告李煜。李煜大怒,当即传召林仁肇,问林仁肇是否接受过宋诏。虽然林仁肇被问得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他感到问题相当严重,尽管没有承认,回答还是支支吾吾。因而李煜更加相信林仁肇已和北宋来往,便不动声色地说:“爱卿不必担心,因有人告发你,故朕向你问明一下,没有我就放心了!”然后设宴摆酒,将林仁肇毒死。消息传来,赵匡胤大喜,立即下令准备出征南唐。
公元974年秋,赵匡胤下令宋军会同吴越国主钱弘俶统率的吴越军兵分三路,从北、南、西三面向南唐进攻。
在宋军进兵之前,南唐有个书生樊若水,因屡试不第,上书言事也没被李煜理睬,决定北投大宋。他在采石矾以钓鱼作掩护,经过反复探测,精确地计算出长江的宽度、水深、流速等各种数据,然后向赵匡胤献上在长江架浮桥之策。赵匡胤正愁北宋大军无法渡江,见到樊若水,马上赐他为进士及第,封为赞善大夫,并按照他的设计打造战舰,做好了渡江的准备。当总攻发起后,江北宋军通过采石矶浮桥,渡过长江天堑。李煜根本没想到能在水深江阔的长江上搭桥。等他发现时,国都金陵已处于宋军的重重包围之中了。
在李煜拒不投降的情况下,宋军攻陷了金陵城。李煜在宫内堆积了一大堆柴火,发誓与社稷共存亡,到时赴火就义。可他又没有自杀的勇气。当曹彬率军杀进宫时,为保命他还是投降了。
灭南唐是赵匡胤统一南方的最后一仗,也是当时最大的一次江河作战。这次战争中的“浮桥渡江”“围城打援”,是赵匡胤战略部署中的得意之举,也是古代战争史上的创举。
公元976年,赵匡胤死去,宋太宗按照赵匡胤的既定方针,继续对吴越和漳泉施加压力,终于不动干戈,迫使钱弘俶和陈洪纳表献土,归降北宋,南方完全统一。随后,宋太宗一鼓作气,灭亡北汉,延续了数十年之久的分裂割据局面终于结束了,除了辽所控制的燕云十六州以外,汉族所聚居的中原地区和南方的广大区域重新获得了统一。
在南北用兵、统一全国的同时,赵匡胤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和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而创立了一整套为其后代奉若圭臬的“祖宗家法”。
赵匡胤出生在五代十国群雄割据的年代,他非常清楚地方军阀只要拥有重兵,便可黄袍加身的无耻行径,包括他自己,都是在拥有兵权后,方才篡位自立,进而取得天下。因此,赵匡胤在称帝伊始,首先就是削夺手握重兵的将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这个他已经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加以解决,并派文官出任地方官吏,将兵权收归中央。在任命文官为地方官吏的同时,赵匡胤又害怕这些地方官吏在当地待的时间过长而拥有自己的势力,因而又下令地方官吏在一个地方任职不得超过三年,随后又收夺地方上的财权,要求各州除留有必要的经费外,其余财赋中属于货币的部分应全部送到京城,不得无故占留。
地方丧失了财权,自然也就无法屯兵自重了。赵匡胤为收地方精兵而创立的兵分禁、厢的制度,也为其后代一直沿袭下来,成为两宋兵制中的一大特色。
在他看来,地方权力集中到朝廷,还没有完全解决唐中期至五代以来“君弱臣强”的问题,因而进一步采取措施,削弱大臣的权力,使权力完全集中到自己一人手中。他采取的措施之一便是削弱宰相在朝廷中的地位,削夺相权。随后又在百宫中推行“官、职分离,互相牵制”的任官政策。宋代官制中,“官”是品级,“职”是殿阁、馆阁学士一类的荣誉称号,亦没有实际权力,只有由皇帝或中书省“差遣”的临时职务才是实职,即执行实际权力的职务。这种职、权分离,名、实混淆的任官体制,使任何官员都无法集权力、荣誉、威望于一身,权大者并不一定职高,望重者并不一定位显,这就很难形成对皇权的威胁。同样,即使是临时“差遣”的实职,也是按照分权而相互牵制的原则进行安排的。
赵匡胤还在隋唐以来的科举考试制度的基础上加以继承、改革和发展。并规定殿试不再有淘汰制度,只要参加过殿试,都可以有做官的机会,并称其为“天子门生”,即皇帝亲自测试的人都拜皇帝为师,自称是皇帝的门生。同时,赵匡胤还着力改变重武轻文的旧风气。下令修复孔庙,开辟儒馆,沿用老学名儒,以劝励教化。赵匡胤认为,乱世用武,治世用文,进入朝廷的文臣再也不能只是当做点缀摆设,而应切实发挥他们的作用。
随着对文臣的重用,统治集团内部的那种畸形的文武关系得到了调整。原来那些骄横跋扈,视文臣为无用,甚至一言不合就要“砍杀”宰相的武将们不但见了宰相都要恭恭敬敬地唱喏问候,而且自己也在赵匡胤的劝告鼓励下,学着文臣的样子读起书来。
这样,一方面是调整中央与地方、君主与臣下的关系,使地方的行政、财政、军事等等各方面的权力不断地向中央集中,最后又集中到皇帝一个人手中,形成了至高无上的君主集权制;另一方面又开科取士,重文用武,广罗人才,极力扩大这一专制统治的基础。在统一大局已定的情况下,赵匡胤并没有志满意得、忘乎所以,更没有因此而骄逸放纵。这在皇帝中也是非常难得的了。
作为一代明君,赵匡胤的死却成为历史上的一大疑案,史家众说不一,其中也有说是赵光义谋杀的。总之,赵匡胤之死,留下了千古之谜。不过,这样也更增添了这个“宋祖”皇帝的神秘。
公元976年秋天,赵匡胤猝然死去,赵光义则顺利地继承了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