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12月,是以资产剥离的方式注册成立的。但事实上,1994年12月26日注册成立海信电器有限公司时,就同时成立了海信集团。不过,这时的海信集团管辖的范围要小一些,这是因为原青岛电子仪表局改制成“电子仪表总公司”后,原来所属企业,包括海信电器公司都成为其下属公司,从而组成了一个国有企业集团。而从更早的历史看,海信集团的母体实际上是诞生于1969年。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海信集团得到了大发展,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成为了国有企业集团发展中的佼佼者。
海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实现了三个跨越。第一个阶段,1969年至1979年为青岛市无线电二厂,以生产无线电收音机为主。企业规模不大,产品比较单一。但是企业坚持科技创新,不断开发新产品以适应市场。第二个阶段,1980年到1993年,由青岛市无线电二厂发展到以电视机生产为主体的青岛电视机总厂。这一个阶段海信的领导主要思考如何将电视机这个产品做大做强,主要在产品技术引进与自主开发上努力,企业规模不断增大,发展成为了电子工业100强前10名的公司。作为一个国有企业,这一段时间主要是通过经营承包制提高积极性,企业生产的黑白电视机与彩电等产品屡次获得国家质量奖。1989年遇到国家宏观调控,提高产品消费税,这样企业领导班子开始思考多元化发展的思路。第三个阶段,1994年至今,实施了三大发展战略:
1.“发展电视,不惟电视;发展电子,不惟电子”战略,使海信着手调整单一的产业结构。如1994年,与美国AT&T公司合作,生产经营大型局用程控交换机,成为我国第一个涉足通信领域的厂商。1996年,成立计算机公司,生产经营自有品牌的电脑,成为我国家电业第一个成功立足信息产业者。1997年,海信成立空调公司,成为我国彩电业第一个涉足白色家电的成功者。1998年,在国内家电业竞相插足电脑领域时,海信集团又组建了软件公司,渗透软件网络业。到1998年底基本上构筑了一个资源共享,交互发展的“3C”(Consumer Electronics,Computer,Communication)产业结构。
2.“大公司,大集团”发展战略。1994年8月海信集团成立;1996年底,海信集团公司成立;1998年正式更名为海信集团有限公司。海信坚持“先做强,再做大”的原则,打好基础,注重效益,培育人才,创新科技,经过几年的努力,“大公司,大集团”战略基本完成,海信从机制、体制上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
3.“高科技、高质量、高水平服务,创国际名牌”的名牌战略。名牌战略分两步走,第一步是使“海信”品牌成为中国名牌,第二步是使“海信”成为国际名牌。第一步海信用了不到四年的时间,“海信”品牌成为中国驰名商标,这是中国87个驰名商标中所用时间最短的一个。目前,海信正在努力实现第二步战略:成为世界名牌产品。
海信坚持“高科技、高质量、高水平服务,创国际名牌”的发展战略,以优化产业结构为基础,技术创新为动力,资本运营为杠杆,快速成长,迅猛发展,率先在国内构架起家电、通信、信息为主导的3C 产业结构,主导产品为电视、空调、冰箱、冷柜、洗衣机、商用空调系统、移动电话、软件开发、网络设备等,已经形成了年产1610万台彩电、900万套空调、1000万台冰箱、70万台冷柜、470万部手机的强大产能。2006年,海信实现销售收入435亿元,在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中名列前茅。
2006年,通过成功收购科龙,海信集团已经拥有海信电器(600060)和海信科龙电器(000921)两家在沪、深、港三地上市的公司,同时成为国内唯一一家持有海信(Hisense)、科龙(Kelon)和容声(Ronshen)三个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集团。海信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并建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全国技术创新基地。科学高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海信的技术走在了国内同行的前列,2005年6月,我国第一块自主知识产权并实现产业化的数字视频媒体处理片(“信芯”)在海信诞生,打破了国外企业在该领域的垄断地位。
目前,海信在南非、美国、荷兰等地设立研发中心,在南非、匈牙利、法国、埃及等地拥有生产基地,在北美、欧洲、大洋洲、日本等地设有销售机构,产品远销欧洲、美洲、非洲、东南亚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海信作为国有企业之所以能在国内外企业激烈竞争的环境中这样不断发展壮大,除抓住了机遇、实行了正确的发展战略等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分配制度上进行大胆的改革,激励员工尤其是科技研发人员从事技术创新。早在1992年,周厚健出任青岛电视机厂厂长后,在当时国有企业体制和机制难以全面突破的情况下,他获得了青岛市政府的支持,在厂内为技术人员设立工资“特区”,以大幅度提高技术人员的待遇。目前在海信,研发中心人员的平均收入是集团平均收入的3倍左右(后来达到5倍),且给予研发中心博士10万元的入门年薪以及提供充分的国际技术交流与访问机会等优惠政策。此外,海信还创造了独立于管理岗位的研发专家升迁通道,专家最高可达到副总裁的收入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