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因事制宜是做事成功的关键。做事一定要分出轻重缓急来,尽量避免在不必要的小事上纠缠不休而延误了重要的事情。既要检点细节、追求完美,又要善于集中力量干大事,学会化繁为简,懂得取舍。
人们在社会生活的各种活动中,都要掌握适度的原则。通常所说的“掌握火候”、“划清界限”、“矫枉过正”、“过犹不及”、“欲速则不达”等等讲的都是这种“火候”和“分寸”的问题。
如果不掌握分寸,不在乎分寸,企图跨越它所框定的界限,只想“急于求成”、“立竿见影”,除了拔苗助长,事与愿违、多栽几个跟头之外,不会有别的更好结果。
“分寸”二字谁也逃不过,任何追求成功、谋求立世的人都不敢小觑它。“分寸”讲的是为人处世、说话办事必须掌握的尺度。
但这个“尺度”,这个“分寸”究竟在哪儿?答案并不像问题的提出那么简单,有的分寸在说话的多少上、详略上、言辞间、语调里;有的分寸在办事的轻重上、缓急上、大小上、情绪上;有的分寸在交往的生疏上、远近上、深浅上、礼仪上、感情厚薄上;也有的分寸在处世的态度上、观念上、思想上等等,不一而足。
人活着就要交际,就要办事。但是办事也是有学问的,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此对不同的事应采用不同的致变策略,切不可一视同仁吃大锅饭,千篇一律用一种方法去解决所有问题。如果总是这样“一根筋”,办起事来迟早会碰钉子。
非常事情,非常手段,才可以算是非常智慧。生活中许多事情只要你思想变通一下,抓住关键,提纲挈领,即可迎刃而解。
事情有大有小,有轻有重,是放弃西瓜拣芝麻,还是丢掉芝麻拣西瓜,这既可能涉及自身的利益,又涉及到他人及整体大局的利益。所以在这样的取舍两难的选择之问,就应该掂量一下事情的分量,尽量采用舍小取大、弃轻取重的处理原则。这样,虽然丢掉了小利,但所换取的可能就是大利或大义。
蔺相如是战国后期赵国人,他本是赵国宦者令缪贤的门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后,后来一跃成为赵国的上卿。
廉颇是赵国上卿,多有战功,威震诸侯。蔺相如却后来居上,使廉颇很恼火,他想,我乃赵国之大将,身经百战,出生入死,有攻城野战之大功,你蔺相如不过动动三寸不烂之舌,竟位居我上,实在令人接受不了。他气愤地说:“我见相如,必辱之。”从此以后,每逢上朝时,蔺相如为了避免与廉颇争先后,总是称病不往。
有一次蔺相如和门客一起出门,老远望见廉颇迎面而来,连忙让手下人回转车子躲避开。门客见状,对蔺相如说:“我们跟随先生,不过是仰慕先生的高风亮节。现在,您与廉颇将军地位相同,而您见了他就像老鼠见猫一样,就是一般人这样做也太丢身份了,何况一个身为将相的人呢!连我们跟着先生也觉得丢人。”蔺相如问:“你们嫌我胆小,你们说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个厉害!”门客答道:“秦王厉害。”蔺相如说:“既是秦王厉害,我都在朝廷上呵斥他,侮辱他的大臣们。难道我连秦王都不怕,却单单怕廉将军吗?”
蔺相如接着说:“我想强秦不敢发兵攻打赵国,是因为我和廉将军在位。如果我们二人争闹起来,势必不能并存。我所以这样做,是把国家利益放在前头,把个人的事放在后头啊!”门客恍然大晤。廉颇闻之,深感内疚,于是负荆请罪,与蔺相如结为“刎颈之交”,演出一幕千古流芳的“将相和”。
蔺相如之所以能千古流芳,就在于他能忍小辱而顾全国家大义,对事情的分量把握得好。赵国之所以不被他国欺负,就是因为有将相文武二人的威势。可见,把握好处理事情的分量,不仅利于个人关系,对集体对国家也是幸莫大焉。
办任何事情都应有轻重缓急之分,有的事发生后,须马上处理,延误了时间就可能与预期目标相悖离,或是财产损失愈大,或是身家性命愈危。有些人际关系的处理,发生之时,立即解决,可能会火上浇油,使事态发展愈严重,而冷却几日,使当事人恢复理智以后再处理,就可能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所以,处理事情,掌握处理的火候,对事情的成败至关重要。
受到别人的伤害,我们很可能暴跳如雷、怒发冲冠,与其如此,不如暂且迫使自己先冷静下来,然后再去想应当怎样对待,要知道,大多数人不是有意要伤害我们的。
事实上,我们永远也无法避免受伤害,它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既然如此,何必忧之恨之?除此之外,要想别人不伤害你,还要时刻想到不要伤害别人,只有这样,才能活得轻松,活得愉快。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毕竟不能独来独往。办自己的事情时,有时要涉及到别人的利益。因此,我们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必须全盘衡量,把握分寸,协调好各方面的利害关系,在争取我们自己利益的同时,绝不能伤害他人。
有些事情,不该办时就不能办,一旦办了,可能就违法、违情、违理,使自己或别人遭受名誉、经济或地位的损害。
当有人违背你的人格信念而托你办事时,你也绝不能贪图一时之利,而不负责任地答应他,纵容他,一定要慎重考虑可能引起的后果。如果有人想整治别人,编造假的事实,求你出面作伪证,或者有人想让你同他一起干违法乱纪的勾当,如果你不想与其同流合污,就应有勇气拒绝这类无理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