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喜欢自己被指责,哪怕自己犯了错误。所以,当知道自己犯了错误的时候,最初的、也是最强烈的反应就是为自己辩护、为自己开脱。而实际上,这种文过饰非的态度常会使一个人在人生的航道上越偏越远。
一个人在前进的途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过错。对一个欲求达到既定目标、走向成功的人来说,对待自己过错的正确态度应当是过而不文、闻过则喜、知过能改。
“过而不文”需要一种自觉的纠错意识和宽广的胸怀。一般人做不到这一点,原因是虚荣心在作祟。一些人有很强的能力,很少有失误发生,久而久之,自然养成了“自己一贯正确”的意识,一旦真的出现过错,心理难以接受。出于对面子的维护,不少人会找理由开脱,或者干脆将过错掩盖起来。
知过能改,则是使一个人在激烈的竞争中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关键。“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有了过失并不可怕,怕的是不思悔改、一味坚持。这种人是很难走向人生的辉煌的。
格里·克洛纳里斯在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当货物经纪人。在他给西尔公司做采购员时,发现自己犯下了一个很大的估计上的错误。有一条对零售采购商至关重要的规则,是不可以超支账户上的存款数额。如果账户上不再有钱,就不能购进新的商品,直到重新把账户填满,而这通常要等到下一次采购季节。
那次正常的采购完毕之后,一位日本商贩向格里展示了一款极其漂亮的新式手提包。可这时格里的账户已经告急。他知道他应该在早些时候就备下一笔应急款,好抓住这种叫人始料未及的机会。
此时他知道自己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放弃这笔交易,而这笔交易对西尔公司来说肯定会有利可图;要么向公司主管主动承认自己所犯的错误,并请求追加拨款。正当格里坐在办公室里苦思冥想时,公司主管碰巧顺路来访。格里当即对他说:“我遇到麻烦了,我犯了个大错。”他接着解释了所发生的一切。
尽管公司主管平时是个非常严厉苛刻的人,但他深为格里的坦诚所感动,很快设法给格里拨来了所需款项。手提包一上市,果然深受顾客欢迎,卖得十分火暴。而格里也从超支账户存款一事中汲取了教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不小心犯了某种大的错误时,最好的办法是坦率地承认和检讨,并尽可能快地对事情进行补救。只要处理得当,你依然可以赢得别人的信赖。
喜欢听赞美是每个人的天性。忠言逆耳,当有人尤其是和自己平起平坐的同事对着自己狠狠数落一番时,不管那些批评如何正确,大多数人都会感到不舒服,有些人更会拂袖而去,连表面的礼貌也不会做,令提意见的人尴尬万分。这样的结果就是,下一次如果你犯更大的错误,就没有人敢劝告你了,这不仅会让你在错误的路上越滑越远,更是你做人的一大损失。当我们错了,就要迅速而真诚地承认。
如果你在工作上出错,就应该立即向领导汇报自己的失误,这样当然有可能会被大骂一顿,可是上司的心中却会认为你是一个诚实的人,将来也许对你更加器重,你所得到的,可能比你失去的还多。
事实上,一个有勇气承认自己错误的人,他不但可以获得某种程度的满足感,还可以消除罪恶感,有助于弥补这项错误所造成的后果。卡内基告诉我们,傻瓜也会为自己的错误辩护,但能承认自己错误的人,就会获得他人的尊重,而且令人有一种高贵诚信的感觉。
承认错误是一种人生智慧,只有人们对错误采取认真科学分析的态度,才能反败为胜。现实中,许多人为了面子死不认错,硬认死理,只好让自己一错再错,损失更大的“面子”。
由此,一个人要想有面子,就要不怕丢面子。孔子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意思是说,犯了一回错不算什么,错了不知悔改,才是真的错了。
闻过则喜、知过能改,是一种积极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只有当你真正认识到它的积极作用的时候,才可能身体力行去聆听别人的善意劝解,才可能真正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而不至于为了一点面子去忌恨和打击指出自己过错的人。闻过易,闻过则喜不易,能够做到闻过则喜的人,是最能够得到他人帮助和指导的人,当然也是最易成功的人。
在我们犯了错误的时候,总是想得到别人的宽恕,而不是斥责。其实,宽恕是对我们的纵容,别人宽恕了我们第一次,我们可能会犯第二次、第三次。我们要学会在犯了错误的时候,坦率地承认,并担负我们该负的责任,而不是为了怕丢面子,而百般地辩解,文过饰非。
没有“不可能”,只有“不去做。”
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曾经说过:“所有的不可能,只是存在于人们的想象当中。”这个世界上的事情没有什么不可能。只要条件具备了,所有的一切都会成为可能。而所谓的不可能,是人们拒绝成功,逃避现实的一种借口。
世界上没有“不可能”,只有“不去做。”一件事如果你去努力了,去做了,那么迟早有一天会变成可能。试想,如果在两千年前,人类能想到有一天可以在空中实现飞翔吗?在海中自由遨游吗?能想到瞬时之间就能和千里之外的人相互说话问好,互通信息吗?但是这些曾经在人类历史上的不可能,经过人们世代的努力,今天都变成了现实。人类无数成功的经验证明了,世界上的事情本来就没有什么不可能。
玛丽·凯是一家世界著名化妆品公司的创始人,她为自己的化妆品公司设计的吉祥物是大黄蜂。“由于它弱小的翅膀和笨重的身体,从空气动力学的角度讲,大黄蜂应该不能飞行。但是大黄蜂不知道这些,所以它可以自由地飞来飞去。”
我们有时会在自己的头脑中给某些潜能设立了极限,以为我们无法超越它。实际正是这种预先设立的极限妨碍了我们的潜能的发挥。我们只有学会打破它们,在还没有做之前,先不要说不可能,即使在做的过程中遇到了挫折,也不要轻易放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突破现实的障碍。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乔治·丹特是美国斯坦福大学运算研究和电脑科学教授,下面是他的很有启发性的经历。
乔治·丹特是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数学系的一位硕士生。有一天,他上课又迟到了。进了教室后,他便匆匆忙忙抄下黑板上的两道数学题,他以为,那一定是教授留的家庭作业。那天晚上,在他坐下来解这两道数学题时,他感觉到这是教授有史以来留的最难的家庭作业。他冥思苦想了几个晚上,在试着解第一道题以后,又试着解第二道题,但都无法得出结果。可他仍然坚持着。
几天后,他终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解出了那两道题。他将作业带到教室,教授告诉他把作业放在他的桌子上,当时桌子上已经高高地堆满了纸张,他很担心自己辛辛苦苦完成的作业会被夹在这些杂乱无章的东西中弄丢了,但还是很不情愿地将作业放在了那里。
很长一段时间以后的一天早上,一阵巨大的敲门声将他从梦中惊醒,他很吃惊地发现敲门的竟然是教授。“乔治,乔治!”教授喊到,“你把它们解出来了!”
乔治说:“是的,我当然解出来了,那不是你留的作业吗?”经过教授解释,乔治才知道,原来黑板上的那两道题不是家庭作业,而是数学界著名的难题,多年来许多有名的数学家都没能解决它们。教授几乎不敢相信乔治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就解开了这两道题。
事后,乔治说:“如果有人事先告诉我这是两道非常著名的数学难题,或许我根本就不会试着去解它们了。”
由此看来,如果我们事先认为某事是不可能的,我们就不会采取积极的态度,也不会全力以赴,寻找解决的办法。结果,那件事就真的变成不可能的了。反之,如果我们事先并不把它当成是不可能的,我们就会想方设法,调动一切可能的力量去对付它,最终很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在生活中,由于自己碰过壁,或者由于别人不断向你灌输某种“不可能”的理念。本来颇有能力的人,也容易产生“四面八方都通不过”的感觉,最终干脆放弃努力。应该警惕的是:所谓“事实证明我不行”,不过是有几次偶尔的挫折和失败,它们并不能代表生活的全部,更不能代表你永远失败。你完全可以通过改变外在条件,或提高内在能力,否定“事实证明我不行”。多试几次看一看,说不定你会创造原来想象不到的奇迹。
那些最大的成功者,总是敢于在风口浪尖上考验自己,将“不可能”三个字从字典中删除。他们不接受外界加给自己的“不可能”,更不允许自己对自己打击。在别人觉得最不可能成功的地方,他们最终取得了别人无法想象的成功。
清朝末年,孙中山留学归来途经武昌总督府,想见湖广总督张之洞。他递上“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的名片,门官将名片呈上。张之洞很不高兴,问门官来者何人?门官回答是一位儒生。张总督拿来纸笔写了一行字,叫门官交给孙中山: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这分明是瞧不起人。
孙中山只微微一笑,对出下联: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做王侯。张之洞一见,不觉暗暗吃惊,急命大开中门,迎接这位风华正茂的读书人。对这样一个心无畏惧,勇敢地向高峰冲刺的人,谁能抵挡呢?
其实,每个人的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能量,而一个人二十几岁的时候,往往并不知道自己有多大的能量。但是事实上,你自身具有的这种能量比你自己想象得要大得多,它能够实现任何事情。只要你不要怕,不要悔,不要犹豫,放开手脚,努力去做,你就会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别用淡漠来耍“酷。”
酷,如今成为一种时尚,甚至令“漂亮”、“风流”之类黯然失色。酷是什么,至少从表面上是一种淡漠、冷酷,对任何人和事的不屑一顾。
酷对于一个迫切需要热忱的世界来说这多么可怕,对于一个期望有所成就的人来说,这又是一个多么愚蠢的选择。
战国时代的政治家苏秦是平民出身,但是却有伟大的抱负和理想。在那个时代,诸侯兼并,出现了齐楚秦燕韩赵魏七个国家,其中以盘踞在西方的秦国最强,不断攻击东方各国,大有一统天下之势。所以苏秦开始游说六国,希望六国的国君采用他的学说,联合抵抗西方的秦国,起初诸侯对他的主张并没有多大兴趣,但他毫不气馁,仍不屈不挠地四处游说,最后,他的热忱终于感动了燕国的国君,任命他当宰相,并以此为基础,提倡“合纵”政策,使六国国君都先后采纳了他的意见,由他一个人兼任六国的宰相。
秦国的势力很强大,但在苏秦主持“合纵”的15年中,也被逼得无法动弹,可见苏秦的策略有其成功的一面。
在中国的战国时代,各国求才的风气很盛,所以有才学的志士,只要肯去游说诸侯,大部分都能得到重用,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这个佩戴六国印信,而能号令天下的苏秦。苏秦的成就,除了他的周详计划和高度的说服力以外,主要的就是他对政治的一股狂热。那时候交通不便,想到各国去游说,确实很不容易。他单为了想见燕君一面,就苦思筹划了一年多,还没有十足成功的把握。这情形如果换了一个意志不坚定的人,可能会因为失望而作罢。可是苏秦却怀着无比的热忱及持之以恒的决心,全力以赴。
其实,不论做什么事,一定要有决心和热忱才能办成,如果是存着试试看的心理,往往不容易成功,因为当事人会由于缺少精神压力而激不起潜能。如果能坚持着热忱,就能发挥个人的潜力与智慧,而把事情圆满解决。
工作中的淡漠尤其不可救药,而只有它的反面——热忱才能助你成功。
伍德鲁夫天性热情外向,可称是推销的奇才。
“要让全世界都喝可口可乐”——这就是他的目标。当时国内市场日趋饱和,开辟国际市场势在必行。他上台后,立刻增设了“国际开发部”,立志要把可口可乐推向世界。
然而,把这样一种略带药味的饮料推到国际市场,要使全世界饮食习惯各异的人都能接受它,谈何容易!
阻力首先来自可口可乐公司董事会那些保守的元老们,老董事杜吉尔怒气冲冲地责问道:“我知道你上任后想显示一番,但你不能用全体人员的利益去孤注一掷。”
伍德鲁夫争辩说:“美国的食品能在国外销售,这么好的饮料为什么就不能在国外销售呢?”
杜吉尔也振振有词:“食品与饮料完全是两回事。不管什么人,对食品主要考虑的是营养成分,只要有营养,他们是愿意让自己的口味迁就食品的。而饮料只是消暑解渴,喝不喝都行,外国人怎么会放弃自己的传统和习惯去迁就我们的饮料呢?”
“你说得很有道理,但不管是哪国人都会有好奇心的习惯,这一点请不要忘记。”
杜吉尔答道:“好奇心并不是习惯,好奇心难以持久,一旦不能从好奇心转变为习惯,那么在国外的推销就会失败,现在国内市场看好,我们犯不着到国外去冒险。”
这是一场开创派与保守派的争论。争论后伍德鲁夫陷入了沉思。在他的脑海中不断浮起在旧金山的唐人街上,许多中国人津津有味地喝着可口可乐的情景。中国够“遥远”的了,那里的人也应该和美国人口味不同,却为什么可以接受可口可乐呢?这一点,再次点燃了他的梦想。
他相信开发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一样,只要推销方式得当,手段得法,国际市场就一定能够打开。
1941年,爆发了珍珠港事件,美国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使可口可乐陷入困境,国内市场不景气,向国外开发也一筹莫展。
内外交困使历来精明的伍德鲁夫备感忧虑:难道父亲一手创建的基业要败在我的手上了?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当伍德鲁夫发愁时,老同学班塞出现了。
班塞在麦克阿瑟手下任上校参谋,这次临时回国,特意给老同学打来电话。
伍德鲁夫说:“难得你还想着我啊?”
“我不是想你,我是天天在想着你的可口可乐!”班塞豪爽地笑着说,“好长时间没喝上你那深红色的‘头疼药’了,在菲律宾热得要命的丛林中,真想喝啊!一下飞机,我就先喝了两大瓶,可惜我不是骆驼,不然真想灌上一肚子带回去慢慢消化。”
机会来了!敏感的伍德鲁夫从班塞的话中得到了灵感:“如果前线的将士都能喝到可口可乐,不就像是做活广告吗?那么当地的人也会纷纷购买,市场不就打开了吗?”的确,战争不仅会带动军火工业,而且也会刺激其他行业的生产,刺激疲软的市场。
伍德鲁夫不会轻易放过这个机会。
他开始了他的宣传攻势,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大吹可口可乐可以“鼓舞士气”,可以“调节前线将士的艰苦生活”。
但五角大楼的官员却连连摇头,只给了他“研究一下”的答复。
回到公司之后,伍德鲁夫发现形势已迫在眉睫,他决定展开一场宣传攻势,促使国际部的官员改变主意。为了一举成功,伍德鲁夫亲自指导宣传提纲的撰写,他说:“一定要把可口可乐与前方将士的战地生活紧紧地联系起来,还要写清饮料对战斗的影响,可口可乐对前线将士的重要不亚于枪弹,公司的成败在此一举,各位要用尽全力,使之一举成功。”
画册最终定名为《完成最艰苦的战斗任务与休息的重要性》,并用新版印刷,画册图文并茂,生动感人。小册子极力宣传,在紧张的战斗中尽可能调剂战士的生活,当一个战士在完成任务、精疲力竭、口干舌燥时,喝上一瓶清凉的可口可乐,该是何等的惬意啊……
毋庸置疑,伍德鲁夫这一天才的热忱宣传,使国会议员、军人家属和整个五角大楼为之倾倒。国防部不仅同意把可口可乐列入军需品,还支持在军队驻地办饮料工厂。
五角大楼的有力支持,使可口可乐公司受益匪浅,不到3年时间,公司共在海外发展了64家加工厂,销量达到了50亿瓶。在这一时期,可口可乐公司成功地开辟了国际市场,还为战后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从伍德鲁夫的成功中可以看到,他在经营中极好发挥了他天性中的优势,他热忱、乐观、豁达,干起事来势如破竹,他的经营才华主要表现在他的对外交际上,特别是宣传上,热忱有度,行动上恰到好处。
淡漠是一种十分有害的病毒,一旦受其侵害,一个人便会整个儿地丧失活力——工作、爱人、朋友、娱乐一切不再能给你带来快乐。同时,还会把它传染给接触到的每一个人。也许仅仅外表上的扮酷并没有什么危害,但千万别让淡漠迷住你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