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自古以来强调“忍”的哲学,认为忍是解决矛盾争端的最好办法,忍是求得内心平静的归属。所以古人有“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胸怀。
世上有许多灾祸、矛盾的起因可能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只因彼此针锋相对,谁也不肯吃亏,才会将问题升级,演变得不可收拾。这其中因口角之争而引发无穷祸患的例子不在少数。如果此时可以退让一步,其实是可以将祸患化于无形的。
释迦牟尼佛祖在世的时候,也曾经遭人嫉妒、谩骂。有一次,他遇到一个人,一直堵住他骂个不停。可是不管那个人骂得有多难听,释迦牟尼仍然心平气和地保持沉默,等到对方骂累了,歇下来了,释迦牟尼才问他:“我的朋友,如果一个人送东西给别人,对方却不接受的话,那么那个东西是属于谁的呢?”
“当然是属于那个送东西的人啦。”那个人很不客气地回答。
释迦牟尼说:“刚才你一直在骂我,可是我若是不接受这些赠礼的话,那么刚才那些骂人话是属于谁的呢?”
那个人顿时为之语塞,沉默了下来,从而也了解到自己以往的过错,并发誓以后再也不诽谤他人了。
释迦牟尼把自己的这个经验告诉弟子,要他们戒之慎之:“一般人遭人辱骂后,总想回嘴报复,其实是不必要的。因为那个人总会自食其果,要想污辱别人,不但没有达到目的,反而会回报到自己身上,污辱到自己。因为当人开口辱骂别人的时候,就是在污辱着自己的修养和道德。”
所以说忍辱不是懦弱,而是智慧,愚笨的人是做不到忍辱的。宋朝学者程颐说:“愤欲忍与不忍,便见有德无德。”由此可见柔忍关系到人的品德操行。
我们要和各种性格、地位的人打交道,所以要能包容各种人的各种看法、各种行为。或许某些人的性格、做法、习惯你并不喜欢,可是你不能因此就要去打击他、消灭他,置他于死地。况且别人的行为也不是以你的喜好为转移的,你看不惯别人也只是白费力气,他不会由此损失半分。
而真正理智的做法是,包容各种现象,只要对方没有触及到你的底线,没有伤害到你和周围的人,那么你就可以允许他有自己的方式。这样,你才能广交天下,获得支持。
北宋名臣吕蒙正刚任参知政事(副宰相),一天正在准备上朝时,有一位官吏躲在门帘后头说:“就是这个不学无术的小子当上了参知政事呀?”吕蒙正假装没听见就走过去了。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大臣非常愤怒,下令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制止,不让查问。下朝以后,那些大臣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查问。但是吕蒙正则说:“一旦知道那个人的姓名,我就一辈子也不会忘记了,始终要记着他说过我的坏话。倒不如不知道他是谁为好。这样对我来说也没有什么损失。”当时的人都很佩服吕蒙正的肚量。
我们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类似的情形,可能是别人不怀好意的侮辱,也可能是出于误解,甚至是平白无故的批评。如果我们不肯忍耐,非要计较个一清二白,那或许反而会把事情弄得更糟。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句流传甚广的话很多人都知道,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
晋朝的朱冲家里比较穷,以耕田种地为生,但是他品行端正,为人豁达。有一次,邻居家里丢失了一头小牛,就到处去找,结果看到朱冲家里的小牛和自己丢失的小牛长得很像,就以为是自己的,要把牛牵回家里去。朱冲也没有争辩。后来,邻居在一片树林里找到了自己丢失的小牛,这才知道原来牵回的牛是朱冲的,他非常惭愧,就主动把牛还给了朱冲。
村子里还有一户人家,平时爱逞强称霸,蛮横无理。有一次,他家的牛跑出来吃了朱冲田里的庄稼,朱冲发现后把牛牵还给那户人家,既不生气也不责骂,只是好言劝他把牛关好。但过了几天,那头牛又跑到朱冲的田里吃庄稼,朱冲又像上次一样把牛牵还给那户人家。之后又反反复复发生了好几次类似的情况,朱冲始终和和气气。结果这户人家被朱冲的大度给感化,深深地自责起来,以后再不在村里横行霸道了。
我们在生活中总免不了要碰上一些不愉快的事,如果一味地争吵,往往不但不能辩出个是非黑白来,反而会平添烦恼,甚至会气大伤身体,影响健康。最常见的就是那些在公共汽车上,因为拥挤而引起的摩擦和口角,不仅让当事人心情恶劣,同时也影响周围人的情绪。其实只要彼此都礼貌一些,容忍一些,退让一些,事情就不会变得那么让人烦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