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中的一百多篇寓言故事,虽无深奥的哲理,亦无惊奇的情节,寓言也并不令读者费解,但在饭后茶余,人们讲它几段,却蛮可以令人解颐;或在紧张劳作之时,用它来填充短暂休息时的空闲,它亦可帮助人们破除沉闷,活跃气氛,消解疲劳;至于对天真活泼、好奇爱问的少年儿童,不用说,这本书更可以大大满足他们讲故事和听故事的渴求了。这本书原本就是写给他们的哟。
这也是一本有趣的书。就艺术风格而言,这一百多篇故事,与其说是寓言,倒不如说它更接近民间传说。其中不少的故事,当你读它们的时候,你的脑海里会渐渐出现秦川大地的村庄、农舍、炕头、井旁、地边,你仿佛看见那些叼着旱烟袋的农民在片刻休息时,你一则,我一则,争相讲着的故事。这本书中的故事,就不乏农民口头文学作家的天才,不乏农民的幽默和农民的风趣。
这是因为有着特定的生长它的土壤。
作者袁银波,是一位来自固原的青年,他是这块古老土地的儿子。他早年参军,由于爱好文学,在部队就开始学习和发表作品,复员回乡后,继续学习不辍。七十年代后期,前陕西省文艺创作研究室调他来深造。当其时,免不得也招来一些嘲笑:有招工、招干、招兵的,没听说作家也可以招的。然而袁银波同志有那么一股子周原人的犟劲,他不善言辞,也无艺术家的风度,他只是默默地脚踏实地地挽着自己并不轻松的犁具,在自己的那块荒原上,踽踽地前行着,耕耘着,一草一粟地积累着自己的成果。积沙可以成丘,他今虽还未成丘,但十多年来却也陆续发表了不少作品。特别值得提及的是,他鉴于陕西儿童文学缺少阵地,儿童文学界呼唤多年也未有结果,他便不遗余力地多方开拓。他先是在一家卫生部门的报纸上,开辟了一个儿童文学副刊,而后又同别的同志一起创办了儿童文学刊物《宝葫芦》,近日又为西安妇联创办了儿童文学期刊《神童》。他这种实干精神是很值得赞扬的。
现在,他又向读者奉献出一百多个有趣的寓言故事。我猜想小读者们将会喜欢它,大读者也将会依据自己的审美趣味,各自喜欢其中的若干篇章的。
对作者来说,这也不过是他的事业的开端,展现在他面前的天地是很广阔的,道路也是很长的,但愿他永远保持着他那固原人的韧劲,继续攀登自己的高峰。
1989年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