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各个时代,都有其时代的风云人物。以近代而论,在革命和革命战争年代,他们,或镣铐铿锵,义气凛然,或金戈铁马,驰骋疆场。在和平建设时期,他们,或冲撞旧俗,开拓奋进,或锲而不舍,务求有所发明。这本报告文学集,便是这样一本叙述当代风云人物的书,一本叙述今日古城西安风云人物的书。
由陈忠实等一批作家、业余作者在书中,以他们那各具风格的语言艺术,斑斓耀目的色彩,活泼严谨的笔触,忠实再现出的这一批古城人杰,是“五一”劳动奖章和其他劳动或科技奖章获得者,其中,有工人技师,有农民企业家,有小小柜台上的分部经理,有饭店的党组织负责人,有建筑设计工程师,有饮誉国内外的科学家,还有那倾注自己全部的爱以塑造儿童美好心灵的令人起敬的教育工作者……
他们都是在平凡的岗位上从事平凡劳动的人。在那平凡的岗位上,也会激荡着时代的风云吗?
试举几例而言。
请看,这是一枚饺子,平平常常,千百年来它就是那个样子,从陕北(那儿叫“扁食”)到渭北(那儿叫“煮馍”),从哈尔滨到广州,从西伯利亚到纽约,它到处都是那个样子。可是,在这改革的年代,在宁静和他的同事们的饺子馆里,它居然跃过龙门,化出一席饺子宴来。在那富丽而典雅的店堂里,摆下了“龙凤宴”“宫廷宴”“百花宴”“牡丹宴”以飨国内外高雅的宾客。继而它又走出古城,走向西子湖畔,走向我们共和国的首都,继而它又跨海东渡,在扶桑之国引起一片赞誉。平平常常的一枚饺子,在这特定的时代,在宴会厅里,掀起了一场化平庸为神奇的风云。
请看,这是一件普普通通的羽绒衣,古城的男女老少都喜欢的冬季服装,也许您身上就有一件这种“鸭鸭牌”的时髦冬衣。可您是否知晓,它是怎样来到古城的?是什么人把这江南的时髦服装引进这黄土高原上的古老的生活中来的?当这远离口岸的内陆深处关河封闭的古城,在黄叶飘零、严霜萧瑟的时节,还是灰色、蓝色与草绿色棉大衣时,在解放商场的三尺服装柜台上,有那么一位中年女营业组长,不畏风险,大胆地把江西共青城的“鸭鸭”整群整群引进古城,推向全西北,一改生活的色调,在人们的服饰上,掀起一场化单调古板为新奇热烈、五彩缤纷的风云。
您可留意到华山险境上新出现的复道?您可知道您所居住的新建楼宇是搁在什么样的基柱上……
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大大小小的风云变幻,它构成了我们这时代的宏伟画卷,汇成了我们这时代的壮丽的交响乐。而生活中的每一重大变革的事件背后,都必定有一个或若干个促成这一变革的风云人物,他们构成了我们这时代的生活的脊梁。为他们立传,让全社会认识他们,宣扬他们的业绩,用他们的精神的火光,照亮人们前进的路,引导人们奔向和平、富裕、理想生活的远方,是各种社会组织的一项经常的责任,是各种传播媒介的责任,也是社会主义文学责无旁贷的任务之一。
参与这本报告文学集写作的作者们,正是为此而把他们的篇章献给人,把他们的笔墨重点放在写人上。他们向读者报告的是一批勇于开拓的人;是一批乐于献身的人;是一批百折不挠的人;是一批有崇高的社会理想和高尚的职业道德的人;是一批平凡而又了不起的人。
自然,本书的作者们,并不像我这样,作此简单抽象而枯燥的概括。他们是站在时代的高度,辨着历史的踪迹,探查着主人公的生活道路,仔细谛听人物内心的呼号,依着生活的真貌,塑造着生动活脱的形象,娓娓动听地讲述着一个我们这个时代的生活故事,再现出主人公复杂而真实的人生。这儿,有苦难的童年,有成年的失意,也有壮年的欢歌;有理想,有追求,有闪光的思想和美好的心灵,也有荒谬、失误和深沉的内疚。故事中,既描绘他们的顺境,也讲述他们的坎坷,有哲理的探微,人生的思考。悲和喜,苦和乐,家庭,社会,事业,爱情,一切普通人的欢乐与忧伤,一切风云人物的荣耀与苦恼,在这儿,常常在一个人物身上交相映现,熔铸为一体。
在这儿,一切都打着时代的印记,闪烁着改革开放的光辉。宁静的饺子宴,安靖娴的“鸭鸭”旋风,陆震亚的灰土桩地基,徐基泰的电抗器技术引进,潘松辰的华山旅游区建设提案,周孝天在有限元研究上获得的世界性成功,岳家沟农民企业家胡兴汉的十个村办工厂,等等等等,这些艳丽的生活之花,是只有在今日之中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满天满地翻腾着改革开放的风云的时代,才会应时出现在这黄土地带民风淳朴的古城西安的。
沐浴着改革之风的古城年轻了。书中的一批古城风云人物是时代之子,他们又都是一些全面发展的人,更是乐于奉献的强人;他们不只是经济的人,更是政治的道德的文化的人。当今,在开放搞活的形势下,一方面社会主义的凯歌高奏,一方面是见利忘义的私欲横流,到处可见拜金、贪婪的阴影,一时间,先进分子遭人嘲弄,英雄人物遭到亵渎,在文学艺术园地里,革命英雄的业绩受到冷落,甚而至于在舞台、屏幕和出版物中,英雄形象遭受到无理的否定与排斥,非英雄、非先进、非献身主义的幽灵,一时成为时髦角色,在社会生活领域和文化艺术领域游来荡去,趾高气扬。然而,历史的车轮是任什么力量也无法扭转的,牢牢扎根于中华大地的社会主义大树,是任什么力量也拔除不了的。就是在这样的年月,就是有这样一批一批又一批的人,坚持着社会主义的理想,坚持着传统的革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论金币银币在周围如何丁当作响,发出多大的诱惑,他们始终不计个人得失,只讲无私奉献,他们的思想光芒,正可以为人们透过生活中金粉银屑、红灯绿酒所腾起的一时的迷雾,看清社会人生的坦途,走向理想生活的远方。
就艺术而论,这本报告文学集中,最主要的是人物特写这一种。这也几乎是国内当前报告文学惟一的样式。这是自苏联作家波列伏依最成功的《我们是苏维埃人》等人物特写问世以来,人们最喜欢的一种报告文学样式,特别是在强调塑造人物形象的当代艺坛,和目的在于向全社会介绍我们生活中的优秀人物(或少数特别邪恶的人物)时,自然而然会被普遍采用的一种文学样式了。但我却还是希望,今后,在我们的报告文学园地里,能有像夏衍的《包身工》、基希的《秘密的中国》,以至于像辛克莱的《屠场》那种样式的报告文学作品。这自然不意味着复旧,也不意味着不创新,而只是希望在报告文学这个田野里,多一些风味各异的品种罢了。
我还想说,在当代我国报告文学(其实小说也一样)的写作艺术方面,我们的才华横溢的作家们,如果能够限制一下自己的发言的欲望,少说一点,少主观渲染一点,让作品中的人物适当地说一点,在行动中去多表现一点;如果能够把笔墨着力形象描绘,用高超剪接和描写手法,推出一个个突兀的事件的波峰,立起一个个强力的生活形象,以打破文章本身那种平淡、呆板、柔弱、进展艰难的局面,它就有可能更加获得读者的青睐。
1987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