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文学青年写了一则短篇小说,内容是说,一位农村基层干部,废寝忘食地干“四化”,有病也顾不得上医院。一日,借着进城给队里办事的机会,挤出一点时间去看门诊。他忍着极大的病痛排长队,好不容易挨到自己了,不料这时却有一位满面红光的胖子来就诊,由于他是医生的熟人,值班医生就把那个排了一整天队的农村干部撇在一边,态度过分殷勤地招呼这个后来者。他们一面没完没了地扯闲,一面不厌其烦地查病,转眼到了下班时间,农村干部只好原封不动地带着自己的病痛走出医院。小说写好了,作者拿给他的一个文学朋友看,朋友看后提出一点建议说:“如能把后来的这个求诊者的身份改为县委书记或类似的当权人物就好了。”
在现时的文学创作中,这是一个极其平常的建议,但却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建议。因为,这意味着党委书记或类似人物,在部分作者的文学构思中,已经变成了一个具有普遍代表性的抽象概念,一个在生活和艺术中扮演反面角色的概念,一种类似描写旧时代生活的作品中的国民党军阀、官僚、联保主任、保长之类的类型化了的反面角色,一种造成人们生活中种种不幸的力量的象征。批评某一党委书记搞特殊化是完全应该的,但如果把党组织书记作为生活中反面人物的化身,自然是对现实生活的不正确的概括,在社会主义文学创作的构思中,这种观念的出现,虽说有一定的原因,但却实在是一种不幸。
在以往的岁月里,在“左”的思想支配下,部分文艺作品中,曾经流行过另外一种概念,即作品中的大小书记都是代表党的,是“正确”的化身,谁要批评党书记一类人物,就会落个反党的罪名,于是在文艺作品中形成了一种公式,工厂厂长、农村生产队长、部队连营长等行政领导干部和军事指挥员,总是犯错误,而党委书记、大队党支书、连队指导员或更高几级的政委,永远正确。为了“体现”党的领导,不管有无必要,作品中总要有个永远正确的党书记,实际上是个影子书记,甚至荒谬到不顾生活实际,在指挥作战中,硬是要部队的指挥员退居第二线,让政委第一个发号施令,指挥战争。这种“左”倾教条主义,荒唐的公式,曾经大大束缚了文艺作品对党的真实形象的艺术塑造,给我们的文艺创作带来严重的危害。
如何遵循文学艺术规律,站在党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从实际生活出发,准确而生动地塑造好党的形象,特别是要塑造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党的形象,引导全体劳动人民和劳动知识分子,忠贞不渝地紧密团结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周围,为建设富裕、强大、文明的社会主义中国实干苦干,仍然是文艺创作中一个有待继续解决的课题。
中国共产党诞生六十年来,领导着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英勇无比的斗争,终于赢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赢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初步成就,她为中国人民的解放,献出了自己数以千万计的优秀党员。朱老忠、刘胡兰、江竹筠等等一批共产党人的形象,已经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树立起来,引导着人们在革命的道路上前进。今后,我们不但仍然要把塑造革命英雄形象和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的任务摆在我们文艺创作的首要地位,而且还要有所前进,要不断地清除“左”的影响,摆脱教条主义的束缚,从生活出发,把英雄人物的形象塑造得更加真实、丰满,接近自然,生动活泼,而又更加具有典型概括意义。
这当然不是说我们的党不可以批评,不可以在文艺作品中揭露我们党的某些部分所存在的阴暗面。最近几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文艺创作已经证明,站在党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揭露我们党的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还残存着的某些弊端,给官僚主义者和搞特权的人以及一切已经不配称做共产党员的人画像示众,并通过这种揭露,客观地表现出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地和广大劳动群众站在一起,时时处处维护着人民群众的利益,鲜明地表现出中国共产党不愧是无产阶级的党,是马列主义的党,这样的文艺作品,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是有益的。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但它是在旧社会的土壤上生长的,它不免会夹杂一些旧东西,外来的资本主义邪风又不时向它吹来,使它免不了又会受到种种污染,在它的局部组织或它的某些成员中,都会有沾染了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病毒的人,其中有些人甚至变成了它的肌体上的癌细胞,揭出病症或检查出癌细胞,及早疗治,这于保护它的肌体的健康有益。但是,我们在揭露这种局部或个别的坏人坏事时,必须把它同党的总体区分开来,在塑造党的生活中这种否定的典型时,必须要满腔热情地维护党的形象的光辉。通过同党内的消极现象作斗争,正确表现党在现实生活中的积极作用,颂扬党的伟大和光荣。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同这种消极现象进行坚决斗争的首先是党中央和党的各级组织,是党领导着全体人民,同阻碍自己前进的势力进行着坚决的斗争,其中包括同自己内部的消极因素进行着坚决的斗争。离开党的领导,这一类斗争将会一事无成。这正是我们这时代现实生活的最高的真实,现实主义的文学应该再现出这种真实来。
然而,在实际写作中,要处理得好却并非易事。文学艺术的特殊规律之一是“以部分暗示全体”。人们在进行艺术欣赏时,总是惯于从一滴水看海洋,透过一粒沙子看大千世界,总是惯于把文艺作品中某一个人物看做是他的全体的代表,文艺作品也常常由此而引起许多纠纷。这就要求我们的作者们,在塑造党内生活的某种否定事物和人物时,要站在正确的立场,抱着正确的态度,运用正确的方法,妥善地处理好这一类题材,尽可能做到,不但在正面描写党的崇高形象的作品中,而且在所谓“针砭时弊”的作品中,也能再现出党的形象的光辉,吸引亿万人民,特别是亿万青少年,站在党的旗帜下,沿着党所指引的社会主义光明大道,生活工作,奋勇向前。
1981年5月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