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小琦同志:
你好!
诗稿读罢许久,因不记得你的地址,无法给你寄回,又怕丢失,只好把印象写下来,待知你地址后再寄。
我不懂诗,今日又读一遍,印象是你对你的故乡泾阳,给你的第二故乡吴旗送粮救灾,心中是充满了激情的,这激情是真切的。只是你写得有点太实、太露、太就事写事,更准确地说,当你情绪冲动要写诗时,你的思维还停留在送粮这件事的政治意义上,没有进入形象领域,没有进入感情领域,没有抒你的内心之情。这就大大损害了作品的诗味。不知你以为如何?
谨祝
进步!
王汶石
1976年元月18日
云鹏同志:
你好!大作《过会》《成熟》早已收到,并已拜读。
两篇比较起来,我觉得《成熟》更好一些。这篇小说,写出了一个真实的北方农民形象,令人敬爱,人物的形象、性格已初步形成。如果说有什么不足的话,那就是形象还显得有似影像而不是可触摸的雕像。
这是我读你的作品后留下来的共同印象,换句话说,也是你的作品的主要弱点。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是不是由于你在生活中遇到某一真实人物故事时,只考虑了一个主题思想,然后用一个很简单的故事去直接地表现这个主题,虽然,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也注意了刻画人物,但还没有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活脱脱的人物描写上,因而,虽然你很熟悉农民生活,但表现在作品中却缺乏生活气息。
还有一点,就是你在写环境,特别是在写人物时,缺乏激情。你的作品,文字流畅,可就是缺乏充沛的激情,读起来,感觉不到作品人物的呼吸、脉搏的跳动,感觉不到人物的情绪或者是虽有一点点情绪,却不强烈。文学艺术要求,即便写一个“懒洋洋的”,也得把他那“懒洋洋的”情绪写得鲜明、突出、给人印象强烈才行。
匆匆此复,谬误之处,敬希见谅!
顺颂
教安!
王汶石
1981年9月2日
程鹏同志:
你好!
大作《在古堆河畔》已拜读,你的文笔流畅清新,有些地方并有幽默感,读来喜人。但你所写的这个故事,我以为已不太新鲜了。你写了一对恋人,三年前因为穷,女方要衣料太多,男方买不起,双方谈崩了,三年未见面。而穷又因为那时农村政策“左”,毁杏园、开山造田,把农民整穷了。现今,在正确政策之下,男青年一年一年变成冒尖户,一对情人又言归于好了。
这一类故事,在近几年的写农村题材的小说电影中,已经是太多太多了,读者一看开头就知道作者以后要说什么,因为我们的文学、电影、戏剧在这个十字路口撞车撞得太多了。
雷同化是文学艺术创作上的最大忌讳,从事创作的人,不论何时,只要发现自己所写的东西与别人有所雷同,就应立刻废弃自己的产品,这是要在文学创作上有所成就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假如定要写别人已写过的故事,那必定是自己真正另有新意,或者能在内容和艺术上写出远远高出已有的同类作品之上的真正上乘的作品,文学艺术家有时选取同一题材大做文章,大半是由于意在创新。文学史上,这样的杰作并非鲜见。
不过,我国文坛上,近年来,这类作品其所以千篇一律,并非由于后来者有所创见,而大半是由于从概念出发。凡是思想内容上从概念出发,它在艺术上就必然会用已有的公式去表达它,这就是这类故事互相撞车的原因。
我这些意见不一定对,我们第一次打交道,我又把话说得这么直,希望得到你的谅解,这是因为你亲自把文稿拿给我看,对我表示信任,我就不能不开诚相向。更重要的是,你一开头就要把路子走好!
谨复
祝好!
王汶石
1983年3月25日
孙爱国同志:
你好!你前天拿来的大作《未曾相识的姐妹》一稿和修改后的二稿均已拜读。
一、先说题材和内容,读一稿时,虽然觉得文字还流畅,但又产生疑惑,不知你为什么要写这么个事情,觉得没什么意思。读二稿,看到你把俩姐妹的父亲写成“文革”受迫害,妻子出走等家庭悲剧,但又觉得已是这几年文艺界写了不知多少遍的陈旧故事了,而在你的小说中又没什么新意。
二、《青年作家》编辑部说你的稿子有些地方嗦不够精练,确有道理。比如你在一稿中写到丁香和丁甜见面之后的场景,本该用极简练的笔触描绘一下丁甜的肖像之后,就立刻展开故事,描写她们的行动,在动的描写中再穿插着描写她们的心理活动,而且,最好是通过种种表情动作描写心理活动,从而塑造人物的性格,使几方面紧密结合到水乳交融的地步,可你呢,前面写了几页丁香找丁甜找不到,找到后,见了面,不展开故事,不让人物在行动中显示她们的性格,却完全静止的,由作者包办代替轮番描写她们的相貌、内心活动,甚至把她们见面后要说的话,一笔带过。而在描绘丁香的肖像时,又同性格塑造脱节,使读者留下的印象是丁香的肖像描写和前边对她叙述不谐调,完全是两个人。这些都属写小说的基本功,你在这方面尚需狠下工夫。
三、我还想率直地向你提议,你如果决心搞文学创作,那就必须承认文学创作是件很严肃的事情。你的一稿,经《青年作家》编辑部提意见后,你很快地改了二稿,但在二稿中,你把丁香和丁甜这姐妹俩的位置完全调了个儿,我不知你在你头脑中是怎样形成和把握两个不同形象的。完全调换位置后,这两个人物在你的头脑里是怎样生活的,而我在读你的二稿时头脑里的这两个人物形象却完全混乱了。只有一个解释,就是这两个人物的形象在你的头脑中尚未真正形成。还有,二稿里你写到两姐妹的父亲,这父亲一会儿名叫丁毅,一会儿又叫丁明礼,你却没有认真地把他改成一个统一的名字,就匆匆把自己的稿子送出来了。望你今后在写作上要求自己要严格一些,特别是往出送稿子时要严格。因是小同乡,我这话说得是直来直去,望你不至于见怪。
祝你
教安!
王汶石
1982年6月15日
《作文》编辑部同志们:
你们好!有一封从河南新野县寄给我的信,是个不幸的少女写的,读后让人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她想要学习文学,希望你们能够给她一点帮助。今将她写给我的信转给你们,请你们看看,我已经给她复了信,让她同贵编辑部联系。打扰,打扰!专此。
顺颂
文安!
王汶石
1985年5月17日
(我的复信附后)
河南新野县胡小翠同学:
你好!来信收到了。你的不幸遭遇,读后令人心酸,但不管怎么样,你都应当坚强地生活下去,顽强地拼搏下去,我从你的血泪斑斑的倾诉中,也深深看到你是个勇敢坚强的小姑娘。
你要学习文学,将来要从事创作,这个志愿是很好的,从你的文笔看,你也是有这份才能的。当然,你现在文化基础还很薄弱,需要大量的刻苦的读书才行。我将你的信转寄给《作文》编辑部,希望他们就近帮助你。请你和他们联系。
祝你
进步!
王汶石
1985年5月17日
张慧才同志:
您好!
收到您九月廿八日寄来的稿子两篇。抽暇读了一遍,有如下一些感觉:两篇小说都还有点意思,读来亲切。《打麦场上》比《杨青姐》好。《打麦场上》有生活真实感,朴素,真切,自然;所写几个人物,都初步有了较鲜明的形象性格,也就是说各有各的性格、个性;每个人写得都有分寸,就像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那个样子,真实可信。写出了今日农村人和人的关系,写出了今日农村的生活场景。其中只有娟秀养一头骡子一事,不大可信。娟秀是个干部家属,家中除她和孩子外,再无别的劳力,像这样的家属,居然喂了一头骡子,谁会信呢?此外,您的语言文字虽也生动,但您在语言上的基本功太差,不通不顺地方太多,粗糙、草率之处就更不用说了。
在人物描写方面,艺术技巧也还太差劲。因为有些生活气息,真实感强,这些方面都高于近几年来写农村题材的有些作品,因此,我把它转交给《延河》编辑部,请他们看看。但我估计他们采用的可能性很小。原因是:他们现在需要的是能压头条的优秀小说,这方面稿件很缺,而一般性的配发的稿子却又多得用不了,而初学写作者的质量差一点的,那就更是多得不可胜数,而选用的机会实在太少了。因此,如果给您退了稿,您也不要奇怪,重要的是要刻苦学习,刻苦练笔,提高自己政治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您将来是可以写出好小说来的。
顺祝
进步!
王汶石
1982年11月25日
姜福盛同志:
您好!大作《被遗忘的爱情》已拜读。您所写的贞珍和郑明这段战场上的爱情生活是有意思的,如果能依照当时真实的战场生活情景,真真实实地写一对青年战地医务工作者的战斗、工作和爱情,使有战争生活经历的读来能重温当年生活,重新激发起战士的热情,使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后来者,能对老一代的战斗生涯有感性的了解,并激发起他们对革命事业的理想和愿望,继承父辈的事业,那该多好。而您的小说却正缺乏这些,读后体会不出主题思想是什么。贞珍在郑明遇难和其后的行为,您都写得不尽合理。试想,贞珍和郑明那么恩爱,郑明遇难,她能不呼天抢地地哭喊,能不痛苦万分?在安葬这十五位烈士时,她能不以战友和郑明妻子的身份参加葬礼?而这样一来,往后的故事也就难于成立了。望您再仔细推敲一番。意见有不妥处,还望原谅!
原稿同时寄回。谨希妥收。
致以
敬礼!
王汶石
1986年3月17日
张红丽同学:你好!
你给我的两封信均已收到。前向因病,手臂难举,未及时给你回信,甚为抱歉。
来信问我:“如何才能写好说明文、议论文?”这是个很大的题目,非我在一封信里能对你讲清楚的,要写长信我又没有时间,好在你还是个在校的中学生,有老师教你们,你可以就近向语文老师求教。其次,你所提的问题又是学写作文的基础问题,这方面国内近年出版了不少讲授写作基础知识的书籍,你可找来仔细研读,它可以解答你的问题。
祝你
作文进步!
王汶石
1987年4月27日
陈树梅同学:
你好!
你寄来的信、诗和两篇作文均已收读了。你问,现代诗歌都要求押韵吗?我认为可以写有韵的诗,也可以写无韵的诗。你问,怎样练习写小说和故事?这说来就话长了。我想你可以从做笔记练习起,把你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有趣味、有意义、而又生动感人的人物和事件(故事)用形象化的方法和语言描绘和记述下来,日积月累,日子长了,慢慢就可以进入写小说了。
你的诗和作文我看了,两篇散文还生动,但还有不少欠通顺之处。两首诗不行。从你的练习来看,你在同学之中可能是比较长于作文的,但还需要踏实认真地学习,你如果想从事文学工作,那么在你前边,还有着很长很长的路,而且是否能成功,也还是个未知数。希望你在老师指导下,学好语文和写作课,同时也学好别的课程,不要耽误了你的学业和前程。
祝你
进步!
王汶石
1987年4月27日
洪波同学:
你好!来信收到了。
你们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为了提高山区孩子的素质,你们办起了《月河》文学社,出刊了《月河》,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值得努力去做的事情。祝福你们把它办好。现在你们要成立《月河》总社,并邀我去参加你们的盛会,我衷心感谢你们的邀请,只是我因病不能前去,深表遗憾。
谨祝你们总社的成立大会圆满成功,文学社日趋活跃!敬礼!
王汶石
1987年7月1日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