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题材创作研讨会:
我省长于农村题材的作家艺术家和评论家,云集赫赫有名的袁家村,探讨当前农村题材创作问题,实在是件正合时宜的美事。我因失去这一学习机会而甚感遗憾,特向与会诸同志问好,并祝愿座谈会圆满成功。
人类历史长河,腾跃迂曲,奔流不息,发展变化,日新月异。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学艺术,都是也应该是它那个时代的不同生活反映,必然是也应该是它那个时代的不同的精神风貌准确的至少是近似的描摹。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教导我们认识文艺首要的也是最起码的规律。
生活在社会主义历史时代神州大地的作家,最起码的历史责任,理应是站在人民之中,站在时代的高处,站在历史的潮头,写下我们这个社会主义时代的日新月异的生活,描摹出这个时代特有的人物,要求高一点,那就是要塑造当今这个特殊时代的典型形象。
基于这一理由,我很赞赏座谈会在农村开,特别是在袁家开,因为袁家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时代典型。
我想,我们大家,在会前饭后,信步在村巷里走走,在村民家里坐坐,在田野里散散步,到工厂企业里看看,深入地访问访问,看看当今的农村,居住和生活着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赵老太爷和假洋鬼子自然是没有了,那么阿Q、闰土、祥林嫂还在吗?
耐人寻味的是,这次座谈会是得到袁家村农民热情而积极的支持的,也就是说得到阿Q、闰土、祥林嫂一班人的后代人的热情支持,支持作家们在他们的家乡探讨对他们前人来说是深奥莫测的有关文学艺术的学术问题,以便作家们能够正确而成功地描写好当今他们所生活和建造的农村,正确而成功地塑造好他们的艺术形象。
我一向认为,从历史的角度看,我国当代农民已完全不同于阿Q、闰土和祥林嫂那个时代的农民了。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中国农民阶级同工人阶级结成革命联盟,接受了共产主义世界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投身伟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又复投身到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他们的精神风貌,已远远不是阿Q时代农民的精神风貌了。纵然人们的觉悟程度有所不同,有先进,有落后,更有大量中间状态的,有多种层次,多样形态。但从历史角度看,从典型角度看,此一时毕竟不同于彼一时。这本来是我国文学界多年来的一致看法,但是不幸在前几年,忽然间,不知从哪个洞里冒出来一股白气,硬是说,当代中国农民以至整个中国国民,都还劣根未除,都还通统处于蒙昧时期,落后,野蛮,愚昧,麻木,不启蒙不可与之谈文明。在他们的作品中,把社会主义中国描绘成一个混沌未开的荒蛮世界,把社会主义时代炎黄子孙,描写成像传说中的耶提,或腌而麻木的白痴。这种描写自然很符合西方人的偏见,适合欧美人的口味,乐于为他所接受,能博得他们的喝彩,甚至可以获得某种慷慨的奖赏。但这么干,对得起社会主义祖国和用汗水与乳汁哺育我们的人民么?对得起开垦了大片美丽河山、繁衍了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我们的列祖列宗么?
这种理论观点其指导下演义出来的作品,是可以让客观生活接受的么?
试问,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加农民运动的农友们,参加秋收暴动并走上井冈山的农民赤卫队员们,“八一”南昌起义的参与者们,跨过万水千山的中国工农红军的将士们,产生了一百多位将军的红安县的农村父老们,数千万推着独轮车支援前线的乡亲们,还是阿Q、闰土、祥林嫂或老栓与华大妈么?如果这个浩浩荡荡的大军里也有他(她)们的话,那么,他(她)们的生活、命运、性格以至精神状态也必定随着时代改变而改变,随着生活的不同而不同,变成另外一个人,一个新时代的新人,而不再是原先那样愚钝、麻木的人了。今天,九峻山下袁家村的村民们,热情支持文学艺术家们探讨创作理论和实践问题的人,肯定是与闰土那一代农民决然不同的新人,新型的农民。特别令人感动的是,今夏南方特大洪水灾害中,为了保住苏州、无锡、常州、上海等这些工业城市,为了保住淮北平原千万顷良田,为了保住津浦铁路,为了减轻别的更广大地区的灾害,家居泄洪区的广大农民,按照防洪指挥部统一的战略决策,一声号令,主动撤离自己的故土,放弃了自己的田地、房屋和财产,把洪水引进自己的家园,甘愿自己顷刻之间变得一无所有。这是多么伟大的人民,多么伟大的气魄;而那些自由化的精英们,还居然要在这样伟大时代的伟大人民中寻根,寻找民族精神的劣根性,岂不荒唐透顶!
自然,如前所说,生活中的人是复杂的,性格是多样的,思想觉悟也是多层次的,近似阿Q、闰土的人也还存在,丑陋卑劣、麻木不仁的人也还随处可见,文学作品要描写和塑造各种各样性格的人,性格的多样性是不可穷尽的,如可穷尽,文学创作也就可以终止了。但是,不论现实生活中的人,有多少个“这一个”,不论作家笔下写的是哪样的“这一个”,他都应当给予特定时代以关照,而不应当离开特定时代,把作品中的人物抽象化。生活在社会主义历史时代的中国作家,不论写什么题材,什么主题,什么人物,都应当充分关照我们所处的时代,让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充满时代气息,让人物的精神境界和性格特征留下时代的烙印。淡化时代,淡化作品的时代精神,未必是可以接受的。
最后,我觉得在袁家开会,还可以引出一条思路来,这就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来看待农村生活的过去和现在。前多年,在农村的劳动和分配的管理体制上曾有过一些不成功的试验和做法,给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造成过困难,但对于过去多年在农村建设的成就,也不可一笔抹杀,袁家的四十年发展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够嗦的了,我的这些看法,也不见得会为每个人所接受,但我愿意以此来作为对座谈会的一份贺礼,也算做一种参与。
祝与会同志并袁家村的乡亲们身体健康!
王汶石
1991年10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