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地》是丹麦著名作家彭托皮丹于1891~1895年完成的小说。作品的故事梗概如下:
19世纪末,不少丹麦的年轻人受到欧洲进步思潮的影响。哥本哈根的青年牧师埃曼纽尔·汉斯特德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出生在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有一个可爱的未婚妻。但是埃曼纽尔并不满足于这样的生活,他立志深入农村,进行改革。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离开了家庭和未婚妻,去到农村。他担任乡村教区的牧师,把全部薪俸捐给穷人,自己经营农庄来维持生活。
埃曼纽尔在贫穷的农村里已经度过了不少年头。他和当地一个名叫汉西诺的姑娘结了婚,成了家,有了三个孩子。他和富裕的家庭断绝了关系,和附近的乡绅也从不来往,完全过着农民的生活。但是埃曼纽尔在农事方面是外行,天气又似乎和他作对,他种下的庄稼总是得不到好收成,一家人过着穷困的生活。埃曼纽尔改革社会的计划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农民不理解他作出的个人牺牲,也不热心支持他的行动。他虽然娶了汉西诺,和一些农民成了亲戚,但他们总觉得他是个漂来者,是外人。埃曼纽尔积极地参加了为农民谋福利的人民党活动,可是人民党在议会里被保守党击败,失望的农民对埃曼纽尔更产生了怀疑和不满。
这时,埃曼纽尔家里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他的大儿子耳朵发了炎。埃曼纽尔以为这是小毛病,再加上他对当地的医生哈辛抱有成见,认为医生属于自己所唾弃的上流社会,没有请他来及时给孩子治疗。结果孩子的病因为耽误了时间,急骤恶化,终于不治身死。由于悲痛,埃曼纽尔和妻子发生了隔阂。汉西诺认为丈夫怀念着过去的生活,想离开贫穷落后的农村。
一天下午,埃曼纽尔出外散步,遇见哈辛医生和一群来郊游的客人,其中有他过去的未婚妻通内森小姐。他们邀请埃曼纽尔同到东道主哈辛医生家里去吃晚饭。埃曼纽尔在那里仿佛又回到了往日的舒适生活:华丽的陈设、丰盛的食品、优雅动听的音乐、欢快的闲谈,这一切使他产生了若有所失的惆怅情绪。他开始觉得拒绝了通内森的爱情和富裕的家庭生活对自己是一个多么大的损失。
通内森小姐的父亲曾经是这个教区的牧师。她特意来到父亲住过的牧师住宅探望今天的主人埃曼纽尔。她看见过去陈设得十分整齐的牧师住宅已经变得破败不堪,只剩下几件简陋的家具。住宅四周的花园和草地由于无人修整已经成为杂草丛生的荒地。她不禁大吃一惊,简直不能相信自己爱过的那个朝气蓬勃的青年现在竟变得如此消沉,听任四周的一切破损荒废下去而不闻不问。埃曼纽尔在她责难的目光下感到羞愧。他把农庄经营失败的原因归咎于雇工的懒惰。他和雇工发生了争吵,全体雇工都离开了他的农庄。埃曼纽尔和当地农民的关系更进一步恶化了。
不久,村里有位中学校长逝世了。这位校长曾经为农民做过许多好事,全村的男女都参加了他的葬礼。葬礼发展成了一次政治集会,群情激昂。埃曼纽尔也登台发表演说。他大声疾呼,抨击农村的落后面貌以及农民的惰性和偏见。他的话还没有讲完,就被周围的农民轰下了台。接着有人登台,叫牧师滚回到自己人那里去。
埃曼纽尔在人群外边找到了自己的妻子,他们慢慢地走回家去。在路上,汉西诺说服埃曼纽尔放弃他献身农村的事业。他们两人决定分离,孩子们将要跟着父亲,回到哥本哈根去。
一个清晨,汉西诺目送装载着埃曼纽尔和两个孩子的马车向哥本哈根疾驰而去,然后她孤身一人回到自己的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