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声俊 王越炜
新世纪第一春,袁老宝华的诗集《偷闲吟草》出版问世,为我们诗的国度又曾添了一部清逸的佳作。袁老把他的诗集惠赠给我们后学晚辈,我们感到不胜荣幸,不胜欣忭。特别珍贵的是,在《偷闲吟草》诗集的前面,影印出******总理录袁老《八十述怀》及和袁老《八十述怀》的手书。过去我们很少看到******总理的诗作和书法,在此诗集中得以拜读,真是十分难得,令人欣喜!秀美的书法和工整的诗作,使我们领略到朱总理深厚的文学功底。朱总理在诗起句中深情称颂宝华同志:“奉天初识韩荆州,亦师亦友五十秋。”接着又赞扬道:“廉颇跨鞍情未老,赤臣谋国志不休。企改运筹功绩著,公正廉明口碑留。”在诗的末句,******同志说:“我学袁公高格调,无愧于心复何求。”这既是对宝华同志的人品和贡献的肯定评价和褒奖,同时又充分表明了******同志虚怀若谷的高尚情操。
一连数夜,秉灯吟咏袁老的诗章,我们深深为之感奋。除了当诗作品味、欣赏之外,更多的是受到渗透在诗句中的诗人的高远志向、高尚情操、深厚文化底蕴的陶冶与教益。细细品味《偷闲吟草》,我们真切感到这部诗集中洋溢着一个“真”字:诗行中跳动着诗人真诚的心;诗句中激扬着诗人真挚的情。诗人的真诚和真情化作美丽的诗句,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感染力。正如朱穆之同志在诗集的序言中精辟指出的:“宝华同志是诗人,在于他是一个终日忙于领导经济政务的人,他不是为做诗而做诗,也不是为发表而写作,而是深有所感,因而能动人心,撼人意,浏览之间,令人怡然若有所悟,若有所得。”
诗言志。袁老青年时代在北京大学学习时就投身学生运动,后一直战斗在如火如荼的民主革命的前线;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工作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领导岗位。半个多世纪来,他始终豪情满怀,壮志凌云,且“征途万里赋新诗”,淋漓尽致地抒发出他的“济民心”、“报国志”。诗人“少怀报国志,投笔起从戎”,直到高龄,不坠青云之志。在《六十自勉》中,他抒发“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情怀:“六十岂言老,壮心正雄飞……革命毕生志,战斗无穷期。”在《七十自勉》中,他又以蓬勃的笔意抒怀:“革命半世纪,未曾解征衣……不信步履老,前程似朝曦。”在《八十述怀》中,袁老直抒胸臆:“少壮常怀济民志,垂暮犹存报国心……岁月不居廉颇老,宜将清白贻子孙。”在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今天,吟咏这些掷地有声的诗句,确实令人励志图强,清廉为政,催人激昂向上!
诗抒情。著名的诗人大多是抒情诗人。袁老继承了诗歌的这种优秀传统。他在《偷闲吟草》中以大量诗篇寄情于山水,明志于抒情,自勉于念友,吟咏于思乡,沉沉于忧世,悠悠于凭吊。诗人的故乡情、战友情、爱国情炽热似炉火,纯洁如秋水。诗人不管走到哪里,故乡都时时萦系在心间,流丽于笔端:“依稀月色正朦胧,戎马征途入雉城”(雉城是袁老的故乡河南南召);“十载师友半死生,风雨如晦忆雉城”;“塞上春风起,油然动归心”;“故乡山水足风流,五十年来几梦游”。读着这些诗句,淡淡的乡愁,缕缕的乡思,不禁阵阵袭上心头。
诗人萦怀战友的诗章更是情真意厚,宛若醇酒,倾泻溢流:“延安城头千里雪,寒风薄情透征衣”;“三十三载思念悬,几度梦回延河川”;“先贤励后死,丰碑吊忠魂”;“同志同窗复同庚,少年诗赋动汴京”;“老骥志千里,挥涕一奠公”;“十年锦州今又过,塔影碧空触哀思”;“何期热泪洒谷雨,翠柏素馨寄哀思”。吟咏这些倾吐衷肠、诉说衷曲的诗作,读者可以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对战友和烈士的思念之情与继承遗志的赤子之心。
诗和歌是连在一起的。岁月如歌,响彻山河。新中国成立后,袁老的大部分岁月是在经济领导岗位上度过的,他把主要精力都贡献给了祖国的经济建设事业,足迹踏遍祖国大地。他为辉煌的建设成就而欢欣鼓舞,而由衷讴歌。这表达了建设者的心声,也代表了时代的歌唱。这种颂歌吟唱构成了袁老诗集的另一大特色。中国著名的钢城和许多大型建设项目,作者都倾情歌颂:“行行去辽沈,辚辚近钢都”;“洪炉日夜曜烈火,渔父罢钓弄铁竿”;“春风扬帆逐流水,豪语惊人百万钢”;“冶炼无日夜,炉火正熊熊”;“斯民乐丰稔,钢城更沸腾”;“清流壁立险塞间,叠嶂翠岚十三湾”;“长白三江水,天池一镜开”;“雪飘江南草色青,钢城炉火逐寒风”;“燕山环抱石化城,难忘当年东方红”;“电闪雷鸣钢铁熔……又见洪炉火正红”;“雄图南国开新埠,珠海应是强中强”;“十五年来世惊变,征途万里赋新诗”。无需再多引用原诗,寥寥数行已足以让读者感受到诗人投身祖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火热之情。
我们学读袁老的《偷闲吟草》,更注重“文以载道”、“文以明道”的教化作用,即注重学习诗人的人品和人格、志趣和志行、情致和情操、清廉和清正。当然,诗人不是通过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诗的艺术的真善美陶冶与感化读者。诗章中艺术的真善美易于为读者感受,而高于诗中艺术真善美的人品的真善美却是隐藏于诗章之外的。这是诗人的真性情。这种真性情对读者的启迪是强烈而持久的。
数读诗稿,掩卷沉思,我们受益匪浅。诗人愈益弥坚的壮志,澎湃胸怀的豪情,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清廉高尚的人格涵养,将成为我们不断前进、不断探求真理、不歇跋涉的精神和力量的源泉。
2001年4月5日
王越炜:《中国包装报》编辑。
附 敬读袁老诗三百
丁声俊
2001年5月1日
穿云破雾度雄关,
跋涉偷闲吟诗篇。
塞北风雪吼豪放,
岭南花雨诉委婉。
巧剪彩霞织锦缎,
细采晶露酿酒泉。
都赞袁诗承杜风,
惊叹中原多俊贤。
致袁宝华(摘录)
胡昭衡
1987年12月14日
拜读《江城子·游龙庆峡》,很高兴,诗言志,老当益壮精神感人,我不知“龙庆峡”在何地,但既可与巫峡、漓江比美,令我神往。最欣慰者,是你竟精通“诗余”,大出我意外。我以为,公余旅途,偶尔即兴寄情,伸纸染翰,不拘一格,或咏或记,也大有益于健康。我辈已入垂暮之年,只要有条件发挥余热,当然还可意张挽强;如果能挤点时间,玩弄一些游艺小道,于己、于党的离、退休政策,也都还是不错的。也许过去你就常写,没拿给我看过,那就更好了;游刃有余,盼你多写,我也盼多拜读。(下略)
胡昭衡致袁宝华(摘录)
1990年10月22日晨
自福州归来,看到您的信、诗词和惠赠茶叶,非常高兴。你的《清平乐·游贵溪仙水岩》和《过梅》,我看很好,宝刀不老,苍劲有力。我尤喜欢《清平乐》,怨而不怒,正面批评,有将帅风度。不知“闻道蔡侯业兴,沧浪不可濯缨;何日清流见底,再觅旧时游踪”一词,该地有关领导得知否?我想应该抄送他们一读。
附 和袁宝华同志《八十述怀》
1996年2月5日
宝华,我同乡、同学、同志、同事老友也,正气敦厚,自律周到。我虽马齿长一,但素常敬重之。其述怀诗甚获吾心,引发打油兴趣步韵以和。不足称诗,志心情也。
欣捧华章意健新,
浩气充沛寿龄春。
开封青衿国破虑,
北平红楼救亡心。
战地政坛勇曾鼓,
盛世危言意转深。
老朽愿肥神州土,
终我自豪炎黄孙。
致袁宝华(摘录)
****
1999年4月29日
近读您寄来的悼****同志和悼王鹤寿同志的两首诗作,足见您对故人的追思之情。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抒发“真情实感”就是了。
我自觉文学评论方面的功底甚浅,还是将更多的发言权留给读者吧。(下略)
致袁宝华(摘录)
宋健
2003年3月19日
谢谢您惠赠的大作《偷闲吟草》,诵读后,不胜感慨。20世纪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和成就将永载史册,只要我们这个国家不垮台,不****,再有二三代人,达到人均1万美元,世上将无人小视中国!你留给后人的不仅是“清白”(《八十述怀》:“宜将清白贻子孙”),更重要的是一个蓬勃的新中国。(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