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伟
第一个方面是宝华同志对物资工作贡献卓越。
1960年4月,我调到经委物资总局工作,在物资部门工作了31年。宝华同志于1960年6月调到经委物资总局工作。物资工作最有作为最为辉煌最有生气的阶段,是他领导的那几年,也是宝华同志展现卓越才干的几年。宝华同志到物资部门工作,是在******后的三年困难时期。这时生产建设问题不少,分散主义严重,中央决定实行以调整为主的“八字方针”,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当时中央看到全国物资集中统一管理的重要性,看到一些重要物资调不动、调不出来的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物资调不动,就无法完成计划任务。于是中央由少奇同志亲自抓物资工作。为便于中央******统一指挥,要组建一个物资生产部门之外的物资管理系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宝华同志从冶金部调到物资部门工作。当时的物资工作可以说是白手起家。宝华同志面临着艰巨任务和重大责任。万事开头难。干部都是从四面八方调来,我是从商业部调来的,有些干部从各省市区调来,他们不熟悉物资业务,有的还不安心工作。宝华同志当时的工作难度很大,但在较短的时间内,他按照中央和******的方针、政策和指示,很好地完成了组建任务。(一)在思想观念上同经济领域的分散主义作了不懈的斗争。物资实行集中统一管理,需要从各部门把物资供应、销售权力拿过来,这谈何容易。当时冶金、机械、化工、木材、建材都不愿意,阻力非常大。再就是还要把各部门的仓库和有关设施集中统一管理,不光这5个部门,其他部门也统过来。这有利于掌握情况,便于调度,提高仓库利用率,这也不容易办到。这些事情虽然很难办到,但在宝华同志领导下都很好地完成了。
(二)从上到下建立物资管理机构。省级、地级直到县级都建立起物资管理公司,形成全国物资管理体系。那两年虽然阻力较大,进展还是很快,一两年之内就搞起来了。这段工作符合中央方针、政策,而且完成得迅速、高效,无疑对顺利贯彻“八字方针”,统一调度使用物资资源,解决国民经济严重失调,保证重点生产建设,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起了很大作用。如果不是“**********”,物资工作绝不是后来这个样子,我们的物资工作会更加添光增色。
(三)根据少奇同志指示精神,宝华同志大抓了物资分配体制改革,打破行政层次、行政区划,按就近就地原则组织物资供应试点工作。宝华同志亲自抓株洲试点,他住在株洲硬质合金厂,跟班劳动,在厂里抓压运工序。那时,硬质合金是我们国家稀缺物资。这项改革思路是少奇同志提出来的。1963年宝华同志任国家物资总局长的时候,打破原来的行政层次、行政区划,建立了新的物资供应机构。可这谈何容易!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有四级物资供应机构并存。如徐州有中央物资机构,我们叫“一级站”,管中央部属企业物资供应;有省级物资供应机构,负责省属企业物资供应;有地级物资机构,负责地区企业物资供应;还有县级物资机构,负责县属企业物资供应。机构重叠,人员浪费,流通缓慢,工本费高,管理多头分散。改革试点就是撤销这四级机构,成立地区物资局统一组织供应。中央部、省、地、县的企业所需物资,都由地区物资局统一订货。但这样订货又有了新问题,有部分物资分到订不到,订到拿不到,拿到用不上,品种、规格、型号不对路。所以这项改革难度很大,这是计划经济的弊端,计划不可能定得那么准确。宝华同志又组织了就地就近供应的试点,搞这个试点,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但和计划经济体制有矛盾。虽然难度大,经过试点还是推广了,而且在大西南、西北搞大三线建设时就推广了,就近就地成立地区物资局供应物资,派了周力、刘南生等工作能力强的局长去工作。它不但打破行政层次,也打破行政区划。按照宝华同志的想法,就是要使物资工作服务于人民,把物资工作搞活。实际上是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路进行物资体制改革。
宝华同志头脑清楚,过目不忘。实行就近就地供应,解决了“货到地头死”问题。宝华同志的工作方法,先调研、搞试点,再推广,然后再总结提高,符合马列主义、******思想,实践第一,符合唯物辩证法。1985年,我在国家物资管理总局综合管理司任副司长,曾到株洲开过一次会,听他们汇报物资管理改革搞活的情况,他们说就是按照宝华同志在株洲蹲点搞试点的办法做的。我一对照确实如此。他们还给我画示意图说,不仅打破了省内区划,也打破了省界。
(四)宝华同志要求全国物资管理系统牢牢树立从生产出发,为生产服务的思想。这是少奇同志提出来、宝华同志具体贯彻执行的。不牢固树立这个为生产服务的思想观念,物资体制改革就等于失败。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创造了不少新经验。如“前店后库”、“前站后库”;各公司都建立生产供应服务队上门服务,下到工厂了解需要的物资及其品种、规格、型号,需要的时间、数量等,向供应单位提供情况;有的还建立企业需要各种物资的档案,受到企业的欢迎;还在锦州、鞍山、济南、石家庄等交通便利的城市设立“小额中转站”,便于及时向工厂供应品种多,需要数量少的物资。
(五)三类物资(即国家统配、部管物资以外的那部分物资)上万种,没人管。供应不上,同样影响生产。宝华同志指示要下大力量抓三类物资管理。成立了三类物资管理局,韩运任局长。派人下去搞调研,编目录。后来又成立“三类物资领导小组”,制定了《三类物资管理办法》,指定李超伯副部长抓。每年开会研究一次,很有成效。
(六)二类机电产品,一度供不应求,主要是社会需要与一机部自产自用发生矛盾,如小轴承、小阀门等,社会上买不到。宝华同志又抓二类机电产品,制定了《二类机电产品管理办法》。
(七)搞“四代一调”。为解决“货到地头死”问题(有的企业产品积压,调不出;有的企业短缺,又调不进来),1962年成立“生产资料服务公司”,公司下设金属、机电、化工、木材、建材等专业公司。公司搞“四代一调”,即:代购、代销、代加工、代托运,组织调剂。按照“立足本地,面向全国”的原则要求,组建了几十个服务公司,打破一切界限,不论是什么企业,都给以“四代一调”服务,解决“小、少、难、急”问题。搞服务公司,先在上海蹲点调研,成立“上海生产资料服务公司”,收服务费1%~2%。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这样的服务公司弯子转得最快。据说,现在有人把搞物资代理制说成是新发现、新生事物,其实原物资总局、物资部在20世纪60年代就这样办了。现在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大方向是对的,但欠缺像宝华同志那一代人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那种革命精神、革命干劲。
第二个方面是宝华同志十分注重物资管理规章制度建设。
不论哪一方面的业务,宝华同志都要求起草规章制度,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陆续建立了一整套物资管理工作制度。有时我想能搞得出来吗?宝华同志很有办法。他指示各业务局限期拿出草稿来,再反复征求意见,反复讨论修改,规章制度就基本形成了。从各种物资分配、订货到供应、调度、调剂,从民用到军用,以及各种关系的责、权、利妥善处理,都有具体政策、办法、细则,使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这些章法,有的报请中央批准,有的报请******批准,有的报请计委、经委批准。物资部是综合部门,也有以部的名义直发******有关部门和省市区的。“**********”期间,军管会进驻部机关,要我到指挥部生产办公室工作。我起草文件,查档案时发现物资部存档的文件中规章制度的资料很多,可见宝华同志对物资工作建设付出了多大心血。
第三个方面是宝华同志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搞试点,抓典型,总结经验,交流推广。
20世纪60年代物资总局刚成立,我就到总局工作。干部从四面八方调来,他们不熟悉业务,一边调干,一边培训,一边把干部分派到基层去,到沈阳、上海、天津等地蹲点调研。我们二三十人到沈阳,一去就是半年,那时到基层蹲点,既是干部练兵,也是调查研究。1962年到天津蹲点,李哲人副部长带队,有十几位局级干部,通过下基层蹲点,既提高了业务水平、工作能力,又了解掌握了基层情况。宝华同志就是用这个办法,培养了物资总局、物资部机关干部队伍。宝华同志确实是一位好部长,有功绩,有威望。
第四个方面是宝华同志善于团结领导班子一班人,齐心协力,步调一致,合作共事。
“**********”前物资部部级干部有李哲人、李超伯、宋致和、刘炳华、邓存伦、谢北一。这些副部长资格都比较老,有的是老红军,有的资格比宝华同志老,级别比宝华同志高,有的到物资部门任职比宝华同志早。能把这些副部长凝聚在一起,齐心协力工作,是很不容易的事。这个领导班子既团结又协调,出色地完成各项工作,这与宝华同志这个好带头人是分不开的。他能够团结这些副手一道工作,一是因为他作风正派,品格好,不搞个人势力;二是以身作则,如下基层蹲点,每次他都带一组下去;三是谦虚谨慎,尊重他人,他对别人的意见,仔细听,仔细记,哪怕是点滴的正确意见都吸收进来,对待个别不同意见,能够谅解、宽容,心胸豁达;四是善用其长,有分工又有协作。
第五个方面是宝华同志没有官架子,同群众打成一片。
宝华同志是知识分子型领导干部。下边干部开始不敢同他接触,但相处时间长了,都感到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有阶级感情。他中午不回家,和大家一起排队吃大食堂,没有座位就站着吃。后来行政司专门给部长们准备了坐椅,有空着的他就让我们坐下边吃饭边聊天,问长问短,大家都愿意接近他。饭后,同大家一起打乒乓球,玩扑克,拉家常。到他的办公室说什么,他都让你坐下再说。他到计委工作后分管物资工作,每当找他办事,他总是先握手问候,临走时送你到门口,使人感到特别亲切。老局长去世,他在百忙中也要前往参加追悼仪式。1994年有一局级干部去世没有通知他,他得知后亲自给这位局长的老伴打电话,表示慰问。
1993年,扬州物资贸易中心开业,中心副主任凌晨来京托我请一位物资部领导题写匾牌。我先找了一些领导都没答应,我通过曹秘书请宝华同志题写。宝华同志开始说这要找书法家,后来他还是欣然提笔,扬州的同志非常感激。
第六个方面是宝华同志对任何工作都认真对待,一丝不苟。
宝华同志博览群书,知识面广,头脑清楚,过目不忘。他记的东西胜过属下人员。向他汇报工作都要做充分准备。他看东西都是圈圈点点,勾勾画画,主次分明,批给下边人员办起来很省事,直到现在仍是这样。我离休后在“生产资料贸易协会”工作,负责编写简报。他在送给他看的一张简报上批示说:“这个简报编得不错。”我们很受鼓舞。
宝华同志加班加点工作是经常的。晚间我们在院里散步看到他的办公室总是亮着灯。我们也加班加点,但比起他来少多了。1963年他在天津搞“四清”,还要抓部属几个单位“四清”工作情况(李超伯在上海,邓存伦在成都,张瑞琪在东北,他们都给宝华同志寄送汇报材料)。部机关经常给他送文件、资料。他阅批文件总是很晚才关灯。晚间办公,天气闷热,又有蚊子,他满不在乎;白天和大家同吃同劳动,和大家一起搬大木头。向上边的汇报材料,他亲自起草,写得简练深刻,精辟严密,思想性很强。
宝华同志对自己要求严,对别人要求也严。有一次,他打电话要我了解有关机电产品生产供应情况,下午快下班时我仓促了解了一些情况。晚上,他打电话要我汇报,问得很细,问到规格、型号,就把我问住了。我只好抓紧时间再作深入了解。
第七个方面是宝华同志党性很强,实事求是,敢讲真话。
1961年,中央派宝华同志带队到鞍钢弓长岭铁矿做调查,在向中央写的报告中,把******招致企业出现的问题,都讲得很透彻,如采掘失调、职工生活营养跟不上、一个矿山变成一个小社会、农民到矿上拿东西等。据说,这是******后中央派出的第一个工作组到基层做调查。他在很艰苦的条件下,在矿山蹲点两个多月,做到实事求是地讲清问题,提出建议。
“**********”初期,宝华同志不可幸免地靠边站被揪斗。物资部机关干部、职工开始都维护他,只是由于“******”的压力和唆使,机关出现对立的两派,才有人攻他揪他。然而,宝华同志始终坚持原则,态度很好,不和群众对抗,也不乱说话。
宝华同志不计前嫌,解脱之后即到部机关各办公室和大家握手、道歉,使大家很受感动,也使一些人感到羞愧。1972年全国计划会议上,有不少省市区的物资局长来参加会议。这些局长们提出,从1969年至今,物资机构没有了,也没有开过会,要求开个物资局长会作一交流。我把这一意见反映给宝华同志,他立即决定开个这样的会,并和国家物资总局局长李开信商量好,要我起草一个文件。文件讲什么?宝华同志说总结“**********”前物资工作的经验,他一气讲了“十二条经验”。宝华同志这一果敢的决定是冒有风险的。当时“******”还在台上,少奇同志还是“最大的走资派”,宝华同志是刘的“黑干将”,物资工作那一套经验还是刘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物资工作干部还是灰溜溜的。总之,还没有拨乱反正。开会的时候,物资局长们要求明确,多少年来的物资工作,究竟是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起主导作用,还是其他错误路线起主导作用?宝华同志抱有同感,就去请示余秋里,余犹豫不决。我们就写了以毛主席革命路线为主导。余秋里看了,经过再三斟酌,表示同意。物资局长们高兴地说,我们胜利了。宝华同志又找了几位老局长到余秋里那里汇报,决定在文件中写上:“多少年来,物资工作是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起主导作用的。”这次会议,鼓舞了大家的士气,一扫过去灰溜溜的情绪,激发了工作积极性。
第八个方面是宝华同志讲究工作方法、工作艺术,具有高级领导干部风度。
宝华同志批评人、教育人,摆实事,讲道理;不训人,不指责,不叫你下不了台。他修改你写的东西,不搞推倒重来。只要你搭的大架子能用,就在你的基础上修改。有时他改得很多,仍然把你写的有用之处都保留着,使写材料的同志感到有可取之处,感到高兴。这实际上是他的工作方法、工作艺术。他批评你,从团结出发,耐心婉转,使你服气。
第九个方面是宝华同志克己奉公,生活简朴,不搞私利。
宝华同志从不搞吃吃喝喝那一套,生活十分简朴。在天津搞“四清”,历时数月,同大家一起排队打饭;参加劳动出大汗,自己洗衣服。我们几个女同志想替他洗衣服,他不让,坚持自己洗。夏天,其他同志都换了薄被,他还盖着大厚被子。他对个人生活从不在意,全部精力都用在工作上。
1987年纪念“生产资料服务公司成立25周年”,会是在上海开的,好多知名人士包括宝华同志都题了词。当时,江****同志在上海工作,也应邀出席题了词。上海的同志给宝华同志送来100元报酬,秘书婉拒说,这个他不会收,收了也交公。上海的同志过意不去就买了一些宣纸送给宝华同志。
第十个方面是宝华同志善于处理矛盾,在矛盾夹缝中工作,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
大家都知道物资工作大权很重要,各方面都需要,谁都愿意抓到自己手里。1963年成立国家物资管理总局之后,经过宝华等同志与有关部门反复磋商,把分散的物资管理体制逐步集中统一到国家物资总局管理的体制。这个很难处理的矛盾,得到妥善解决了。1965年又有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就是物资部和计委、经委的关系问题。计委主管计划,经委主管生产,这两委都想把物资工作抓到手里。宝华同志在这方面虽有为难之处,他还是处理得很适当。
我认为宝华同志在部长当中是出类拔萃的。现在中央指示给这些老同志写传记,非常必要。不但应当写出来,还应大力宣传;不但应当印成书,还应上电视。继承和发扬这些老同志的优良传统,一代一代传下去,使我们党永放光芒,永葆青春。防止走向苏联、东欧被人打倒的路子。
我在电视上看到宝华同志红光满面,神采奕奕,我非常高兴。祝宝华同志健康长寿。
1996年1月26日